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未毕业就被抢空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舆论关注与热议。据报道,一些中高级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往往还未毕业就被各大企业争抢一空。深圳技师学院激光教研室主任孙志娟介绍,该校每个毕业生平均有2到4个录用通知书。该校教务处负责人介绍,以前企业一般提前半年来学校要人,现在是提前一年甚至提前两年来要人。
“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未毕业就被抢空”,这样的消息契合了公众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期待,话题引发关注热议并冲上热搜,应该说都在情理之中。不过有专家提醒说,这样的消息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以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大多数职校毕业生被企业“疯抢”的喜人场面。而实际情况可能是,企业提前一年甚至两年到职业院校要人,主要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需求持续旺盛,但不等于说职业院校毕业生普遍具有积极的就业意愿和较高的就业质量。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发起一项面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不愿选择当“蓝领”。究其原因,61.9%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会因一线生活枯燥单一而不愿意去制造业基层,61.04%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对制造业基层的工作前景不看好,52.87%的学生觉得工作环境差,40.01%的学生认为基层工资低,31.35%的学生因为工作中交友圈子太窄而不愿去一线工厂。
这项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6596份,50.25%的受访者为大二学生,44.44%为大三学生,40.31%为理科类学生,26.65%为工科类学生,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一边是“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未毕业就被抢空”的热搜话题,主要反映制造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以及部分职校毕业生与这种需求的匹配程度),一边是“超六成受访职校学生不愿当蓝领”的调查结果,主要反映了当前职校学生的就业意向。把这两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分析,有利于形成对职业教育发展包括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全面认识。
客观而言,“超六成受访职校学生不愿当蓝领”显示的职校学生就业意向,比制造业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旺盛,更能反映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制造业对职业教育人才有着天然的需求,所不同的是有时需求量很大,有时需求量不大,但无论需求量大还是不大,这种需求能不能得到有效满足,首先取决于职业院校学生包括毕业生去制造业就业的意愿——即便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职业院校所培养人才的供给量也很大,但如果职业院校学生和毕业生去制造业就业的意愿不强,这种需求就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上述调查显示,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意愿不高的原因,主要是职校学生对制造业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前景的评价不高。而之所以评价不高,一方面是基于职校学生对制造业就业状况的了解(这种了解未必全面真实,但能够反映部分真实),另一方面,则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制造业就业状况等的认识评价对学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因此,要改变职业院校学生对制造业就业状况的认知,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意愿,需要多方面协同积极发挥作用,为职业教育发展加油添力。
其一,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制造企业亟待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员工薪酬待遇,加大对优秀员工、杰出工匠人才的支持保障、奖励激励力度,大幅拓展职业教育人才发展空间。制造业企业要让职校学生和全社会都看到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成绩,以此增强对优秀职业教育人才的吸引力、感召力。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制造业企业必须加大投入的重点工程,也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其二,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出台系列支持政策,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考研深造、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等方面享有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权利,大力破除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歧视。前不久,人社部发文要求维护、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文,明确普通本科和职业本科的学士学位证书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效力。期待类似政策日益完备有力,扭转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的偏见。
其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亟须充分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持续改进、优化办学条件(包括设置有较强吸引力的奖学金),显著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最终要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成绩,改变自身“低人一等”的传统形象,把自己打造成优秀学生愿意报考并在此认真学习、制造业竞相前来抢人才且毕业生就业意愿强劲的教育高地。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