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国学热”与文明传承

2009-03-21 11:12:52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继讲授《玄奘西游记》后,春节期间又在《百家讲坛》主讲《解读三字经》,同样赢得一片赞誉。难能可贵的是,面对记者“如何看待正在兴起的国学热”提问时,钱教授冷静地回答:一不存在所谓“国学热”,二没必要出现国学热,三是从所谓“国学热”里看到某些中国人的狂傲和盲目自负。

  我很赞同钱先生的看法,也很钦佩他的冷静。在我看来,要想乐观地判定“国学热”的存在,起码应该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国学”,免得唱错赞歌,表错情。记得就在前两年,面对“国学大师”的廉价桂冠,季羡林先生曾不无惶恐地声明自己不是什么“国学大师”。我认为那不是季先生的谦虚,而是他老人家的诚实。因为他懂得,所谓国学,乃是“义理之学、辞章之学、考据之学”。而自己所长,并非如此。依季先生的人品和文品,是断然不能接受的。

  耐人寻味的是判定产生“国学热”的心理基础。用钱先生的话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的发展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的,有些国人自信满满,自信一满就觉得不用向西方学习了,21世纪果然就成了中国的世纪。这确实不免有些夜郎自大。他们欣欣然真的要当一回“二十一世纪的领跑者”了。

  小平同志教导我们:“不当头”,“不争论”,“韬光养晦”,“发展自己”。被人看好,当然高兴。但我以为我们没有必要小富即安、小富称大。不管别人怎样恭维我们,我们还是应该知道自己的斤两,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扮演的角色。既要勇敢承担自己应尽的国际义务,又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至于说到文明的传承,从某种意义上也不妨说是“国学”的传承吧。我看还是多做点实事,少说空话比较好。这个廓大无边的话题,其中包含了文化的传承,又显然不局限于此。学术层面大的讨论,现代以降至少有过三次。先有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极端主张,后有体用之辩的两极分化,到了“轰轰烈烈”大革文化之命的当口,便只剩下“与传统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时至今日,留在新新青年脑中的,除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两条高度凝练的政治原则以外,恐怕真正得以有效传承的文明已经不多了。至于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古为今用”用什么,“洋为中用”怎么用,向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从来没有似乎也不太可能取得“高度共识”。品三国的,讲论语的,论前清的,虽然是以快餐文化的形式在电视上呈现,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那是“对文化的曲解和误读”。而我以为易中天、于丹、阎崇年、钱文忠诸位先生起码在以一己之力、一孔之见解读传统文化,做着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比那些大而无当的空头议论不知要强多少倍。你可以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但不能不尊重他们的劳动。更不能以“原则”代替具体“研究”。让学术文化的贫瘠、学术风气的浮躁,反衬出文明传承的表面化、快餐化、泡沫化、标题化、运动化。“国学”的热与不热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多一些钱文忠先生那样的清醒者、实干家。

 (编辑:范文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