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堆问号过来,带一双慧眼回去。”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咬文嚼字》杂志社办的讲习所规模不大,却深受全国语文工作者的欢迎,3年多来已培训了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159家单位的301位学员,俨然成为全国语文工作者的取经之处。这番磁力是如何产生的?
迅速解决实际问题
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都会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有些问题反复出现,困扰着诸多语文工作者,比如“洲”与“州”混淆、“权利”与“权力”不分;有些问题长期悬而未决,比如是“唯一”还是“惟一”?是“想象”还是“想像”?是“做贡献”还是“作贡献”?除了错字、别字外,还有些文字问题是随着社会生活发展而出现的,比如“七月流火”能否表示天气炎热?“空穴来风”到底是说消息有根据还是没根据?
很多疑问在工具书上查不到有针对性的答案,网络搜索不权威,专家们又各执一词,讲习所便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和探讨的平台。“要解决语文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咬文嚼字讲习所提出明确的宗旨。据悉,讲习所每年举办2期,每期时间仅5天,但学员们的收获比较明显。
精心提炼数百实例
《咬文嚼字》杂志社长期承担各类出版物编校质量的检测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差错实例。在海量的语言材料中,讲习所精心选取了当代传媒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典型差错例子,根据类型总结为666知识点,即高频别字200个、高频错词100个、容易混淆的字100组、容易混淆的词100组、常见标点误用50例、常见知识差错50例、常见语病66例。
此外,围绕典型差错设置专题课也是教程的特色。专题课包括“媒体中的高频别字”“新词新语的流行规律和处理原则”“标点符号的认识与实践”“编校人员必须掌握的文史知识”“语文生活中的疑难杂症”等,由于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语文实例,又有专业研究眼光,还有理论辨析,大受学员欢迎。
实景照片挑战“字”慧
众所周知,咬文嚼字的工作是吃力不讨好的,不嚼透不“反刍”,下次还要犯错,但讲师一连几小时的拆文解字,也容易陷入单调和枯燥。所以讲习所强调教学方法的灵活生动,采取听课和练习、答疑和测试、讨论和考察相结合的方式。
很多学员对第一节课“挑战你的‘字’慧”印象深刻。100张街头实景照片里每张都有文字差错,学员被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挑出差错。这些照片是从《咬文嚼字》10多年来积累的图片库中精选出来的,画面生动,差错典型,在其他地方根本看不到。学员一接触到如此丰富生动的材料,顿时被深深吸引,在“挑战”过程中兴致高昂,气氛始终十分活跃。
讲习所组织多种形式的练习与测试,帮助学员消化吸收教学内容。有时是“一日三试”,有时是模拟场景练习,比如设计一份包含语文差错的“菜单”作为试题,让学员轮流找茬。讲习所还专门安排时间,组织学员走上街头进行语文考察,在生活环境中训练学员捕捉、辨识语文差错的能力。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在咬文嚼字讲习所为全国培训编校骨干的一份简报上作了批文:此举既为文化建设做出了具体的努力,又对自身品牌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希望这类有益的举措不断涌现。
(实习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