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作品判断标准亟待多元化
大量号称登上了各种“畅销排行榜”的书籍,正呼啸着向中国读者扑来。这些舶来的排名,真是“畅销榜”,还是“洋垃圾”?
经常逛书店的人一定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很多引进版翻译图书都在封面或者腰封上被冠以各种“畅销书”的抬头。如号称全球最畅销图书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日本亚马逊书店经济类畅销榜第一名的《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弗兰克·麦考特的回忆录、《纽约时报》畅销书《安琪拉的灰烬》,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高悬了15个星期的《穿普拉达的时尚女魔头》等。
“畅销洋书” 未必畅销
“洋榜单”进入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标志,标榜的是书过去的“风光无限”,但是除了那些榜单以外的东西,我们从寥寥数语的介绍中却无从得知。颇为耐人寻味的是,打着这榜那榜的名头多了,读者反而没了方向。记者从季风书园等书店透露的销售数字来看,这些“看榜”引进的书,最后在本地的销量大多不尽如人意。无独有偶,在近日“苏河艺术中心”举行的“中英文学译著市场推广论坛”上,《追风筝的人》的译者李继宏也发出了同样的感叹:出版单位在决定引进出版一本翻译作品的时候,究竟应该“看榜”还是“看书”?原著的销量和作者的名气不应该成为仅有的判断标准。
一味盲从 失去特点
在中国目前引进的大量书籍中,那些名不副实的垃圾书似乎越发泛滥。有业内人士担忧,如果一味跟随这些排行榜的趣味,那么中国图书市场将完全失去自己的特点。事实上,这种所谓的“畅销排行榜”,只是商家千篇一律的营销手段,消费者们已感到疲乏,甚至已有消费者对铺天盖地的所谓的图书“畅销榜”表示质疑,这些“书榜”可信吗?
据记者了解,全美有40多个畅销书榜,它们似乎显示出某些书籍在全美或者不同范围的图书市场中取得了成功。《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是公认最权威的,但即使如此也存在着很大偏差。有调查表明,2006年—2008年,有100本没有上过《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小说,销售情况比上榜的某些书还要好。而“巴内斯和诺伯”和“亚马逊”这两大网络书店,只是依据自己的销售情况计算畅销书排名。
信息不畅 遗漏好书
众多书榜显示的,其实只是图书整体销售这块大蛋糕的不同部分。据了解,造成这种盲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目前国内的版权代理机构数量还非常有限,造成了大量版权信息的积压和沟通不畅。由于每年国外出版的图书种数极多,为数不多的这几家代理机构并不能够充分地把所有信息传达给国内出版界,这也就直接造成了我们了解的“好书”很少。另一方面是许多编辑与版权机构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规模比较大的翻译文学出版单位都有专职的版权工作人员,他们负责依照编辑的要求查询版权,将版权机构的书讯转发给编辑。没有直接接触就导致了编辑通常会借鉴英国和美国的各大图书排行榜,比如《卫报》、《纽约时报》、《出版商周刊》等报刊和亚马逊网络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然后找一些排名高的去向版权机构索要样书,再进行翻译、销售和推广。一来这样的书有销售量的保证,二来也是在得不到信息情况下的折中之选。结果可想而知,许多值得翻译出版的、本身具有很高文学水准或者有畅销可能性的图书就这样被忽略了。
(实习编辑: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