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治理得好不好,关键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对于北京这座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来说,要满足市民不断提高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必须拿出屏气凝神的绣花功夫。如何穿针引线,怎样钩挑绵延,每个针脚落在哪儿,都必须成竹在胸。唯有以科学审慎、沉稳精治的干劲做好“细事”,才能让“实事”更贴心、“大事”更到位。
1月6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代表在参加东城区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北京市人大代表刘玉芳提出,现在城市街角漂亮了,家门口公园多了,建议加强青少年户外体育设施和公共厕所建设。对此,蔡奇表示,小厕所也是大民生,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持之以恒抓好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增加文体空间,优化环境品质,让市民有更多获得感。
今年的北京“两会”上,“两区”建设、科创中心、消费城市、数字化、副中心等事关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大事”受到代表委员关注;深化“双减”、保障住房、护理保险、幼儿园招收2到3岁幼儿等涉及千家万户的“实事”被代表委员讨论。同样引起代表委员注意的,是“大事”“实事”背后的“细事”,是对政府治理效能和治理水平更好提升的新期待。如果说,“大事”“实事”是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绘就的精美图样,那么,能让这幅蓝图令市民可触可感的“细事”,就是刺绣这幅精美图样的针和线。
2021年,北京市建成并开放50处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陈吉宁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北京将再建50处休闲公园和小微绿地。在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大事”背景下,通过腾退建绿、拆违还绿、留白增绿,既修补城市生态空间,又为市民休闲健身办了很好的“实事”。在此背景下,小厕所成了大问题。
刘玉芳代表提出的建议,不只是反映了她一个人的感受。今年市政协的分组讨论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了类似问题:一些休闲公园或者未建厕所,或者建而未开,让想要方便的市民不太方便。
一座城市治理得好不好,关键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对于北京这座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来说,要满足市民不断提高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必须拿出屏气凝神的绣花功夫。如何穿针引线,怎样钩挑绵延,每个针脚落在哪儿,都必须成竹在胸。
蔡奇代表说得好,小厕所也是大民生。“细事”做不到位,“实事”也不会完美,“大事”就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只有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做好“细事”,才能切实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也才能保证首都高质量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陈吉宁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精治共治法治,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这种精细化管理,既应该体现在城市更新、智慧发展和接诉即办上,更需要体现在将“大事”“实事”与“细事”统一谋划、统筹协调、系统推进上。
对此,参加今年北京“两会”的代表委员多有未雨绸缪之策。比如,针对国家生育政策调整这件“大事”,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出台政策支持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为让这件有效降低“宝妈宝爸”带娃焦虑的“实事”落地见效,代表委员提出,不同幼儿园的学位和托育质量存在差异,政府须做好前期调研,对学位进行精准调控。
再比如,针对更好适应老龄化社会到来这件“大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为让这件立足解决失能老年人家庭最大痛点的“实事”稳稳落地,政协委员提醒,该险种面临鉴定标准和失能评定、待遇享受和风险控制等八大核心问题。政府须提早布局、稳妥推进。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唯有以科学审慎、沉稳精治的干劲做好“细事”,才能让“实事”更贴心、“大事”更到位。在这个过程中,各方智慧的更多参与,无疑很有必要。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能生活得更舒心、更美好。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必须以绣花功夫因势谋远,谋“大事”、办“实事”、做“细事”,在补齐短板中砥砺前行,在精耕细作中善作善成。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