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蔚
最近,各大媒体纷纷推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报道,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关注60年来中国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发展变迁。《南方人物周刊》杂志9月推出封面专题《共和国60年最美丽12人》。新浪进行“60年时代女性人物评选”活动。网易在60周年专题报道中,将“女性”与“音乐”、“体育”、“品牌”、“科技”等栏目并列,作为中国制造的产物,回顾60年中国有影响力的女性人物。腾讯的专题报道中,将“女性篇”纳入“进化论”的专题,展现与女性紧密联系的“情感、爱、婚姻、美的标准”等方面的变迁。
各种评选活动营造一种女性盛世欢腾的气氛,性别身份终于不再是女性生存与发展的障碍,它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标志与标准。60年来优秀的女性榜样人物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展现出了女性的多元风采与独特魅力,使得“女性”这个性别身份不再简单地成为判断人的能力与价值的评价标准。但是,优秀女性榜样人物的时代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她们究竟以何种力量和魅力去影响时代进程,在什么层面改变中国社会女性生存境遇与发展状况,媒体往往语焉不详或者干脆回避。
优秀女性能够在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过程中,展现女性魅力,这确实表明女性地位已经提升,但不能表明女性与男性实现了彻底的平等。就连获得“十大风尚影响力”的女性在接受访问时,也不得不感叹,“作为女性来讲,能够在一个行业里出类拔萃其实比男性难度还要大,女性能够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会有很大的困难”。(朗平)“我觉得不能算改变了大家的审美观,只是给大家多了一种选择,让大家对这个事物的看法更多元化、更宽广了一些”。(吕燕)“我觉得一定要意识到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带有很重的男性主导意味的社会,就是女人还没有在社会中完全平等。所以,我希望这个活动应该是帮助妇女提高地位,争取真正实现男女平等。”(李银河)
很明显,一方面,女性对自身作为时代产物,改变传统性别文化中对女性塑型的固定思维模式是认可的;但另一方面,女性并未对其自身影响与改变社会进程的力量表示满意与认同。可以说,在我们的社会中,依然有很多女性会感叹,女性获得成功要付出更多,这个社会来自文化观念上的对女性的束缚和要求更多,这个社会的男权意识依然浓厚……可是,这些声音与现实却在一片欢呼声中被掩盖。我们要对这种媒体有意无意地漠视或掩盖表示忧虑,因为这其中显现出一种强烈的媒体选择倾向。在这样一个“媒体时代”,我们需要关注媒体选择,警惕那些牵引操纵媒体的有形无形之手。
观察60周年媒体对女性专题的运作,我们发现,在市场背景中传统性别观念与文化选择是引导媒体选择的一个重要力量。我们看到,60年女性风尚人物或是时代影响力人物的评选中,“媒体曝光度”是一个日益重要的衡量标准。当然,“媒体曝光度”本身作为标准并不成问题,《福布斯》杂志每年评选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女性百强,其评审标准就包括该女性的媒体曝光度与其领导团队的影响力。
问题在于,媒体对女性的关注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特别是近十年来,媒体越来越关注娱乐界的女性。一些科学、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的杰出女性,如果缺少娱乐价值,媒体往往会选择性失明,而面对娱乐界女性,媒体往往两眼放光,无所不用其极地提高其“媒体曝光度”。这反映出媒体隐匿的性别等级价值观念和对消费主义的妥协。
媒体对女性的这种选择性关注与曝光,造就了一些女性的社会影响力,也压制了另一些女性的社会影响力。
在传统性别观念与角色分配中,女性是作为男性意志的物品存在的。媒体愿意挑选那些年轻貌美的娱乐明星大力曝光,一方面是认为这样做能迎合大众口味,满足社会需求,增加媒体自身影响力,另一方面恰恰是反映出媒体自身非常传统与保守的性别价值判断:这个社会更愿意将女性作为娱乐与消遣资源,更回避将女性作为尊重、关怀、敬佩的崇拜对象。因而,女科学家、女政治家、女军事家、女护士、女秘书、相比女演员、女作家、女主播、女模特更缺少时代影响力。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女性是时代的产物,女性时代影响力是制造的产物,而现代女性的时代影响力更是媒体制造的产物。媒体可以通过无孔不入的、永不间断的宣讲塑造社会公众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所以,媒体在做性别话题的时候,首先自身要有一定的社会性别知识与一个正确的性别价值观和性别平等观念,才不致于对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实习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