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艺术之都纽约是怎样炼成的?

2016-04-20 14:52:14来源:艺术与设计    作者:

   
“在纽约,天上掉下块砖头,不是砸到银行家,就是砸到艺术家。”正如谚语所说的那样,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艺术在纽约蓬勃发展开来。

1.jpg
纽约当代美术馆(MOMA)

  “在纽约,天上掉下块砖头,不是砸到银行家,就是砸到艺术家。”正如谚语所说的那样,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艺术在纽约蓬勃发展开来。过去50年间,哪怕在经济衰退时,也不断有全美和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被吸引到这个城市,令其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艺术之都。


  纽约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够不断吸引艺术家前来“朝圣”?为何整座城市,从政府到民间机构,从有钱人到普通老百姓都热爱艺术?本报记者走进纽约,探访这座艺术之都的独特基因。


  [秘笈]1基金会提供廉价工作室


  走在北京798艺术区里,会感到无处不在的艺术气氛。不过,走出了艺术区的围墙,艺术离人们越来越远。而走在纽约很多地方,却有种艺术区无处不在的感觉。在纽约市中心的曼哈顿岛上,无论在公园里、地铁上、街道旁还是大公司门口,到处都可以看到艺术作品,这些公共性质的艺术品,似乎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在曼哈顿岛之外的布鲁克林区,遍布各类如方方正正的旧工厂,日落后,建筑物中的落地窗一扇扇亮了起来,白闪闪的房间里往往隐约能看到一些未完成的绘画和雕塑。久居纽约的华人艺术家林延告诉记者,这些厂房里的房间,现在很多都被艺术家租用了作为工作室,很多人并非专职艺术家,白天,他们是教师、设计师、公司职员甚至招待员,夜里,他们没有呆在家里,跑到这个静静的社区,躲在自己的工作室创作艺术。


  林延说,“很少有艺术家能够靠卖画为生,他们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对他们来说,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林延1993年就来到纽约追求艺术梦想,她的工作室就在布鲁克林一个厂房大楼里,40平米的工作室中,布满了用宣纸等传统材料制作的现代抽象装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部分的艺术家都聚集在曼哈顿岛中城的东村,那个时候,东村又脏又乱,但房价非常便宜。然而今天,东村变干净了,但要租一套可以拿来做工作室的小单间,月租往往要高达3000美元,在曼哈顿之外的布鲁克林,房租可以低上三分之一。


  采访当天,记者随林延来到一个名为伊丽莎白艺术基金会的聚会上,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互相打着招呼。这个基金会为了支持艺术家,为他们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岛中心地段提供廉价的工作室,月租甚至可以降到1000美元。中国艺术家宋昕就申请下了一个二十多平米的空间,地上布满了各类彩色的玻璃装置,玻璃内是精致细腻的剪花,她申请了纽约地铁管理局的艺术项目,这些装置将会被悬挂在一处地铁站中。


  [秘笈]2地铁免费供艺术家表演


  在纽约街头,只要留意,很容易就能发现公园里的钢琴青年、地铁站内的鼓手和舞者。在普通人眼里,这些街头艺术像日常生活中的锅碗瓢盆般自然无奇,休息时逛逛艺术馆,或者在赶地铁时驻足观赏一段舞蹈,扔下一两美元。如果上前询问,当街表演的人会拿出名片,或精致或简陋,上面的联系方式一应俱全,大部分还有自己的网页。记者一天之内,在曼哈顿逛了一圈,碰到不少民间艺术家。


  在位于纽约的华盛顿广场公园,记者遇到了自称“疯狂钢琴青年”的科林·哈吉斯。哈吉斯的表演已经结束,正准备将钢琴收拾好搬走。“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来这里弹钢琴,我喜欢音乐。休息的时候不干什么,想一些哲学问题。”哈吉斯说。


  2007年,哈吉斯带着他的钢琴,第一次来到纽约联合广场,开始了街头演奏的生涯。哈吉斯说:“几次之后,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方向,我给别人和自己带来了快乐。虽然我不在交响乐中伴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自己在创造艺术。”从此以后,哈吉斯带着沉重的钢琴,跑遍了曼哈顿,甚至曾经将钢琴搬到地铁里演奏。


  在中央广场地铁站,一名弹吉他的小伙子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他叫斯科特·斯廷腾,演奏的地点就在站台内,地上摆着几张CD,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标语,上面写着“城市交通部门——地铁艺术”。


  据当地人说,这样的艺术家属于“官方授权”艺术家,遴选非常严格,一般要有一定的艺术水准,甚至有些是专业的演员。它们给每一位参加演出的艺人制作标志,证明这些艺人是“纽约地铁音乐项目”的一员。有数据显示,浩浩荡荡的街头艺人中,只有100多位获得了它们的许可,被允许在繁华地带地铁站的指定位置演出。


  纽约城市交通部门组织了多种丰富地铁内文化生活的项目,其中“纽约地铁音乐项目”比较知名。目前,每年有350多名表演艺术家在25个地铁站表演了7000多场演出。地铁艺人们也可能因此成名。比如,自己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手苏珊·卡格尔,曾经是地铁艺人,现在时常出现在电视节目中。


  [秘笈]3市民艺术家不向资本低头


  在注重商业利益的美国,艺术家面临的最大挑战或许就是房地产商。


  经过百年的发展,现在的曼哈顿岛已经被密密麻麻的楼房所覆盖。纽约有很多废弃或者不用的楼房,对于房地产商来说,如果地段不好,而维修需要大量钱的话,很可能就荒废下去。这些废弃的商业楼或者工厂,就会成为艺术家的天堂。


  清贫的艺术家们见缝插针地驻入这些废弃楼层,将其改装成工作室或画廊,但当知名度打响后,地产商也看到了这些艺术家带来的价值。一些精明的地产商,也成功“利用”了艺术家来提升房产的价值。美国国务院负责文化交流事务的官员亚瑟介绍,一个名叫“两棵树物业”的房地产商,在布鲁克林的顿波区有一块地皮,原本破破烂烂的,什么艺术都没有,“他们想,艺术可以带来价值,我们没有艺术可以创造艺术!”地产商邀请艺术家住到这块社区,提供十年里很便宜的房价。


  “地产商说,艺术家需要空间,我们给他们空间,给十年。艺术家这么做,房地产商则启动了‘开放工作室’,让市民周末过来观看,十年后,这个地方有了新的建筑,有了餐馆,有了服装店,房价飙升了。然后地产商对艺术家说,对不起,房租要涨了。”


  林延表示,商业的力量很强大,但纽约的艺术区之所以能坚持存在,很大程度是因为艺术家坚持抗争。纽约老华人艺术家张宏图说,西方传统上有一种对抗市场的态度,一个穷困的艺术家并不认为这种形象贬低了自己,严肃而敢于穷困的艺术家太多了。


  很多纽约市民都知道“高线”公园的故事。从切尔西画廊区往西走不到几百米,就可以看到街道上方、摩天大楼之间穿梭着的一条长长的空中花园,这曾经是一条城市铁路。


  上世纪初,面对越来越扩张的城市,纽约市在曼哈顿西侧搭建了一条长长的城市铁路,其长达21公里,几乎贯穿了曼哈顿岛上下,它把城市里的工厂和仓库连接起来。随着工厂的搬迁和城市其他交通方式的发展,进入上世纪后半期后,这条铁路慢慢被荒废了。上世纪80年代,房地产商意欲将铁路拆除,但却遭遇了社区前所未有的阻力,这条荒草丛生的铁路就在这些争议中静静地废弃着。


  1999年,两名年轻人成立了“高线之友”组织,他们给房地产商出了一个好点子:为何不像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一样,将这条铁路建成一个开放的绿色公园,在里面展示艺术作品?艺术界和公众纷纷参与到这场运动中来,最终,地产商同意了,在纽约市政府和诸多民间力量的支持下,这条铁路变成了一条富含艺术气息的绿色走廊。


  今天的高线公园就像钢筋水泥城市中的一处绿洲,生长着各种植物,到处都摆放着形形色色的公共艺术品,许多市民漫步在铁道上,时而仔细观察艺术品,时而从悬浮在空中的角度展望城市,高楼天际线别有一番风情。


  [秘笈]4 税收优惠鼓励私人捐助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没有文化部,一个是德国,一个是美国。”亚瑟说,“我不知道德国为什么没有文化部,但在美国,这是因为这个国家始终有着民间对政府不信任的传统。”


  在艺术政策领域,世界上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欧洲各国为代表的国家扶持性,有人称为“荷兰模式”,欧洲的荷兰、丹麦、英国等国,因为国家小,国家希望能够扶持文化来推动文化传播和外交,因此会通过资助直接扶持艺术家。


  在美国,政府会把一些纳税人的钱通过美国艺术基金会拨给艺术界,但数量非常少,每年不到200万美元,用艺术非盈利机构“创新时代”首席策展人纳特·汤普森的话说,这笔预算甚至比不上美国军事预算中用来买肥皂的钱。


  “美国政府对待艺术是‘无为而治’,一个欧洲的没成名的年轻艺术家在美国会不舒服,用一个词来说,叫做‘饥饿的艺术家’。”张宏图说。


  在这种政府极少介入的情况下,美国的文化发展演变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商业的和非盈利的。商业的文化世界高度发展,戏剧有百老汇,娱乐有好莱坞,在艺术上,有着成熟商业体系的切尔西画廊区以及各类拍卖行变成为高度发展的商业代表。


  而美国更大更无形的文化体制则是非盈利机构和基金会的推动。在全球知名的纽约当代美术馆(MOMA),记者看到了好几个捐赠者专区,专区里往往有毕加索等名画名作。


  “MOMA没有拿过政府一分钱,来自门票、会员费和礼品店的收入也很少,大部分预算都来自民间。你要是个有钱人,对他们说,今年给你们50万,明年给你们100万,他们就会欢笑着迎接你:欢迎你来董事会!”亚瑟笑说。


  之所以有这么慷慨的人,是和税收政策分不开的。美国政府虽然没有直接资助艺术家,但却在税收层面规定,富人的钱如果投给慈善、基金会等,就可以有相应的免减税。


  [秘笈]5非盈利机构成艺术孵化器


  除了各类举世瞩目的美术馆,大量民间基金会进非盈利艺术类机构。“创新时代”是其中很大的一家。其办公室和一些旅行社等挤在东村一个不起眼的楼房里,但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这个机构却在纽约每个角落都留下艺术的影子。


  “艺术家都是有梦想的人,他们总会组织起来做各种艺术,他们不是锤子,不是可以被利用的工具。”纳特说,“艺术不是广告,广告只是利用视觉文化来表达权力,但艺术是复杂、前卫、边缘、创新的,它会给人们带来看世界不同的角度。”


  在这种理念下,“创新时代”长期资助各种类型的艺术家创作。“创新时代”很少接受政府资助,大部分资金来自大基金会,然后再通过专业人员选择艺术家进行资助。最初,他们资助一些在工业废弃地进行的艺术项目,后来,从“码头艺术”到“房间艺术”再到“海滩艺术”,从公园到地铁再到摩天大楼,他们资助的艺术活动蔓延到城市各个角落。纳特说,“纽约的艺术界是一个生态体,里面有画廊、美术馆、非盈利机构、艺术家、学校、评论家。”


  在纽约,像“创新时代”这样的非盈利机构多如牛毛,有的非盈利机构邀请艺术家做展览,有的直接资助艺术家,有的向艺术家提供廉价工作室,很多年轻艺术家就是靠着这些非盈利机构起步。而不同非盈利机构之间的差别定位,也造就了纽约艺术的多元发展。张宏图说,“画廊和非盈利机构像是自然生态,最高殿堂的美术馆像冰箱,可以将艺术保持新鲜,但最初的成长还是靠非盈利机构和画廊。”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