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穆谦
由于从北京电影学院走出过众多的影星,这所学校的录取通知常常被视为通往星途的保证书。然而,它能够培养出相声明星吗?
近日,北京电影学院首次设立的相声和喜剧表演专业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一来是因为这是大学里首次设置相声表演的本科专业,二来是因为一直以来相声演员们大多学历不高。例如,郭德纲连九年义务制教育里的初中都没有读完。难怪很多人不禁要问:高等教育对于相声演员来说是必需的吗?
自从相声在清代出现以来,从业人员一直采取一种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按照相声门的规矩,徒弟要跟随师傅学艺三年零一节,业满出师。学业期间,徒弟吃穿由师傅供给,而徒弟的演出收入也归师傅所有。
一百多年来,这种传承方式培养出了众多相声大师,然而现在它已经日见式微了。虽然大多数相声演员仍然会拜于某位师傅名下,但是已经没有人像过去那样跟随师傅学艺三年零一节了。
相声界传统的师徒传承不仅是一种教学体系,更重要的是,它还起到了维护业内人士利益的行会作用。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相声主要生存于茶馆和剧场,而演出机会大多由业内人士把持。
师徒传承体系的衰落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变化,更表现了相声生态环境的改变。自从电视成为最普遍的大众媒体以来,相声表演的话语权就开始越来越多地转到了综艺节目导演的手中。过去的几十年来,相声演员要想成名必须要进入电视圈。一个官方艺术团体的身份通常会有助于此。而艺术院校也是演艺生态链的一部分,因为它们能够提供进入官方艺术团体和电视圈所需要的关系和背景。
但艺术院校却不一定能够提供相声才能。九年前,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戏曲学院曾同时开办相声表演大专班,却又在两年之后同时停止招生。从这两所院校相声专业毕业了一百多名学生,其中不少人进入了官方艺术团体、获得了在电视上露面的机会,然而成名者却寥寥无几。
对一个相声演员来说,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只能提供有限的帮助,而现场演出的磨练与经验的积累才是至关重要的。
在上世纪前半叶,京津一带的相声观众在看演出之前通常要买牌儿,然后以按段儿给牌的方式付钱。于是只有好的演员能够吸引观众,而平庸的演员一出场观众就会离去。在这样残酷的竞争下,演员无不使出浑身解数,为观众奉上最响的包袱。
以电视晚会为中心的相声生态环境却把相声引上了绝路。春晚上的相声演员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作品一年不如一年,以至于常常让人忘了相声的本职是逗人发笑。那些春晚风格的相声如果放到“按段儿给牌”的剧场里恐怕观众早就走光了,而在春晚导演的指挥之下,它们却总能赢得“群众演员”的阵阵掌声。网上再多人骂也没关系,就一个CCTV,你不看还能走哪去?
所幸剧场和茶馆里的相声演出在复兴,观众们从那些没有上过艺术院校也没有艺术院团身份的草根演员身上重新开始享受到相声的乐趣。虽然总有人对于春晚不请郭德纲感到愤愤不平,我却觉得这或许不是件坏事。让那些平庸的相声演员占据春晚吧,直到有一天再也没人想看它。
(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