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3年7月7日,由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召集,在北京举办了“纪念杨小凯教授学术研讨会”,近40名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共聚一堂,纪念9年前英年早逝的杰出华人经济学家和伟大的宪政主义者杨小凯先生。腾讯文化获得授权,发布全程讨论实录。在主题为“理论创新”的谈话板块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姜奇平肯定了杨小凯理论的指导意义,即在生产力发展中推动生产方式转变,进而推动社会进步;他同时也指出了杨小凯理论的时代局限性,因为当时我国正经历从异质性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导致杨小凯所用的假设完全是规模经济的假设。在进行当代以及未来经济分析时,要在杨小凯理论的基础上加入分工多样化和协调化的考虑。以下为发言实录:
九年前的7月7号,小凯去世第二天,我发表了一篇文章。杨小凯是工业时代最后一个经济学家,其他工业时代的经济学家都没有对什么是工业化基础理论进行反思,但小凯是一个终结者,他实际上在生产方式的层次上描述经济学,也就是说生产方式微观就是商业模式,是工业化的反映。当时我对小凯这个人非常崇敬,因为如果换一个角度,比如从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式来描述,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
我今天谈八个小观点。第一,要有一个对杨小凯精神的把握。把杨小凯的精神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生产力发展中推动生产方式转变,进而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杨小凯思想的核心。也就是说沿着这个核心,哪怕转180度,仍然和核心是吻合的,并没有矛盾。在他那个时代,在工业化的时代提出的生产方式问题和我们在当下时代提出的生产方式问题,重合点在哪儿呢?第一要有生产力的概念,第二有生产方式的概念,这是新古典所完全稀缺的观点。
新古典主义完全没有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概念是历史学派的观点。把历史学派的观点引入新古典,所谓分工是什么呢?就是生产方式。新古典谈的是资源配置的问题,说的是神和人的关系,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引入人和神的关系里。杨小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并没有新的见解,他是把生产力的观点引入到新古典里边形成生产方式的概念,这个过程有强烈的推动社会进步的色彩在里边。他和一般的强调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不一样,他特别强调中国从自然经济转向工业经济,这个历史背景西方经济学家没有概念,而杨小凯在里边明显非常敏感。
第二,当时中国表面看起来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但实际上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农业社会没分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和新古典理论暗合。正是由于这样特定的历史背景,前异质社会向同质社会转变过程中的问题背景变了。封建社会是异质性社会,工业社会是同质社会;在经济学上的问题是,不分工是异质社会,异质社会向同质化社会、契约社会转变,是从复杂向简单社会过渡,因为农业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复杂系统,向工业社会转变是向以权力关系为基础的简单系统,或者叫机械系统的转变,这个前提变化了。
第三,由这两个特定假设带来的理论特征,分工创造财富,这是斯密的标准说法。但是斯密当时说了两句话:分工意味着专业化,意味着多样化。杨小凯是沿着专业化方向推进的,而在多样化上的观念相当传统。杨小凯认为协调是一个成本,不一定是收益,这一点今天被突破了,这就是所谓交易费用的问题。隐含的假设完全是规模经济的假设,完全排斥了范围经济,这样得出的结论是越多样化一定是成本越高。杨小凯在这儿并没有突破,但我们不能指责他,因为中国当时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走,他的观点抓住了当时的主要矛盾,但是今天这个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了。
第四,杨小凯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局限也非常明显,在那个时代不是局限,但往现在照搬就是局限了。他是在简单系统下、同质条件下看一切经济现象,不是在复杂条件、个性化条件下,也排斥定制和多元化。
第五,在范围不经济的条件下看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两个实际情况发生矛盾了。第一个是当企业和产业一体化的时候结论失效。今天的话语转向,从分工专业化转向了分工多样化或者说分工协调化的发展,张五常和韦森跑到杨小凯之前,可见这个时候已经意识到了话语权的转变,需要考虑交易费用提高到底意味着进步和退步。
我认为由此要加以改进是第六个观点。第一个是要适应背景的变化。今天从蓝色文明向全球化发展,蓝的和黄的在一块,形成彩色文明。第二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导致整个经济学从面向简单系统转向面向复杂系统。简单系统就是承认世界是没有差异化的,是不复杂的,表现为同质化假设。现在所有的问题,包括经济危机都是表面现象,没办法对复杂性进行根本性的回应。
第七个观点,我们在微观经济学上完全是按照杨小凯精神的实质,也就是说抓住生产力,抓住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进步这一点不变。但是根据我们现在变化的条件,互联网到底是怎么回事?互联网明摆着生产方式变了,生产和消费者关系出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范式变化,里边的结论还是不变的吗?有几点要改,对杨小凯的思想要进行发展。
第一,要引入异质性。异质性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分工的问题从专业化转向多样化,但杨小凯没有论证多样化,对模型也做了修改。他的理论是说,多样性是不经济的,换句话说隐含结论是范围不经济,只有规模经济,但是范围一定不经济这一点被彻底突破了。
第二,上述导致从专业化分工、也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工变成张瑞敏所说的人单合一的变化,现在我们需要补范围经济这一课。有三个要点,第一要突破价值论,因为按照杨小凯的说法,分工创造财富,而协调不创造价值,只消耗价值,这一点被现实已经突破了。也就是说中间差价一旦被打掉了,GDP是否会下降呢?这就是张五常和韦森争论问题的核心。我们看出GDP不会下降,这部分交易费用将转化成差异化的费用,也就是交易费既有成本一面又有收入的一面,由此对双边市场和平台给出截然不同的解释。在今天IT界,双边市场平台问题,今年是说把它归结成分享型经济,以租代买,产权的结构发生变化,产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分离。这里边的帐务处理,只要算出在支配权上的投入,也就是买的投资,即固定资本投资,如果我通过无穷反复租赁能够收回的话,我就可以免费,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
接着我们来看第二个突破是什么呢?价值论的突破导致了我们对富生态的重新解释,杨小凯的观点是说,组织只有市场和企业两种,但是我们还看到网络,我认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面对的问题。在成本理论里边,范围经济指出,越协调越有可能成本递减,而不是递增。在收益理论里边可以看出,多样化收益和多样化成本协调导致了从因大而美到因小而美的变化,这是理论的线索。
最后一个观点是,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还有一个宪政的角色。小凯当时提出宪政是对的,现在也有现实意义,但是我更赞成俊秀提出的新说法,我认为宪政要和立法正当化结合。宪政是在组织的前提下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解决合法性问题,小凯由于时代的局限没有提出正当性的问题。如果沿着他的理论逻辑,把握他的精神,沿着生产力推动的方向,推动生产方式变化,最后推动社会进步的话,可以引申出小凯没有得出的结论:在宪政的观点上,要把政府和无政府,也就是自组织协调起来,政府协调解决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问题。
(本文依据讲者现场录音编辑整理,未经讲者订正。)
(编辑:陈家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