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桂芳
大约是在两年前,香港民间团体SACOM就关注过迪士尼代工厂,写过一篇名叫《致迪士尼:找回米奇的良心》的调查报告。不想时隔许久,内地大学生也向迪士尼发起了挑战。1月4日《京华时报》消息说:一个由6人组成、名为“迪士尼监察小组”的大学生组织,2009年7月利用假期到5家迪士尼代工厂,以打工为名暗访,并于年底在互联网上发布了调查报告。报告中称,这些代工厂存在安全生产、卫生环境、劳资薪酬等多方面问题。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市场从来就是个理性而冷酷的地方,不懂得、也不需要平均主义的温情。但是,市场理性得以被尊重乃至敬畏,需要一个前提:对等博弈、公平竞价。我们可以理解工人买不起米奇的那份忧伤,却无法宽恕基本劳动权益保障层面的怆然。在这个问题上,与其说是米奇坏了良心,不如说是生产米奇的制度环境缺乏基本的善意与悲悯。
我留意到新闻事件中的两个细节:一是尽管这些孩子逐一向全国数百家新闻媒体发送了召开新闻发布会的电子邮件,然而,发布会当天没有一家媒体到场;二是就在去年底,迪士尼方面回复称,已对所涉及工厂进行调查和整改,某些问题已得到解决,同时表示将和学生组织保持合作,继续监察。不知道劳动监察部门有没有关注这件事情,反正媒体舆论是不关心的,也听不到公共意见的声音,面对大学生的调查,有的只是当事企业“童言无忌”般的抵赖和反驳,剩下就是迪士尼自己的调查和整改。身为一家企业,当此语境下,能自查自纠到这个份儿上,扪心自问,我们能骂米老鼠坏了良心、怪米老鼠压榨中国工人的劳动价值?
地方政府在此类问题上的纠结我们理解,比如关涉GDP;当事员工或企业在这些事件上的苦衷我们也理解,比如事关就业和生存大计——但是,于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角度而言,无意对此发声,就不仅仅是遗憾二字可以了结。
回头望去,当年《劳动合同法》即将实施的时候,珠三角不少企业是反对此法的,忧心忡忡。那么,逻辑上说,新法实施后,当有不少鲜活案例涌现在珠三角才合乎常理。诡异的是,两者相安无事。这就和《食品安全法》中的明星责任是一个道理——理论和执行力分崩离析。加上跨国资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天然拥有最大的议价能力,以及我们还在安心消费着人口红利,种种迹象表明,我们不应对产业转型前夕的这些加工制造企业如此“放心”。
资本与劳动的博弈,私利与公益的博弈,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之间暂时出现某种失衡或对垒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社会对此秉持怎样的态度,公共利益对此坚守怎样的理念——这才是关乎公平正义与法治的核心。
米老鼠再多情,也无法给欠薪的中国工人派美金。如何对那只米老鼠抒情?这个问题不仅考验着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也直接隐喻着与米老鼠相关的产业工人的权益冷暖。
(实习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