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小说如何摆脱俗常写作?
有人说,“官场小说好不好,不在于把官场腐败写得是不是触目惊心,而是这些表层化东西背后所表现的人生选择、人格、心灵的挣扎,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示的人性的丰富性。”如果以此为评判当前官场小说高下的一个标准的话,那么辽宁作家老藤的长篇新作《鼓掌》其意义何在?本月10日,《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副社长刘国辉,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尧,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张学昕,南京师大文学院教授何言宏,《十月》副主编陈东捷,大连市作协主席素素、副主席王晓峰,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郭冰茹,《人民日报》副刊主编徐怀谦等专家学者汇聚大连,共同研讨老藤长篇《鼓掌》及其官场写作。
和很多以写官场小说而为读者知的作家一样,老藤也是一位“官场中人”,他曾在五大连池和旅顺口工作多年,先后担任市委办公室主任、区委宣传部部长、纪委书记、辽西某市副市长等职。现供职于大连市某机关。出版过《儒学笔记》《大水》《樱花之旅》《无雨辽西》等作品,《鼓掌》是他第一部以官场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故事围绕浑江市换届选举之际,国资委主任牛昕被举报、要否双规牛昕,作为市长候选人的纪检书记程海岩费尽思量而展开。
与会作家、评论家认为,官场小说向来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作为远离官场的老百姓,对阅读官场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致,甚而认为对仕途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官场小说因此应运而生。在“新浪”、“起点”等一些网站上,官场小说都有醒目的专题,如新浪网的“每月一读:官场中人必读的十二部小说”等等。在一些大型书店和机场,官场小说的热卖程度则仅次于曾经火热的百家讲坛类。“可以说,官场小说在中国文坛构成了文学界一个重要的现象,但是,批评界却对此保持观望态度。”何言宏认为,这是当下官场小说写作和批评的一个不对位。
也有评论家认为,官场小说发展到今天,远的不提,从陆天明的《大雪无痕》、张平的《抉择》《十面埋伏》等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第一批官场小说算起,已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对官场小说的评判标准也应当有所变化。官场小说不是越紧张、越冲突、越情节夸张就越好,而是要写出人物的合理性,有细节的支撑,尤其要关注官场人物在这种体制下的无奈与无力的生存境遇,关注人物在官场体制中的一种自觉与自省。因此张新颖认为,能够把当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带进文学的小说,就是好小说。用这一标准来看老藤的《鼓掌》,他认为《鼓掌》也许就是“非模式化”的好小说,因为它没有官场小说通常的“元素”,写得相对平静和从容。王尧从《鼓掌》的叙述角度和结构特点看,认为作者的写作受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的影响,而叙述的从容也跟作者官场中人的身份吻合。身份的优势是熟悉官场生活,但优势有时也会限制其表述的畅达。所以说到底,什么身份写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家的智性思考,避免写作中的模式化倾向,这样才能摆脱俗常意义上的官场写作。
此次研讨会由群众出版社和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主办。
(编辑: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