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维嘉
这是一个价值爆炸的时代,后现代与前现代混为一谈,潮流与原始相互调情。“犀利哥”的走红并不是“消费良心”或者“恶意调侃”,而是一次审美对生活的善意误读。其中关键的节点就是“乞丐美学”的生产和传播。
在有关乞丐的隐喻中,“自由”是头一条。犬儒学派创始人第欧根尼与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可以看作最著名的一则乞丐寓言:第欧根尼像乞丐一样躺在木桶里晒太阳,亚历山大大帝走过来,允诺给他人世间的任何东西。第欧根尼却说:走开,别挡着我的阳光!这则寓言暗示,不要小看乞丐(特别是哲学家扮演的乞丐),因为生活粗鄙的人也拥有高贵的灵魂。寓言也证实,人们面对乞丐时的胆怯和天然的道德劣势由来已久。一厢情愿的帮助有居高临下、贬低对方之嫌,还容易把自己的愚蠢暴露无遗。
人们倾向于把“自由精神”的隐喻投射到“不乞讨的乞丐”(或流浪汉)身上。他们慵懒、寡言、随性,与外部世界的信息交换量很少,显示出对欲望的不屑和超然的态度。他们没有什么过于明显的表情和言语,形成了大块“意义的留白”,为阐释之笔的大肆涂抹提供了可能。
有关乞丐(或流浪汉)的隐喻在嬉皮士运动中达到顶峰。他们将底层诗意化,从吉卜赛人那里提炼出具有审美价值的部分:除了自由,还包括原始、狂野、神秘,甚至还有一点被主流“迫害”而产生的叛逆快感。
“犀利哥”为我们提供了“乞丐美学”的最新范例。一开始,他只是摄影爱好者测试新镜头用的人肉背景。原始帖子的标题十分乏味,叫《70-400G人像抓拍》,内容无非是各种技术数据。完成美学书写的是天涯网帖《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帅到刺瞎你的狗眼!求亲人们人肉详细资料》。它将繁琐的专业摄影数据,转换成了网络语法(华丽丽的天涯体)。那个最初作为“人肉背景”的乞丐也第一次有了名字。作为一种强调气质的美学命名,“犀利哥”与“春哥”、“凤姐”的简单结构拉开了距离。网友将“因陋就简”上升到时尚的高度,并痛心疾首地对日常审美做出了自我检讨。在网络文本中,这种将乞丐与观看者相互参照的“比较审美”留下了明确的痕迹。诸如“帅到刺瞎你的狗眼!”、“乞丐都比你帅”等等。其中“狗眼”一说,固然是网络文化的一种夸张表现(比如“雪夜裸体跪求”),更是旁观者们极度的自我鄙薄。“晒太阳的乞丐”迸发出的自由精神之光,到了“犀利哥”这儿,便外化为“型男之光”,令庸碌的旁观者自惭形秽。
犀利哥并不是第一个“被时尚”的乞丐。去年,曼哈顿乞丐克里斯就被捧成纽约最有时尚品位的乞丐。与“犀利哥”的街头抓拍照片相比,克里斯的照片是人为操作的结果,“冗余信息”更少,更接近寓言。
此外,电影《十月围城》中黎明的乞丐造型,也曾被网友发掘出“山本耀司”秋装的影子。而“犀利哥”之后,“深邃哥”之类的潮人乞丐照更是层出不穷。
值得注意的是,“犀利哥”式的乞丐美学存在一个循环论证:它用明星和名牌作为参照物说明一个乞丐有多时尚,而时尚恰恰在不遗余力地“抄袭”街头。不是“犀利哥”太潮太时尚了,而是时尚潮流早就“犀利哥”了。
时尚工业概括来自底层的叛逆情绪,将它符号化,生产审美意义,加价出售。想想牛仔裤,最初是美国工人的装扮,耐磨的布料能够应付粗重的劳动,如今已经成了“养”的对象。想想风衣,这种“堑壕服”最早的使用者是一战中的英军。能开能收的领子、宽松的下摆、胸背部的防水遮盖布,都是基于军人户外活动的需要。想想雪地靴,最初是澳洲人用两块羊皮裹一裹御寒用的,名字也很直白,叫做Ugly boots(丑陋靴),这种纯粹实用的东西现在也成了潮流。想想LV的“红白蓝编织袋”。设计师费了老大的劲,让它的皮革面料发出塑料般的光泽。不过,这次模仿逼真得有些过头,设计师不得不在它的一侧印上巨大的护身符——“Louis Vuitton Trunks & Bags”,让时尚人士免遭误解。
现在,潮人乞丐“犀利哥”跟妈妈回家吃饭去了。在救助机构、医疗机构、亲人的介入下,我们眼看着“犀利哥”炫目的“型男之光”烟消云散。他的美学意义风化、降解,最终回到了庸常然而必要的生活逻辑之内。离开宁波的时候,他换上了高领毛衣和夹克衫。他的头发明显修剪过,帽子上的logo太大,一点都不潮。但这不妨碍这个场景成为一个温暖的结局。
(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