“在服务过程中,我们慢慢发现,读者走出家门到特定空间的一大动力就是沉浸式体验。未来,沉浸感可能会成为基本需求。”一名从业30余年的公共图书馆管理者表示。
新时代,沉浸感为何如此重要?如何定义沉浸式阅读,塑造沉浸式空间,提供沉浸式文化服务?在今年4·23世界读书日期间,诸多讨论围绕“沉浸”展开。
为推进全民阅读提供新思路
日益智慧的管理系统、更加多元的开放空间、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在培养全民阅读习惯方面,公共图书馆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机构的知晓度、美誉度和群众参与度,提升服务效能,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开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活动的相关通知,要求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拓展阵地服务功能,开展经典诵读、创客空间、手工艺作坊、古籍修复、线上直播、慕课教学、沉浸式体验等文化活动;鼓励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积极入驻新媒体平台,创新运用热门话题、“粉丝”社群、互动评论等新型传播方式。
“通知对‘沉浸式体验’的强调,体现了对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尤其为公共图书馆推进全民阅读提供了新思路。”业界专家普遍认为,与时俱进重新认识“沉浸式”很有必要,这是公共图书馆等相关机构改变服务理念的重要契机。
事实上,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在沉浸式阅读方面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浙江省温州市图书馆主打沉浸式多元阅读业态的融合,努力为读者提供沉浸式场景。该馆在低幼阅览室举办创意黏土作品微展览,利用墙面柱体等营造经典绘本场景,激发孩子们角色扮演的主动性。在该馆科技阅览室展陈的“国之重器”实物模型旁,设有对应的视频二维码及相应的推荐图书,实现了可赏、可听、可借。为丰富读者的阅读维度,该馆还策划推出书香阅读市集,以传承弘扬瓯越文化为核心,在精美瓯绣、手绘扇面画、各色潮品展示之外,穿插宋词答题、线装书装订、吟唱童谣等趣味环节,让人们在轻松的游览中感受宋韵风采。
今年,上海图书馆再次“令人意想不到”,阅读推广大使选定了虚拟歌手洛天依,阅读与次元文化的结合打破了人们对传统阅读方式的想象;在上图东馆开启“书香探梦”旅程,引领读者沿着“讲述线”“沉浸线”“任务线”一探该馆的建筑特色、文化底蕴和现代服务,吸引了全年龄群体的关注。
体验“心流”时刻
沉浸状态,是当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心无旁骛地投入某项活动时,自然产生的充实感和获得感,常被称为“心流”体验。如今,借助智能手段,许多公共图书馆都在尝试将读者体验由体感上的便利度导向情感上的共鸣度。
江苏苏州第二图书馆就在构建面向不同人群的不同主题的沉浸式智能体验空间。针对儿童容易受到其他区域干扰、很难保持沉浸状态阅读的特点,该馆特设充满童趣和想象的时空畅想区、自然探奇区、知识书屋等空间,增加体验参与环节,比如设置“投影魔法书”,通过3D投影技术展示书籍的演变历史等;新添心跳放大器、骨骼舞蹈屏和花草对话墙等互动装置,让孩子们在各种新奇体验中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产生获取知识的内驱力。
近日,沉浸式阅读体验新空间——沉浸北京西城故事局亮相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作为中国文化馆协会沉浸式专委会支持打造、京广传媒投入开发的新空间业态,人们身在其中,可以体验不同人物角色、投射情感,形成直观感受。中国文化馆协会沉浸式文化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委员徐英表示,“西城故事局”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升级迭代的结果,以前是“你读人物”,现在“你就是书中人物”,在这样的沉浸式体验中,人们走入历史,又将对历史的深切理解带入当下。“每个文化空间印刻着不同的文化气质,这就如同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只要懂表达,最终会找到志同道合之士,进而形成更鲜明的文化符号。”徐英说。
焕新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与视野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长期致力于沉浸文化研究,并提出“沉浸城市”研究视域。在他看来,沉浸式与公共文化服务有着天然的连接点,二者指向的都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在以沉浸式阅读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等方面,单纯依靠公共文化场馆的力量显然不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做到广覆盖,更要实现精准供给,还要能对群众自发而生的文化需求精准响应。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受众的沉浸度,让以沉浸式阅读为代表的新业态服务于大众的终身学习、知识体验等。”卜希霆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行为随时发生,也在随时被打断。当人们适应了读屏、碎片化、伴随性的阅读方式,公共文化服务的切入点要应时而变。“这并不意味着公共文化机构要推出大量数字化、片段式的文化内容,而是需要用更加人性化、更有人情味的服务,构建新的供给与服务模式,与时俱进回应大众文化需求。”卜希霆认为,沉浸式可以将“知识的发现、美好的挖掘、阅读的规划”让渡给群众,让不同群体在自主创造、共同参与中重新定义全民阅读,提升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黏性和满意度。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协同共创参与营造的沉浸式阅读,将进一步焕新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与视野。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