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李阳伸:荒凉走过呼兰河

2013-06-25 22:50:23来源:共识网    作者:李阳伸

   

  ——浅谈《呼兰河传》的情感基调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具的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由于她的一生坎坷的经历,使她对社会、对人生、对女性有着一种强烈的悲悯意识。在《呼兰河传》的创作中,萧红描写了呼兰河小城人愚昧落后、刻板单调的生存状态,对愚昧的国民寄予了既悲悯又憎恨的复杂情感,因而也形成了作品悲凉的情感创作基调。

  茅盾先生在《<呼兰河传>序》中说道:“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这在她心灵上留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 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寂寞,似乎成为了人们解读《呼兰河传》的关键词,然而我却认为这本书中包含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悲凉。寂寞是“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是“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己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颇为悒悒不能振作”①。而悲凉则是在经历过太多的悲欢离合,对人生的艰难、社会的黑暗有了切身的感受,对生命有了大彻悟之后的一种心境。就像尼采的眼睛充满了全部世界的悲哀,是这个世界的,而不是他自己的。萧红的心里充满了悲凉,是她自己的,更是那个时代的。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是荒凉的,她在书中一再提到“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而呼兰河人的精神世界也是荒凉的,他们过着单调呆板的日子,他们愚昧、麻木,不懂得生命的珍贵,“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就算了。”好像生与死是无所谓的事。一群狗在咬一个叫花子,人们问一声“咬什么”就完了,好像讨饭人活着是一钱不值;染缸房淹死过一个人,“也是不声不响的就把事情解决了,过了三年五载,若是有人提起那件事来,差不多就像人家讲着岳飞、秦桧似的,久远的不知是多少年前的事似的。”呼兰河人愚昧、麻木、自私、冷漠,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就是这种心态造成的。小团圆媳妇死去之后,有二伯和老厨子帮忙埋葬她之后“一个说:‘酒菜真不错……’ 一个说:‘……鸡蛋汤打得也热乎。’关于埋葬团圆媳妇的经过,却先一字未提。好像他们两个是过年回来的,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象。我问有二伯、那小团圆媳妇怎么死的,埋葬的情形如何。有二伯说: ‘问这个干什么,人死还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由此可见,小城人们对生命的漠视。在封建愚昧的呼兰河城里,小团圆媳妇健康的美在人们眼里竟成了一种过错,因为她的健康美丽,整天乐呵呵的,见了人没有摆出一副害羞的样子,她的婆婆就要给她一个下马威,不分昼夜地打她,以至于小团圆媳妇的惨叫声“无论多远都听见得”。把她打得生了病,竟用封建落后的“跳大神”来给她治病。不反思自己,把过错全归结与她身上,说她是“胡仙身边的”,是妖精,以至于小团圆媳妇的病越来越重,而小城居民似乎也前所未有的善良起来,送来各种各样的偏方,一个比一个邪乎。到最后,竟然用开水给小团圆媳妇洗澡,希望以此能治好她的病。“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的来看”,小团圆媳妇被抬进装满开水的大缸“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等到小团圆媳妇昏死过去,他们“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前一刻她还求救于人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 现在她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可是一些人,偏要去救她。”这看起来是多么善良的一群人,可是当大神说必须洗三次的时候,又是“浇水的浇水,按头的按头”,作者用一种幽默式的讽刺,为我们呈现出一群可悲可叹愚昧无知的人,让我们看到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生命的卑贱,人性的悲哀。“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②,而“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在那个悲壮的斗争年代,将自己的孤苦与寂寞和整个社会的悲哀融合在一起,化作一种透彻的悲凉。

  萧红的一生充满灾难与坎坷,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个人的苦难里,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执笔创作《呼兰河传》时,面对祖国的荒凉与破败,混乱与杀戳,她不得不痛苦的认清事实--这就是我多灾多难的祖国,这就是我苦难深重的故乡。她对它“揭露和批判 ,揶揄和讽刺,希望旧事物早日灭亡、故乡早日新生。因此,作家笔下的呼兰城,哪里只是作家的故乡,它是整个旧中国的缩影啊”③。她将自己深深爱着的祖国深刻的剖析,将时代的黑暗与丑陋狠狠地揭露给世人看,她的内心该有多么的悲凉!

  发表于1935年由鲁迅先生作序的《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这部中篇小说中所透视的“生命的荒漠感”一直延续到她以后的作品中,《呼兰河传》则更能表现出一种悲凉的人生情感。纵观萧红的一生和她的作品,不难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作品中那种悲凉的情感,痛苦的思索来源于生活中坎坷的经历和“对社会悲剧的自我体验”④

  尼采的眼睛虽然合上了,然而悲哀之流却不会干枯。萧红的坟墓孤立在香港的浅水湾,然而这无尽的悲凉却依然在这个社会的寒冬里。

【参考文献】:①、② 茅盾 《呼兰河传·序言》[M] 凤凰出版社2010年4月1日
③ 王科 《"寂寞"论》 [J] 原载不详
④ 催应会《由<呼兰河传>谈萧红的人生和创作》 [J] 郑州煤炭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1期

  (编辑:岑嘉评)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