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0日,三亚,从左至右依次为张晓刚、吴山专、王广义、曾梵志、吕澎、周春芽、岳敏君、张培力、毛旭辉、叶永青、李路明。
尽管没有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到底有多少当代艺术家,但是从事这一类型创作的人的确表现为一个明确的共同体。他们有类似的教育出身、发展路径、创作来源和工作模式,一些因为风格被划为群体,另一些被市场看作同类。
围绕着艺术家的,有收藏家、批评家、策展人、市场销售,以及媒体人、粉丝和预备役艺术家,他们共构了艺术圈的生态。
在各种判定当代艺术价值的榜单上,Top10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名单。在最新出炉的“2014雅昌·胡润艺术榜”上,曾梵志、周春芽、刘野、罗中立、方力钧、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刘小东都是连续第七年上榜。
1992年广州双年展,当代艺术正式公开进入市场,艺术家们意识到艺术是有价的。当时栗宪庭难过地掉下眼泪,但是市场并没有毁坏当代艺术,反而使艺术家获得了更有尊严的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也让这个行当有“十三多”,细化的分工、聚集的财气人气、扩大的存在感,说明其中生机勃勃。而作为一把双刃剑,为天价马首是瞻的风气也令当代艺术有“十三少”,友好的社会界面并不能解决艺术创作的瓶颈和艺术批评的失语。
看清当代艺术的多与少,让观众拨开金钱的面纱,得以和艺术面对面。别管拍了多少钱,重要的是你怎么看——色彩派关注色彩,造型控看到形态,热衷政治者解读意识形态——好作品总能让你找到乐趣。
当代艺术的“十三多”
想成为艺术家的人多
搞艺术成为体面职业,学艺术就成了优先选项。国内八大美院争破头,2014年美术类文化课分数线已经达到同批次普通文理科成绩的70%,录取比例1:50。很多人转而花高价出国学习艺术,今年欧洲迎来了艺术留学小高峰。不过,预备役艺术家的男神才不是梵高或罗斯科,而是时尚杂志封面上的亿元艺术家。
热钱多
其他领域的投资机会有限,使大量热钱涌入回报可观的艺术市场。在刚刚结束的2014春拍中,香港苏富比、保利香港以及嘉德香港分别报出34.2亿港元、11.36亿港元和3.47亿港元的总成绩。但当代艺术展示上升空间和高价潜力的同时,也被质疑其中蕴含泡沫。当代艺术藏家和艺术家面临这样的批评:前者转手周期太短,没买多久就拿出来卖,完全把艺术当成投资;后者利用拍卖提高声望,抬高身价。
美女多
艺术圈多美女。四年前,东方视觉就曾发起“画廊小姐”网上评选,征集艺术圈的美女代言人。2014年年初上海龙美术馆的开幕式,比新天地的时尚秀还有看头。红唇、异香、爱马仕,被簇拥着拍照的艺术家也纳闷:艺术这么有魅力?待她们启朱唇谈合作,才知道原来有钱流动的地方才春色无边。
饭局多
白天散在郊区的工作室里画画,晚上开车进城聚餐喝酒,这是艺术家的典型日常作息。从同乡聚会的麻辣火锅到有收藏家在座的长桌晚宴,再到大使官邸里的室内乐自助餐,饭局是茫茫SOHO路上的一盏盏灯。离不开饭局的艺术家甚至纷纷开起了餐馆,招呼兄弟也招呼“受众”。茶马古道的老板方力钧表示,艺术家开餐馆可以建立一种社会与艺术的更健康的关系。
艺术区多
北京朝阳区有全国最多的艺术区,其中798作为中国最着名的艺术区,有450家机构,每年活动2000多场次、游客200万人次。骄人成绩曾让北京市下决心再建9个798。除了接待游客的艺术区,供艺术家使用的艺术区亦成为中国所有一、二线城市的标配,旁边也会有热门地产项目。
出国展览多
去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有近10个展览,300多个艺术家在威尼斯现身。除了这次集体亮相,还有方力钧在都灵,徐冰、刘小东在伦敦,张晓刚在纽约,曾梵志在巴黎举办个展。当代艺术走出去,显然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之一。但也有人非受邀主动出击,在国外知名美术馆办一场三个月的个展费用超过200万元人民币,是国内同类展览的四倍之多。
收藏家多
有人出高价是因为情有独钟,有人出高价是为了日后赚大钱。黄金和钻石只有资本价值,但艺术品不同,除了资本价值还有文化价值。尤伦斯、乌利·希克、林明哲、管艺、刘益谦、余德耀,这些名字因为大量收藏当代艺术而为人所熟知。很多有钱人发现,他们在任何其他领域都不会像在艺术领域这样被奉为上宾。通过收藏,还可以改变土豪形象,让孩子成为家族文化事业的继承人。
私人美术馆多
穷玩车,富玩表,真土豪玩美术馆。经济增速7.4%的中国孕育出遍地开花的私人美术馆,全国已经登记注册的超过1000家。在这场美术馆游戏中,艺术品就是期货,尽管价格很高,但长期持有一定会名利双收。[NextPage]
艺术媒体多
从官媒到民媒,从旧媒到新媒,艺术媒体从为意识形态服务转变成主要为商业服务,有一类艺术媒体专门聚焦市场,如《艺术财经》、《艺术收藏与投资》、《艺术市场》等。而信息最集中的是雅昌艺术网、艺术国际、99艺术网、art-ba-ba等网站,现在还有各种App和微信公众号加入传播。艺术媒体是艺术产业的“共谋者”(高名潞语),登上封面的艺术家、层出不穷的新刊,证明中国当代艺术的行情还不错。
大众传播机会多
从非主流到文化精英,艺术家的快速上升吸引了大众传媒的目光,拍卖创天价的消息登上报纸头条,最受市场认同的艺术家纷纷成为《芭莎艺术》封面人物,还有艺术家成为有社会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经过媒体报道,艺术家的价格和八卦被放得很大,艺术创作本身反而成了次要信息。
时尚跨界多
自从搭上艺术,时尚更贵了。印着村上隆的卸妆油和穿上阿玛尼的艺术家都是跨界恩物,证明消费品也有艺术细胞。杨福东给普拉达拍大片,宝马赞助青年艺术家展,迪奥专门邀请20位中国艺术家创作108件艺术品,时尚圈不遗余力地与艺术家互动,用艺术为消费品增值。
懂外语的多
中国当代艺术特别重视与西方的交流,每一条跟这个行当相关的招聘启事,都要求外语过硬。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干脆就是美国人田霏宇。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表达出来,外语呱呱叫的批评家、策展人、画廊经理、工作室助手、艺术杂志编辑及一切都很吃香。
拍卖多
意识到艺术也是一个投资渠道之后,越来越多人进入拍卖场,日拍、夜拍、纽约拍、香港拍层出不穷,2013年,苏富比和佳士得都成功在中国内地拿到牌照举行拍卖。同时,拍卖场也进入越来越多人的电脑和手机。一件艺术品的拍卖过程,既可以激烈残酷地以天价落槌,也可以轻松随意地以一条微信成交。
当代艺术的“十三少”
风格变化少
一位艺术家一生能摸索出一套得到认可的语言已属不易,世人却总奢求他们突破自我,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感。艺术家创作的速度远远比不上市场消费的速度,他们花了数十年才摸索出自己的语言风格,藏家一年就消费完了,留给艺术家数年无法完成的订单,同时指责他们在重复自己。
同场竞技少
上世纪90年代,东村艺术家共同生活、共同创作。最典型的是1995年1月,在一次名为《原音》的行为表演中,马六明、荣荣、张洹、宋冬等艺术家轮番进行行为表演,同场竞技。如今当年的“惶惶囚徒”(叶永青语)已经功成名就,在各自的大工作室里闭门工作,除了在雅集上随意涂抹几笔,再也不会同场创作了。
外出写生少
对景写生淡出艺术家的创作,这是读图时代对绘画最根本的改变。单凭记忆无法创造出细节,过去面对自然才会生发出来的笔触和感触,今天很多艺术家是面对草图和视网膜屏完成的。不过,仍有刘小东式的艺术家坚持在三峡、金门、青海、西藏、北川、太湖、新疆写生,因为他享受现场突发的直觉。[NextPage]
2010年2月4日,北京东营艺术区一夜之间遭强拆,只留赵碧琴工作室一间
读书少
几乎每个工作室都有一排壮观的书架,几乎每个艺术家心中都有一份时髦的书单,但只有少数人拿出时间每天阅读,更少的人能够食而化之,转化成创作养料。饭局、酒局和刷微信占用了太多时间,那些见闻是信息的碎片,造成了一种虚假的充实。
学术型美术馆少
一位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成名艺术家应该在哪儿举办回顾展?曾梵志去了巴黎,徐冰去了台北,张晓刚去了韩国。要么是体制内美术的江湖,要么是出租场地的展览馆,偌大中国,竟找不出一座美术馆承载一位艺术家的创作生涯?
永久收藏少
以尤伦斯为首,被中国当代艺术奉为伯乐的外国机构和藏家,这些年在源源不断地卖出藏品,高价带动抛售,过去销量高的艺术家尝到了苦果。看见呕心沥血的作品在市场上不到三年就换手是很气馁的事,更气馁的是看见不满意的作品也在流通,所以才有人不承认画是自己画的。
普及型文章少
艺术圈有不少多才多艺的多面手,他们懂理论,会写文章,能策展。他们跟中国当代艺术共生共存,每个人都有持续关注的艺术家。他们立场鲜明,为了扞卫自己的观点,甚至骂人约架也在所不惜。如果他们能为艺术界之外的公众写一些通俗易懂的文章就更好了。
外界歧视少
圆明园画家村时期被警察驱逐的盲流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并变成了宝贵的文献。现在,艺术家们是院士,是慈善家,是客座教授,是胡润榜上的富豪。很多人并不了解当代艺术家具体是干什么的,但是当他们在头等舱、果岭和雪茄吧遇到艺术家,还是觉得很厉害的样子。
北京之外出头机会少
做当代艺术必须要到北京,这里有中央美术学院,有中国当代艺术的客厅798,居住着中国最顶尖的艺术家,还有机构、藏家、掮客、源源不断的热钱和完善的周边服务。说到底,北京是资源最集中的地方,是聚光灯照射的舞台中心,下一个幸运儿只会诞生在北京。
女艺术家出位少
无论学术界还是拍卖市场,女艺术家的性别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强调,这说明她们并没有获得和男性艺术家同等的社会认同。她们通常被当作女艺术家群体看待,更多地被时尚圈接纳,或者成为豪华会所雅集的锦上花。
微博大V少
政界、企业界、文学界、科技界、教育界、传媒界都有自己的微博大V,粉丝数千万。唯独当代艺术界的大V数量和艺术的实际价值极不匹配,人气最高的方力钧,粉丝数只有73万。艺术牛人似乎不那么重视公众名声和社会影响力,相对我行我素。所以当公众谈到当代艺术时,经常显得词穷。
画廊签约少
中国艺术家也签约画廊,但签的一般是较为宽松的合作协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家都是私营业者,掌握着自己作品的生产、展出和交易。不是艺术家没有契约精神,而是在这个缺乏制度保障的行当里,留一手总不吃亏。
安全感少
崔各庄艺术区停水、断电、强拆,宋庄艺术家因为露眼财而遭打劫,时常遇到中饱私囊的合作者和低买高抛的买家,表面光鲜的当代艺术家,实际上没有安全感。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选择在学校保留职务,或最终还是找个工作单位。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