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世界上有这样一些艺术家们,他们的创作不同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也有别于行为艺术,但他们却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想要传递的想法和观念, 甚至在呼吁公益,但这些行为却引来了无数的争议,被网友评不忍观看的冷血艺术,如今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再来欣赏下近年来引发无数争议的这些艺术创作呢。
1、艺术家在婴儿头颅上镶满8000颗钻石
在英国当代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最新完成的作品中,竟然使用婴儿的头颅作为艺术品的模子——据称,赫斯特将白金浇铸在一个仅死去两 周的婴儿头颅上,还在其表面镶满了8000颗粉色和白色的钻石。这一举动立即引来无数争议。网上妈妈网的创始人沙利·拉塞尔表示,赫斯特这一举动是对婴儿 父母极大的冒犯,“他不应该如此冷血”。赫斯特是国际公认的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探讨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联、生物和生命的有限性,常常在 作品中注入医学的元素,比如药品、药橱和药片等。他将动物尸体浸泡在甲醛溶液里的作品尤为著名。
2、丹麦艺术家将自己婴儿扮成历史人物引争议
2010年3月,丹麦一名艺术家将自己的婴儿打扮成希特勒、萨达姆等人,她说这么做是为了向人们展示“我们人类内心的邪恶”,但此举遭到了一些人的争议 。这名丹麦艺术家是尼娜·玛丽亚·克雷薇安(NinaMariaKleivan),她给数个月大的女儿福斯蒂纳(Faustina)穿上20世纪的几位历史人物的衣服,并拍了一个系 列的照片。
3、被撞死动物变艺术品艺术家独特创作惹争议
2009年9月,英国一位名为亚当·摩里根(Adam Morrigan)的艺术家一直在进行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他总是把路上被车撞死的动物捡回家饱餐一顿,然后将 动物皮裱起来,做成艺术品。40岁的摩里根是3个孩子的爸爸,他表示愿意出售自己最新的杰作——两只雏鸭皮毛的拼接体,但价格应该在100万英镑以上。多人 对他的这一做法表示不满——觉得恶心,不仅吃了肉、而且还牟利。但摩里根很高兴,因为他的目的正是要引起人们的争议。[NextPage]
相关阅读
一、解读行为艺术
当媚俗成为一种流行病
作者:李焱
暴露生殖器相貌丑陋目光呆滞的男人,扭曲变形嘴角流血的女人,穿章鱼戴骷髅僵尸一样走台的模特,身上印满中英文正在交配的猪……这些比现实还现实 的东西出现在画里、照片中、行为艺术秀场,捂孩子眼睛的恐怕不止一人。
可偏偏有这么一种流行,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没有一点点防备,没有一丝丝顾虑,悄然出现在当今世界。
跟所谓行为艺术家比起来,天津画家李津似乎接“地气”得多。尽管蓄着大胡子,穿条大裤衩,拎着菜篮子的画家,让人多少觉得格路。他的画儿,同样对 人们的审美提出挑战,颠覆着大众对艺术的理解。
饮食男女永远是画儿的主角,以自己为模特的懵懂男人,充满了肉欲和嫌恶的女人。还有那红烧猪头、油焖大虾、清蒸鲑鱼、素炒菜苔……真格是满纸人间 烟火气。题画抄录菜谱不说,闲章也与众不同:“通则不痛”、“大吃大喝”……食色性也,老李很好地诠释了老祖宗总结的这四个字。
一向标榜自己新潮前卫的洪晃大姐,曾把男人分为两截,上半截是修养,下半截是本质。其实现在不少艺术家、作家,走的就是下半截路子。作品与生活划 等号,甚至格调比生活还要低。画儿,画的是春宫、同浴、饮食、享乐;小说,描摹的是性爱、乱伦、偷情、上位;甚至流行歌曲连老婆、小三都写入了歌词,把 粗糙当个性,把下流当风流,充斥着痞子味和大白话……含蓄和艺术之美全丢到爪哇国去了。这些成人画、成人小说、成人歌曲的东西,真的是与风格和个性怎 么也连不到一块。
去诗意化的,琐屑的私生活流水账,就这么媚俗着我们的眼睛和心灵。这种现象,这些艺术家,有时让人胆寒肝颤,百思不得其解。跟朋友弱弱地探讨一番 ,总算整明白。原来,老吃一种东西,就算再好也会腻的,当人们审美疲劳时,同样需要换种口味。于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描摹饮食男女,渲染原始冲动 ,蔚为时尚。媚俗,成为一种无药可救的病症,迅速蔓延开来。
不得不承认,当下浮躁的大环境,让人产生太多欲望攀比和追逐,一旦得不到满足,会生出太多的苦闷,太多的无聊和空虚。这些,都需要宣泄和填充。一 些媚俗的东西能迅速火起来,就在于切准了这部分受众的脉搏:够解渴,够刺激,够猎奇。但是,却忽略了艺术的水准和道德的提升,缺少了人文的关怀和审美 的基础,更别提那些经典具备的直抵人心的清澈与暖意了。另外,媚俗盛行还在于它背后有市场经济这支“手”在操纵。画儿看拍卖成交价,图书看印数和码洋 ,影视剧看票房和收视率。能不能被市场认可,也左右着艺术家的价值判断标准。
不过,媚俗这东西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它能使艺术家一夜爆红,带来前所未有的声誉与金钱,但是,艺术如果总在生理需求上做文章,在猎奇上下功夫, 变着法表现下半截,就算有市场,有粉丝,那也只是昙花一现。因为,媚俗切割挞伐的正是艺术家的才华和永久的创作生命力。
翻开中外艺术史,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逆天的艺术和逆天的艺术家滋生出来,如雨后蘑菇般,着实闹腾一阵后,又悄没声地滚犊子了。还是著名品牌香奈 儿创始人Gabrielle Chanel那句话说得好:流行易逝,风格永存。
媚俗,艺术家还是离它远些吧。[NextPage]
作为艺术语言的身体
从已知中西行为作品来看,身体是否诚如艺术家的主观设想,承载起现代性的革命意义呢?答案恐怕只能是“似乎”。但在新的话语背景下探求人体在当下语 境的历史逻辑,这一现实问题,已经不再遥远。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人的身体是灵魂的图景”。随近代技术更新,人体艺术的表达方式已经由单纯的雕塑和绘画,转而向摄影、录像、舞蹈、剧目、 行为、装置等更加前卫的媒介方面寻找出路,这些新媒体新载体的艺术形式,使“身体”更坦率地进入到公共审美空间,并为“身体”注入了不断翻新的精神内 涵。
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家芭芭拉·克鲁格曾公然声称,“你的身体就是一个战场”。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后现代艺术家们仍以人体作为创作媒介——身体既是主体 也是媒介,它受到欲望、习俗、伦理和文化观念等诸多因素的支配,同时也最能够直接地展现或者挑战这些因素并诱发独特的感受,正应验尼采那句“一切从身 体开始”。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邵亦杨在《西方当代身体艺术谱系》一文中说,“9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实践和理论再次转向了身体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这种转向意味 着来自于肉身的真实感觉终于打破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屏蔽现实的仿真图像,让人们再次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人性化的世界。”无论是真实存在还是虚拟的图像 ,身体艺术强调的是人类最基本、最真实的感觉。而有些非常大胆的身体尝试最终都被接受并且给予了公正的评价。
但是,当审美过程中对身体体验的过分强调,取消了艺术本应带来的反思效果,只是一味以感官刺激和满足身体快感为目的,或者单纯借助身体进行炒作, 发展到最后,是否会成为由高雅到通俗的审美趣味转变,还未可知。
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易英所说:“在当代艺术中,身体的裸露和性的暗示则可以直接达到消费的目的。”2011年宋庄成力的《艺术卖比》甚至展示性爱行为 ,来讽刺中国当代艺术过度商业化的文化现实,令人记忆犹新。因为利益的诱惑和驱使,“身体”在某些场合、一定程度上为金钱力量所左右。部分迎合“时尚 ”的艺术创作者,以“最少衣服的肉体、最少的材料”进行表达,一旦进入公共领域,这种简单化的“裸”难免受到社会日常行为规则的批判和制约。
实际上,在艺术界,学术与商业的交融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批评家仇海波在《中国当代艺术裸体形象》中提到:“消费主义、商业文化的流行使当代艺术无 形中披上灯红酒绿的世俗感。在当代艺术中,情欲化、色情化的裸体比理性批判的裸体显然更流行,更有刺激性,这是消费主义时代人们追求物质的必然结果。 对于某些当代艺术家而言,裸体形象的绘制过程就是其本人对裸体展开感受和回忆的过程,也是艺术家两性关系和态度的物化体现。”
近年来,当代艺术口味越来越重,不满足于哗众取宠,并以极端的方式刺激人们的情绪,其中不乏血腥、暴力、自虐、伤害等现象(并已发展到以“活物”, 诸如动物和人类尸体为题材的地步),这些仍会激起艺术消费者和理论家在行为艺术的道德外延、艺术与政治、艺术与伦理的界限等问题上的思考和争论。
也许,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裸体”,而在于裸体在公共场合出现是否有其合理性。身体语境的界定,受特定时间、空间的道德尺度制约,较其它艺术语言门 类更具有广阔性和无限性。但同时,也由于这些特征,建立行为艺术理论系统和批评标准具有一定难度和矛盾。朱其承认,艺术内容私人化,没有明确的价值观 ,这是当代艺术最大的问题。
一个值得回味的情况是,几乎所有成功艺术家的行为艺术记录都被收进文献资料中,但如90年代的张洹、马六明、蔡国强、徐冰等艺术家在近10年里都告别 了行为艺术现场。现在看来,身体行为艺术在追求与大众直接交流、对话的同时,其质疑价值体系的热潮已经过去,并受到主流意识的排挤,成为非公共化的表 现形式,被价值体系所疏离。
从已知中西行为作品来看,身体是否诚如艺术家的主观设想,承载起现代性的革命意义呢?答案恐怕只能是“似乎”。但在新的话语背景下探求人体在当下语 境的历史逻辑,这一现实问题,已经不再遥远。[NextPage]
4、“坠落天使”风靡网络艺术家自拍挑战死亡
头朝天、背向地,Kerry享受般地从木楼上仰身跌落,表情从容且震惊,给人一种异常的美感。在Kerry的主页上,2010年,38岁的他从大树、高楼等地方摔 下,然后“立存此照”,每一个动作都完成得精美漂亮。很多追捧者留言称看着这些作品,心情也会跟着紧张起来,好像一下被带入其境,心速加快地感受到了 一种痛苦。“我在9·11事件之后感受到了巨大的无助,于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具象地表达出人们真实感受到的紧张和焦虑。”Kerry认为每个人都是惧怕死亡的 ,但是很多人因为环境、物欲等因素被慢性杀害而忘记了临时死亡的触动。“我想大家喜欢这些照片就是因为这些情绪在画面中能够体会得到,把无法触摸的死 亡通过相机做瞬间记录,对我而言已经成为习惯。”在所有的作品中,Kerry说最痛苦的一次是从浴缸中滑倒。“全身赤裸在浴缸里摔倒,既要考虑走光还得考虑 身体抨击浴缸壁的疼痛度,自然的体会总是如此奇妙。”?
5、英公司用动物尸体当啤酒瓶:每瓶售5000多元
以酿制烈性啤酒闻名的英国苏格兰BrewDog酿酒厂2010年7月宣布,他们将用完整动物尸体制作啤酒瓶,以每瓶500英镑(5175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BrewDog 酿酒厂目前已经制成12个尸体酒瓶,包括7只白鼬、四只松鼠以及一只野兔。这些动物都不是人为杀死的,而是在公路上被撞死的。动物保护主义者猛烈抨击 BrewDog酿酒厂的做法,称使用这种令人吃惊的策略吸引公众注意力已经过时了,最现代的宣传方式应该是尊重每一个物种,这才是赢得公众好感的最有效方法。
6、搞怪艺术家竟用戴妃头发作果酱
2010年10月,伦敦一个艺术展上出售一种果酱,这种果酱据制作者称是用戴安娜王妃的少量头发制作而成。这种果酱叫作“神秘果酱”,它是伦敦巴比肯美 术馆超现实主义艺术展的一部分,该艺术展还包括萨尔瓦多·达利和勒内·马格里特的作品。这种果酱每罐售价 5 镑,它既是食物,也是艺术,饮食服务公司“ 邦帕和帕尔”的创立者萨姆·邦帕如是说。[NextPage]
相关阅读
二、艺术众筹,行为艺术的新兴形式?
艺术众筹:新一代艺术家“造梦工场”?
作者:周鱼
4月10日,由知名策展人、批评家、新艺经集团总架构师沈其斌策划的,当代青年艺术家大相的当代书法票据众筹项目——“纪念日-收藏你的情感票据”, 在众筹网平台首页高调亮相。截至14日中午12点,这个众筹目标30万元的项目已收获11位支持者,获得支持资金11万元。支持度和众筹速度在众筹网众多项目中 遥遥领先,艺术众筹的“威力”初步显现。
目前,艺术众筹已开始在国内艺术圈兴起。业内人士认为:艺术众筹将成为互联网时代艺术大众化的重要方式,艺术众筹平台将成为新一代的艺术家“造梦 工场”。
艺术众筹:
艺术家和藏家互动的新模式
事实上,在本次推出大相书法票据项目前,上个月20日,新艺经集团已成功推出艺术家何成瑶的行为艺术众筹项目“生命每一秒——出售我的100小时”。该 项目仅用不到3天时间,就奇迹般完成了20万元的众筹项目,开创了国内艺术众筹项目的记录。
纵观两个项目,有两个共同特点:一、众筹作品价格远低于艺术家作品市场价格。大相的书法票据一幅仅收费1万元(市场价3万元以上);何成瑶的“生命每一 秒”计划”,一幅一小时的时光观念作品只要2000元。二、两个项目都由参与者和艺术家互动完成。大相的书法票据项目,原始票据由参与者提供;何成瑶的“生 命每一秒”项目,则由参与者指定购买时间段进行创作。
“艺术众筹项目,打破了艺术家创作藏家购买的传统模式。藏家不再是观望者,他本身也是参与者,由我们一起完成整个艺术作品。”这是何成瑶对艺术众 筹的解读。“何老师这次众筹项目形式很新颖、很有意思,我很愿意成为这个艺术事件的参与者。”购买者张先生的说法可以看作对何成瑶观点的佐证。
大相则认为,众筹只是一个新的名词,其实在此之前,许多领域都有类似性质的商业方式,是之前团购和融资的衍变和优化,“在以手机终端数字化的交互 环境中,这种众筹行为方式,会成为常态而无处不在。”
市场预测:
国内艺术众筹市场空间巨大
目前,国外很多具有很大艺术价值的项目都是从众筹平台上发起的。虽然艺术类众筹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众筹网艺术版块高级合伙人王建国对艺术众筹的 前景非常看好,他以纽约的艺术、创意众筹平台KICK starter为例,他说该平台创建至今才5年,如今募集资金已达到10亿美元,可以预见国内的艺术、创意众筹 市场空间同样巨大
王建国认为,艺术众筹将成为未来艺术走向大众的重要方式。
“如何让创作跟互联网结合实现跨界合作,如何跟今天的消费方式更有效、更紧密地关联,是值得今天的艺术家研究的一个很好的课题。”策划人沈其斌从 艺术家层面对艺术众筹进行了剖析。他认为,艺术众筹至少为众多艺术家开启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提供了一个虚拟同时又可以真实实现的平台。沈其斌说, 未来新艺经集团将推出系列艺术众筹项目,希望大家踊跃参与。
业内人士分析,未来,艺术众筹将改变艺术家的创业形态,艺术众筹平台将成为新一代的“造梦工场”。
业内观点:
艺术众筹核心为艺术大众化
艺术众筹在国内逐渐兴起,众多艺术批评家也对艺术众筹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知名艺术批评家岳路平表示,众筹并非仅仅是一个筹款的技术问题,如果我们将艺术收藏的众筹化,艺术创作的众包化和艺术鉴赏的众享化结合起来来看, 众筹实际上是艺术大众化的一个核心要素。
“有一种广泛存在的反对艺术大众化的声音认为,艺术创造环节是由少数天才和少数政治、财富、文化精英才能染指的领域,这种论调主导了上个世纪法兰 克福学派对美国为代表的文化工业的猛烈批判上,但这种批判显然停留在陈旧的理论范式里,在互联网的新环境下,何成瑶和大相的艺术众筹案例的成功,以及 我正在筹备的‘大师成长营’学费众筹计划,将力图开启一种全新的艺术理论和实践范式,这种范式期待证明:既然音乐可以免费众享,美剧可以使用大数据众 编,文学可以进行大众点评,艺术也同样可以众筹和众享。”岳路平说。
知名艺术批评家杜曦云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革命性的,艺术也概莫能外。摄影术的出现冲击了古典艺术,让现代主义应 运而生;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让部分曾经的当代艺术被滞后为“古典当代艺术”。艺术该如何和移动互联网结合?这是摆在所有艺术人面前的全新问题,目 前谁都难以解答,但敏感者都意识到: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可能性,一切才刚刚开始!“移动互联网的模式是:一个创意项目的发起者只是最初引发火花的人,接下 来是众人创意、众人投资、众人消费。艺术众筹正是这样的模式。”
相关链接:
当代青年艺术家大相书法票据艺术众筹项目
4月10日,由知名策展人、批评家、新艺经集团总架构师沈其斌策划的,当代青年艺术家大相的当代书法票据众筹项目——“纪念日-收藏你的情感票据”, 在众筹网平台首页亮相。
该项目众筹时间从4月10日到5月10日,为期一个月。形式为由参与者提供一张个人消费票据,由大相以当代水墨的手法创作为书法票据作品,每幅作品价格1 万元,限量30幅。截至14日已有11位支持者,获得支持资金11万元。“希望借助我的书法票据艺术形式,为参与者收藏和保鲜每次独特的消费经验和情感记忆。 ”大相说。
大相的书法票据创作,已持续进行9年。大相介绍,2005年,一张坐出租车票据和长城脚下的一次消费票据给了他创作灵感。“当时有一些故事,具体就不说 了。事后我觉得这些票据本身很有形式感,非常具有纪念意义,我就有了书写的想法和冲动。”大相说,从那之后他养成了消费票据收藏和书写票据的习惯,一 直延续到今天,演变成见证个体消费经验和情感的文献艺术。
大相该系列创作,很快得到艺术界和市场认可。批评家成浦云评价:“这是当代中国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母题和生活母题,平民色彩、平常心、商业文化、 消费、传统、收藏……多个泛社会话题,能瞬间集中于一件手写的票据上,一张几乎被当成垃圾的票据经放大后成了艺术,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话题。”在 2012年元亨利贞的一次拍卖会上,大相的一幅书法票据作品拍出了10.35万元,该系列的平均市场成交价也已达到3万元以上。大相的多幅书法票据作品,已被比 利时等地藏家收藏。[NextPage]
100小时20万,众筹成香饽饽
作者:比利
以出售艺术家个人的100小时为名的行为艺术自2014年3月20日在国内某众筹网站出现后,短短不足3天的时间内即募得资金20万,一时间,关于艺术品众筹的 话题甚嚣尘上。3月20日,艺术家何成瑶宣布将在某众筹网站中实施一个全新的行为艺术项目——“出售我的100小时”,每小时售价2000元人民币。在这个计划 当中,何成瑶规定:当网友众筹总额达到50个小时以上时,她将在网友指定购买的时间段里,一秒钟记录下一个点,以这些点画出一幅“时光秒轮图”样式的观 念作品,作为网友购买她时间的回报,最多销售100个小时。
此计划一出,立时掀起了艺术品众筹领域的新浪潮。作为国内艺术界的首创项目,何成瑶的此次行为艺术项目仅用了不足3天的时间即完成了资金筹募。作为 项目发起者之一,艺术节家何成瑶本人对于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感到意外。在她看来,“从艺术品的价值来说,这个价格相当便宜”,但同时何成瑶也表示,“ 这个事件的成功,打破了以往艺术家创作收藏家购买的传统模式,意味着藏家完全可以提前介入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在我的这个行为里,藏家不再是观望者,他 本身也是参与者,由我们共同完成了整个行为艺术作品。”
关于众筹,相信很多人还非常陌生。作为又一项从金融领域引入艺术行业的资金募集概念,众筹更新颖,甚至是更神秘。相对于其他已经出现于艺术领域的 金融概念,如艺术基金、文化产权交易所,众筹的出现在时间上即先天存有劣势。据资料显示,众筹翻译自国外crowdfunding一词,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具 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的特征。从众筹平台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点名时间2011年7月上线,是国内上线最早的众筹平台;众筹网2013年2 月上线,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众筹平台;品秀在线2013年9月上线,是中国最有价值的众筹平台;中国梦网2013年10月上线,是一个创新型众筹平台。
显然,众筹作为“舶来品”出现于国内的时间十分短暂,虽然其涉入门槛为其赚得了足够的关注目光,但作为短期操作项目,众筹显然不太适用于发酵期过 长的艺术领域。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不足,实际操作中未必不能为艺术所用。
何成瑶行为艺术项目在众筹领域的成功实现虽然只是单纯的个例,不一定具备足够推而广之的说服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此快速来钱的方式却很容易为别 有用心者利用,毕竟艺术的价值不是某个个体或者是某一个小团体所能决定的。况且一个艺术项目的市场价值也绝非几句大义凛然的“片汤话”就能有所兑现, 艺术本就是一个极为考验专业学识的领域,外行者如果抱着“撞大运”的心态进来,必然会被撞得满头包。
现如今,关于艺术品众筹的话题已然盛起,也有那么几个“目光敏锐”者大胆尝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会品尝到美味,但艺术不是金融,可以依靠曲线 图买进卖出。艺术品的买卖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彩票,曲线图只是一个心理安慰,而中大奖不止需要靠运气,还要有颗能够挡得住各种诱惑以及风险的大心脏。[NextPage]
7、俄艺术家自钉于十字架 让网友投票决定生死
俄罗斯富有争议的行为艺术家奥雷格·马夫罗马蒂10年前曾以“艺术的名义”将自己钉在一副十字架上,他的荒诞行为艺术受到了煽动宗教仇恨的司法指控 ,奥雷格没等俄罗斯法院开庭审判,就逃亡到了保加利亚生活。2010年11月,奥雷格另一项名为《朋友或敌人》的行为艺术再次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奥雷格想知 道到底有多少人希望他死亡,所以他决定将自己的“生与死”交给网民来决定,任何网民都可以到他的网站上进行投票,如果赞成他被处死的票超过100张,那么 奥雷格将坐在一张自制电椅上,用60万伏电压电击自己半秒钟;如果赞成他死亡的票达到1000张,他将再次用更高的电压电击自己1.5秒钟;奥雷格将按照“赞成票 ”的不断递增总共对自己进行5次电击,如果赞成他死亡的网络投票数足够多,那么最后一次电击将强大到使他的心跳立即停止!
8、德国“死亡博士”欲开店卖人体标本
被称为“死亡博士”的德国著名解剖学家巩特尔冯哈根斯博士被人们比作“死神”,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与死亡打交道,媒体甚至称他为“死亡博士”。他在 世界各地举办人体和动物标本展览,将尸体摆弄成各种奇怪的姿势,还发明了一种独特的保存尸体的方法,他称之为“塑化”。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有超过 3000万人观看过他的展览。哈根斯还开网店出售生物标本,以便那些不愿来到这个偏远的德国小镇的客户也能如愿买到自己想要的标本。他会把各种标本的等比 例图片上传到自己的网店上。
9、英国艺术家将动物尸体制成时尚饰品
英国艺术家雷德以各种动物的尸体为原材料,制成各种精美的时尚饰品。她从大学时期开始迷上制做动物标本,并热衷于将动物尸体制成项链、领结等饰品 。 加拿大艺术家用枪画名人 引发激烈争议 加拿大多伦多市塞尔维亚裔男子米蒂克绘画的工具不是画笔,而是一把把手枪、步枪或猎枪。米蒂克最拿手的就 是用枪弹在画布上射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名人肖像。米蒂克认为子弹才是让艺术“最具有穿透力”的东西,于是就用子弹画起画来。由于许多肖像画的主角都是 死于非命的名人,他的作品引发了激烈争议。[NextPage]
相关阅读
三、“他们”的行为艺术
阿布拉莫维奇入选《时代》评选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榜
作者:胡婷婷
艺术家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近日,《时代》周刊评选出的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里涵盖了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脱口秀著名主持人查理·罗斯、美国流 行天后碧昂斯与有“行为艺术之母”之称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等均榜上有名。
由好莱坞著名男演员詹姆斯·弗兰科撰写的文章中评价道“玛丽娜最具力量影响力的是她做到了最极致而简单的玛丽娜,她的简单就是其最有力的武器。”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22年后再次相遇灵魂伴侣Ulay
2010年,这位曾经在纽约MoMA的平台上进行了为期两个月,每天7小时的回顾展“The Artist is Present”的一部分。在那586个小时的表演期间,她将不吃 、不喝甚至都不去上厕所。1946年11月30日生于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70年代初开始从事行为艺术表演,至今已经超过三十年的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她在2009年的佛罗伦萨双年展上曾获得洛伦佐终身成就奖。
今年10月,Sean Kelly画廊将为阿布拉莫维奇举办一场个展,这也是继阿布拉莫维奇于1995年在该画廊举办首个个展之后的第二次合作。
《时代》评选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榜
另两位榜单中的艺术家分别是史蒂夫·麦奎因,他曾凭借执导的电影《为奴十二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Donna Tartt凭借《金翅雀》(The Goldfinch)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家也都在榜单之中。
来自中国的马云、马化腾、姚晨均榜上有名。[NextPage]
他者之我:杨佴旻行为艺术《脸》的启示
作者:杨小滨
扬州,2014年4月,一年一度的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这一次,艺术家杨佴旻带来了他设计策划的一件独立于诗歌节的行为艺术作品《脸》:作为迄今参 与人数最多的行为艺术,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一种万人空巷——,但都戴上了杨佴旻制作的“脸”——这张“脸”包括杨炼、唐晓渡、管管、王小妮、臧棣、陈 东东、李白、苏东坡、施泰格、赖特……当然还有杨佴旻自己。那种恢宏而梦幻的盛景给文字诗意的扬州增添了又一重空前震撼的视觉诗意。
当我看到一整街白花花的脸涌来的时候,不禁想起了一年多前我在威尼斯狂欢节上遭遇的一群群戴着面具的鬼魅身影。据说,威尼斯狂欢节上的面具是为了 每个人能够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尽情放纵,因为替代自身面容的是一具无名的脸孔,遮掩了自我的羞涩。威尼斯狂欢节的各种面具由于其不同的工艺制作而各具 特征,样式迥异,而杨佴旻设计的面具则有其艺术创意上的鲜明特性:风格素朴,造型极简,虽同样借以面具的媒介,但传递出新异的文化美学意味。威尼斯狂 欢节的面具以匿名为其标志,而在杨佴旻的《脸》中,人们所佩戴的每一个面具上都写有诗人的真名实姓,换句话说,通过佩戴诗人的面具,人人都扮演或假托 了诗人的角色,借用了某位诗人的另一身份。这个既从属又独立的另一个自我(alterego)迫使个体认识到自身可能获得的某种诡异的双重性。
其实,英文里的person(人)这个词,就起源于古希腊文的persona(面具)一词。也就是说,人未见得有其内在的本性,或许外在的面具才更决定性地代表了他 的身份。但即使这样说,我们也必须避免滑向另一种面具本质论。更全面的说法应该是,人的身份是他外在面具与内在形象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在这方面,拉 康(JacquesLacan)的主体理论给了我们最精妙的启示。对拉康而言,人的主体是恰恰双重的,意味着两个方面的分裂状态:一方面是外在的、符号的、能指的主 体,另一方面是内在的、真实的、所指的主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杨佴旻的《脸》并非简单地呈现出“十万扬州皆诗人”的乌托邦,而是探索了不同身份之间的碰撞及其乌托邦的(不)可能性。很显然,戴 上诗人的面具,并不意味着即刻就成为了诗人。因此,诗人面具作为符号他者的主体与被遮盖的面容作为日常自我的主体之间,似乎产生了一道难以消泯的罅隙 。符号他者是一个标杆,甚至可能成为主体试图认同的宏大他者。而存有原本身份的自我只有作为对于他者的回应才能获得其主体性。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充 满张力的艺术行为中,任何自我都不可能就简便地一夕之间变成诗人。而他者,永远在一种具有距离感的状态下,决定了主体的命运。那么,这一万个面具下的 普通人,应该说是在诗人的面具(他者)的迫使下,建构起必须与诗发生关系的诗意主体。
因此,问题就必然在于:那些被遮盖的本有面容,一定是真正的、不容修改的吗?杨佴旻的《脸》用面具挑战了这样的迷思,甚至,是用千人一面的面具挑 战了虚假的自我同一性。任何以为是自足的自我,在这样的艺术演练中,都被揭示出了其仰赖的符号他者。在面具的世界里,虚假的自我让位给了符号化的主体 。
古往今来,灵感来自“脸”或“面具”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就拿当代中国来说,曾梵志绘画的代表作里就有一组“面具系列”,面具们以幽灵的样貌展示 了历史符号的变异。台湾导演蔡明亮应卢浮宫的邀约所拍摄的电影《脸》则是另外一个例子,但试图通过展现主角们的容貌来体味个体史的自然变化。而杨佴旻 《脸》的历史性并没有披上岁月的沧桑外衣,诗人面具的表面光亮如新。可以说,古今中外的诗人以面具的方式齐聚一堂,使得漫长的历史凝缩在在一闪而过的 现时瞬间(借用本雅明的观念),凝缩在一张张符号化的诗人面容上,因为面具的符号性早已褪去了想像的自然本真。那么,历史话语也不再以诱人或感伤的声音 说出,而是干脆化身为赤裸的能指(每一个面具上的诗人名字),来承载历史与文化的重负。
在中国文化中,面具的概念其实也并不陌生。比如京剧表演中的脸谱就是以一种程式化的面具来呈现角色的特殊方式,尽管指代了历史人物却同样不涉及历 史性。如果说中国戏曲中的脸谱是用一种固定、抽象而特征鲜明的面具样式来代表某种封闭式的单一性格的话,杨佴旻的《脸》则提供了一批更开放的面具样本 :不同诗人的面具虽然带有各自最低限度的表情特征,但总体而言容貌的差异并没有获得特别的强调(用夏可君的话来说,是“一万张几乎相似的‘脸’,在一起 行走”),甚至古代诗人的面具采取了统一的,摒除了个人特征的相貌。
这样的设计,可能是这个作品最关键的面向。只有当大他者放弃了绝对的权威,也显露出自身的虚空,才能激发主体的虚空与创化。诗人面具的模糊容貌意 味着什么?他正是你必须主动填补的虚空他者。你以为你佩戴了苏东坡的面具?或许这面具本来就是你自己。从根本上来说,这个充满禅意的《脸》充满了有和 无之间的思辨张力。在某一个瞬间,我们看到杨佴旻本人走在蜂拥而来的面具人群中,自己却没有佩戴面具。甚至可以说,那个面具,对于创作者本人杨佴旻来 说,戴上和不戴上并无二致:只要心中有诗,你的脸上就有隐形的屈原或者但丁。沿着这样的观念,素朴与极简的面具样貌也就有了至为关键的指向。比如,面 具上的陈东东和臧棣,本来就很难分辨。那么,其实他们的面具相貌和任何戴上他们面具的本人相比,或许也未必有如此巨大的差异。诗人的面具,终究是一次 诗意的提示(而不是身份的规定),他们告诉所有人:我离诗人有多么近,或许,我就是另一个他;或许,在我和他之间,可以创生出更绝妙的诗。同时,他者之 我的怪诞错位与缝合,也使得这个作品的超现实意味冲破了形似的写实主义法则,以梦幻般的假面潮流颠覆了惯常的公共视野。杨佴旻的《脸》将他者与主体之 间的撞击、分裂与转化以恢宏的面具人流改写了日常现实的风景:在这个超现实的梦境中,人们也获得了更加自由的行动化主体。这戴着面具的万人,绝不是要 去接受符号他者的身份,绝不是为了简单认同被安置好的李白、杨炼……,而是必须从那些朦胧的影像中再度创造出另一个李白、另一个杨炼……,开启出另一 个新主体的无限可能!
(杨小滨,耶鲁大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文艺评论家,诗人。)
2014年4月14日于台北[NextPage]
苍蝇与沃霍尔
作者:苏典娜 练春海 段少锋
9月2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安迪·沃霍尔”的展览开幕式上,微博名为“@华韡华”的艺术家释放了数万只苍蝇,瞬间整个美术馆到处都是苍蝇。沃 霍尔美术馆馆长埃里克夏纳先生面带笑容的说:“看到中国的艺术家朋友在这里做了他的作品,我们感觉到就好像沃霍尔回来了!”
这位艺术家在现场表演了他对“十五分钟的永恒”的理解,此举也引来了不同的声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时间大家对他的关注超过了沃霍尔。
上万只苍蝇引发的故事
在萨特的戏剧作品中,苍蝇代表了复仇女神,对英雄人物俄瑞斯忒斯命运的诅咒,俄瑞斯忒斯坚持走自己的命运之路,可怜的是他的姐妹,遭到了复仇女神 的俘虏最终走向疯癫的悲剧命运。而《苍蝇》这部作品也成为了叩问自由命题的经典作品。
这里的苍蝇,是上万只出现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安迪沃霍尔展览开幕式的苍蝇,有人说是放苍蝇的艺术家想出名想疯了,有人说是艺术家戏仿大师,有人 质疑是一场恶作剧。最后的结局是艺术家因扰乱了公共秩序被拘留了。
到了现代社会,公私领域似乎并不是像古希腊那样认为“只有公共领域中出现的一切,才能让所有人看到”,私人领域的世界逐渐被纳入公共领域之中,特 别是在当代艺术圈,就像暴露自我隐私的私摄影、行为艺术等。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就认为现代的社会私人领域已经具有公共意义。当然,过激的私人领域的 行为出现于公共领域,不被认作是先锋艺术就会被认为是一种“疯癫”,就像这次安迪沃霍尔展上出现艺术家放上万只苍蝇的行为,已经将私人领域的个人行为 扩大至公共领域,也丝毫不顾其他同在场的人的感受,不免是对公共领域内其他人的一种侵扰,引起了公众的激烈讨论,网上也出现了谁代表了公众对此事件批 判的争论,这就再次涉及到何为公共性,何为公共舆论的讨论。
17世纪中叶,“公共”出现于英国,意指“世界”或“人类”。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公众进行批判,在公众范围内的公断,则具有“公共性”。城市 里突出的是文学公共领域,其机制体现为咖啡厅,沙龙和宴会等。而展览馆使得艺术的业余判断机制化,讨论变成了掌握艺术的手段。而严格意义上的“公众舆 论”出现于19世纪初的英国议会。在众议院,福克斯的演讲提到了用“公众舆论”替代“民意”、“老百姓的意见”,公众舆论是“在受过教育和知情的公众有 能力形成某种意见之后在公众讨论中形成的”。可见,在场的个人或群体能否代表公众舆论虽然是个困扰人的命题,但是至少在场的观众对此进行批判、讨论, 也是公众是对于当代艺术和艺术事件的掌握和认知的表征之一。
回到“疯癫”的问题,在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看来,自戈雅以来,“疯癫”是现代社会艺术的一种重要因素,人类也通过疯癫阐明一种“真理”,正如中世 纪文学作品借疯癫的人物或疯癫的口吻反讽社会,吐露真相。朱青生教授也在博伊斯的讲座中提到艺术家的创作需要一种“瞬间的癫狂”。不过,被定义为“疯 癫”的人本身是不是游走于私人与公共领域的边缘地带,是不是可以在公共领域为所欲为来表现自己的欲望和想法,是值得探讨的另一个话题了。“疯癫”本身 不是错误,但是在公共空间滥用借以“疯癫”、“恶作剧”的名义来扰乱公共秩序,就成为了问题,如果是在自己的展出空间,则是艺术作品,也无人干涉。回 到1791年的法国宪法,收录了《人权和公民宣言》,补充了“公共领域”的内容,特别指出,“思想和意见的自由交流是最可宝贵的人权之一。人人都享有言论 自由、写作自由和出版自由,但要对滥用法律所规定的这种自由承担责任”。我想,在公共领域对于“疯癫”的名义滥用,或者对于艺术自我表达自由的滥用, 是应该承担责任的。
安迪·沃霍尔央美首展开幕式上的另类观众
在安迪·沃霍尔央美首展开幕式中有艺术家在展厅中释放了海量的苍蝇,对于这个突发事件,众多观众,以及在场的不在场的艺术家、理论家们(包括广大的 艺术爱好者在内)反应不一,一时沸沸扬扬。
我相信有许多人是抱着坚固“唯美理想”去接受当代艺术,他所能够接受的当代艺术的极限至少也要“不丑”。理论上,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去接受当代艺术 ,这本身是一个错误的起点。关于审美的暧昧趣味从印象主义开始就被一点一点地解析了,所以可以说,当代艺术的教育实际上应该从抛弃对“美”这个不切实 际的奢望开始,当代艺术最本质的功能我认为是教会人们反省的精神,把现实中或人性中最真实而我们却疏漏的一面揭示出来。就从它的这个精神出发,我们也 会发现,当代艺术不诉诸于美,而诉诸于力量。
一个好的当代艺术作品给人的感受绝不是如沐春风,而是波澜起伏。因此,对在展览中遭遇种种“不测”,那显然都是当代艺术所预设的可能性。甚至可以 说,挑战你对这种“最糟糕”的可能的预先假定也是构成了作品价值来源的一部分。因此,愤怒、震惊、意外,都属于正常,然而最重要的不是这遭遇瞬间的尴 尬,而是平静之后你的评判,作品究竟是否成功,不完全取决于它在登场时的惊艳,而在于它对现实揭露和批判的深度。至此,作为一当代艺术的参与者,观众 也好,艺术家或理论家也好,他更应该体现的是一种素养,一种包容性。
最不可思议的是,许多学院教育出来的专业人士亦在大声詈骂,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大概某些人对当代艺术的热爱或某些以批判它为职业的人,只是将这种 包容底线设置在他狭隘的附庸风雅而已。
当然,行为艺术有许多时候是会触及法律和道德最柔软之处的,但问题是,作为一个艺术观众,而不是道德评判家或法律执行者,我们面对这样显然是艺术 事件的情形时,我们起码能做的事情不是像泼妇一样的谩骂,不只是谩骂。
需要指出的事,当代艺术的各种艺术形式,包括大地艺术、表演艺术、行为艺术等等,本质上是严肃的,并不以取悦观众为已任。我们不否认有许多作品实 际上包含了精致与优雅的成份,中国当代艺术的大语境其实也使得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更温和的当代艺术更受欢迎,但这并不是当代艺术的本质。
放苍蝇放出来的事情
美术馆被人放了苍蝇,就在安迪·沃霍尔的展览开幕式上,其实在之前博伊斯的展览开幕式上苍蝇就大量涌现了,到了安迪·沃霍尔这场才明白,博伊斯那 场只是排练而已。最初我和朋友交流,这不会是个作品吧,我们还讨论了半天,设想过几天跳出一个家伙来快快乐乐的承认自己就是这个作品的艺术家,结果还 真是这样,其实如果说是作品,这个艺术家如果不出现的话就好了,做艺术也需要“深藏功与名”的狠劲。
如果非要叫这个东西为作品,我认为这个作品是成功的,作者成功的和观众发生了互动,也成功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甚至媒体也参与进来了,公安局也加 入进来,这是一个有争议的作品,引发了在场者与围观群众的诧异、赞赏或厌恶,算得上成功吧,这眼看着就要进入美术史补齐之前大火烧掉G8的后损失的那几 页了。这个作者在安迪·沃霍尔展览现场的表演更是成功,不仅惊动了美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最后还招来了公安人员,而且还在微博上骄傲的宣布被警察询问 ,这是当代艺术圈多么让人佩服的事情,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显然这个艺术家做到了,按照艺术的逻辑,对抗不仅体现在了与沃霍尔,还 有重点美术馆,还有官方,还有国际政治,总之批评家这些年能解读出来的热点词汇都能塞上去了,所以这个作品成功了,这就是这个时代,艺术在中国的逻辑 。
艺术重要的不在是美,而是承载的想法,这个想法很宽泛,这是idea呢还是method?艺术表达越来越像有一个好的idea,需要的是想法而不是方法论了。艺术 没有美感罢了,最终所谓艺术作品就是和动画里的“震你一下”巧克力一样。重点是震你一下,放苍蝇这个作品果然是震我了一下。
但是,放苍蝇是不对的,自己养着当宠物没什么不好,在公共场所放苍蝇的确不是一件对的事情。
美术馆有公共伦理道德标准,艺术家也应该有自我标准,放苍蝇这种事情是不需要争论的,如果放苍蝇也成了作品,那是不是在美术馆放毒蛇放火放原子弹 也叫作品呢?有些东西只能叫方案,但是不要真做出来是不是?我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逻辑为什么还要争论。
当年朱昱吃小孩的事情也算个作品,这也算作品,什么都叫作品,拉屎也叫作品,这个时代,当代艺术就这么被妖魔化了,我哲学思考啊社会学啊,福柯啊 鲍德里亚啊什么的,艺术的本初是什么,艺术难道就是要做这些东西?蔡元培说美育取代宗教,艺术如果是这么一个宗教,谁去信仰?有时候我以浅薄的艺术史知 识认为当代艺术在中国是被异化了的,一段时间特反感听到作品这个词,学院内很多人没明白作品和作业的区别,学院外的基本做什么都可以冠之以作品,艺术 真的要把这个国家做艺术的人异化吗?究竟是我们搞艺术,还是被艺术搞了。
再说博伊斯和安迪·沃霍尔的展览,其实大部分人去看展览都是怀着朝圣的心态去看的,也就意味着其实展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博伊斯在中国的首展 ,也是大师的展览,艺术在当代就是要造神的,艺术最终不在于表达了什么,而是艺术是谁的艺术,艺术史是谁的艺术史,当代艺术在我看来除了新创作的作品 具有某些现场效应之外,其他的还真不如去看文献,其实展览就是一个形式,当代艺术越来越被文献化,看展览的出版物有时候是个不错的选择,反倒能更加深 入,展览是信息和知识生产的方式,也应该存在。至于长远来看,可能看文献更加充分。
总之,放苍蝇这个事情就是一个事件,我无法将其归类为作品,对于一个妨碍公共秩序的行为,非要冠之以作品的名义,我不明白。
微博上的声音
@华韡华:#苍蝇和安迪沃霍尔#2013年9月29日下午五点,安迪沃霍尔回顾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我带领苍蝇军团的弟兄们在这里完成了我的作品。 沃霍尔美术馆馆长埃里克夏纳先生面带笑容的说:“看到中国的艺术家朋友在这里做了他的作品,我们感觉到就好像沃霍尔回来了!”
@朱其在这里:我支持安迪·沃霍尔开幕展的苍蝇作品,这至少反映了年轻艺术人的叛逆精神。我很惊讶有一些年轻人认为这是恶心,这是近些年美院小清新 导向扭曲年青人的表现,在任何一个先进的文明国家,现在都会对这类苍蝇作品的艺术行为一笑了之,没想到在如此文化包容的首都,还会有人这么狭隘地报警 。
@刘化童:苍蝇占领美术馆央美美术馆的沃霍尔展,先是密密麻麻的人,然后是密密麻麻的苍蝇,再然后密密麻麻的人散了,最后只剩下密密麻麻的苍蝇 。据说是美国领事馆某文化官员讲话时,有人释放了成千上万只苍蝇,现场已有人报警。这比占领华尔街牛逼多了。
@Lotus_ZH:苍蝇飞进了沃霍尔在央美的开幕式现场,据说,媒体都去拍苍蝇去了,这回,苍蝇可抢了沃霍尔的风头。 没有被通知的沃霍尔美术馆馆长面对 这场突如其来的行为艺术,只能微笑着说,啊,感觉沃霍尔又回来了一样。[NextPage]
10、德国艺术展览:用尸体表现“男欢女爱”
德国解剖学家巩尔特·冯·哈根斯一直以“身体的世界”系列展览而闻名于世,展品全部都是保存完好的尸体标本。其中有次展出的却是没有皮肤的人体标 本,并且用另一种形式将“男欢女爱”展示给观众,引起许多德国政客的反对。
11、艺术家用20万只蚂蚁尸体创作弟弟肖像画
美国一位艺术家为艺术变成“杀蚁狂”,用20万只蚂蚁的尸体创作了一幅肖像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艺术家克里斯·楚门介绍说,他花费了数年时间才完成 这幅肖像画。他最初想自己捕捉作画所需的20万只蚂蚁,但最终不得不求助于为蜥蜴提供饲料的蚂蚁饲养场。楚门把买来的蚂蚁毒死并用除漆剂进行处理,将处 理好的蚂蚁尸体封入树脂中制成一幅人物肖像,画中扮成西部牛仔的小男孩是他6岁的弟弟布里斯。
12、意艺术家新作再惹争议 “上吊男孩”震惊米兰
2004年5月,意大利米兰市5·24广场旁的一棵老橡树上悬挂的3个“上吊男孩”吓坏了市民!当得知这些都是意大利艺术家毛里兹奥·卡特兰的一个行为艺术 展品时,人们最初的惊慌顿时全都变做了气愤和怒火。这个“上吊艺术展”在整个米兰市引起了轩然大波。 但实际上,这3个真人大小的男童雕塑是由树脂和蜡 做成的。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