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资料
孙机(速写)
罗雪村绘
认识孙机,是从《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这部书稿开始的。孙机交稿,除了文字稿外,还有厚厚一沓手绘线描图,器物、仕女、车马、建筑,样样都有,笔道细致,形象逼真,宛如真物就在眼前,这些图片是此书品质的一个重要保证。
孙机入行,是从跟随沈从文先生开始的。沈从文当时是历史博物馆的设计员。那时候,历史博物馆还叫北平历史博物馆,沈从文因为不太忙,就经常到午门给游客 义务讲解,孙机也跟着去听,时间长了,两个人就熟悉起来,孙机于是提出向沈从文拜师学艺。此后,孙机跟随沈从文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协助整理了中国古代铜 镜的资料,算是学艺入门。
1955年,孙机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读书,师从宿白先生,开始了 “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汉唐时期的中国文物”。现在听孙机讲什么都体系明了、由来有自,因为那是多年严密论证训练出来的结果。
孙机开始鉴赏文物,是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以后。最为业界称道的,就是茶神陆羽像的鉴定。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有一件藏品,是一个白色的小瓷人,看起来 不起眼,每次出国展出,被标为一般展品,保价很低。孙机经过认真研究,考察比对各种资料,认定这个小瓷人就是当今仅存的茶神陆羽像,一下子让这个小瓷人的 身价大变。[NextPage]
跟孙机聊天,就不能让他抓到“机会”,一有“机会”他就会滔滔不绝地讲各种物件的来龙去脉。为了给央视《读书》栏目的录制作 准备,我们几次去孙机家里商量细节。有一次,我们聊起吃饭,孙机说就喜欢吃家里的馒头米粥,然后问我们:“你们知道咱们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吃馒头的吗?”我 们都摇头。他说,汉代就已经出现馒头了,当时叫“起面饼”。那时候的罗马也吃面包,可是他们的面包是死面的,不发酵,放几天就会比较硬。直到15世纪,欧 洲人还不会做发面的面食。15世纪的时候,奥斯曼帝国攻打亚美尼亚,亚美尼亚人很不喜欢入侵者,有一次,一个妇女拿起一个面包砸向一个奥斯曼的将军,结果 这个将军的脑袋立刻挂了彩。这个故事,生动地讲出了中国比罗马早1000多年吃上发面的事实,让我们由衷地赞叹。
其实,孙机的人生经历 谈不上顺利。孙机幼年丧父,与母亲艰难度日。19岁的时候只身到北平,做过坦克兵,写过标语,后来考入了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留在学校资料室管理资料。 从事物质文化研究,一要有实物,二要有文献。实物要是能跟文献对应起来,就等于能够被认定了。但是东西上没有字,要跟文献对得严丝合缝很不容易,所以线索 很重要。北京大学的好处是书多,各方面的书都能找到。孙机在那段时间看了大量的书,做了厚厚的读书笔记。
因为调到历史博物馆工作的缘 故,孙机有机会接触到大量文物,参与了很多重要文物的鉴定工作,他说:“我就是好好工作,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成立100周 年,孙机被授予“学术成就与突出贡献奖”。他很珍视这个荣誉,将奖状装裱起来,挂在客厅里。
孙机思维敏捷,很多人都询问他的养生之道。孙机说他有三不:不养生、不锻炼、不娱乐,惟一的兴趣就是读书写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出版以后,广受好评,很多媒体找到孙机,希望作进一步的访谈,他都委婉地拒绝了。他说:“多给我留一点时间,我好读书写作。”
人物简介:
孙机,1929年生,文物专家、考古学家,著有《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国古舆服论丛》《中国圣火》《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与人合著《文物丛谈》 《寻常的精致》。1951年,孙机师从沈从文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曾协助整理中国古代铜镜的有关资料。进入北京大学之后,长期在宿白的指导下用考古学的方 法研究汉唐时期的中国文物。孙机潜心中国古代科技文物的研究,运用文献与实物互相对照、互相印证的方法,在古代舆服、科技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实习编辑:葛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