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安东尼·葛姆雷:重新审视身体

2017-05-09 10:01:51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1950年出生于伦敦,英国当代著名雕塑家。曾在剑桥三一学院学习考古学、人类学和艺术史。

b658a116c6.jpg

  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1950年出生于伦敦,英国当代著名雕塑家。曾在剑桥三一学院学习考古学、人类学和艺术史。70年代初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佛教修禅经历对其产生了深刻地影响,体现在他的作品上,就是雕塑的冥想与宁静。


2.jpg
葛姆雷以公共雕塑作品《北方天使》(Angel of the North)


  曾获得1994年特纳奖(Turner Prize)和1999年英国伦敦南岸视觉艺术奖(South Bank Prize for Visual Art),因创作英国最著名的公共雕塑——北英格兰的地标《北方天使》(Angel of the North)而蜚声国际。中国观众对他的关注则更多地始于2003年3月至2004年1月由英国文化协会主办、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主导并与中国民众一起合作的大型雕塑巡回展《土地》(Asian Field)。


  安东尼·葛姆雷是艺术家中的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通过一系列“人像”,葛姆雷打破了雕塑这一媒介的空间、时间局限性,并将它们从美术馆、画廊领出,引入社会空间,产生人文对话。


  由于生在虔诚的天主教徒家庭,葛姆雷从小就被教导“身体是罪恶的源泉”,被要求粗暴地将精神和肉体分开。这样的印记也许一直延伸在他的身体雕塑中。他将自己的身体原型倒模为成百上千的作品,再放置于自身之外,以自己的躯体出发作为原型,并以此出发探索躯体与其寓居空间的关系;他通过雕塑艺术形式创造了过去二十年来最富雄心、最为人认可的一些作品。


  1997年5月至8月,31座根据安东尼·葛姆雷本人,按照1:1比例制作而成的雕像,散放在泰晤士河南北两侧,横跨伦敦市中心2平方公里。其中,27座放在公共建筑物的屋顶上,4座裸体“走”在街上。在展览的第一个月里,安东尼·葛姆雷的雕塑群成为城中大热话题。警察耐心地告诉市民,那不是自杀,是艺术。媒体则在报端惊呼“安东尼·葛姆雷的军队侵占了伦敦”。

安东尼·葛姆雷 《容器.jpg

安东尼·葛姆雷 《容器》(现场图)  2012 版权:常青画廊,意大利圣吉米那诺 摄影:Ela Bialkowska(OKNO工作室)


安东尼·葛姆雷 《钳 III》.jpg
安东尼·葛姆雷 《钳 III》 175×60×53.5cm 铸铁 2013 摄影:Stephen White(伦敦)


  葛姆雷还在海沃美术馆(Hayward Gallery)举办了自己艺术生涯中,规模最大的室内艺术展“盲光”(Blind Light)。其中的主打同名作品《盲光》依然是以他的身体为媒介。那是一个长12米、宽10米,高3.5米的玻璃房,房内充满浓密的水蒸气,能见度只有两英寸。以葛姆雷本人为模型灌铸的雕塑在玻璃房中间。观众一走进玻璃房,就会消失在别人眼里,也会消失在自己眼里。


  葛姆雷借这些貌似戏谑的作品探索了人和空间的关系。那些闹市街头不知道要去往何方的裸体人和玻璃房里的迷惘观众,都和艺术家共同完成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无穷的试验的可能性一直激励着我,它使我们重新去发现生命的意义。我一直在追问。”


  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作品的概念从来都是简单直接,却总带给观众深层的质疑与思考。他以自己为模具制成雕塑,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索身体与空间的关系,探讨人类的普遍经验达成形而上境界的可能性。

《天穹II》(2008).jpg
《天穹II》(2008)32毫米方形截面钢管 10.7米×11米×8.1米 装置景观,墨西哥城,古圣伊尔德丰沙学校 Cesar Flores摄


《暴露》(2010).jpg
《暴露》(2010)镀锌钢 第六件弗莱福兰风景作品 永久装置,荷兰莱利斯塔德 25.64米× 13.25米×18.47 米,阿姆斯特丹 Allard Bovenberg摄


  当他把雕塑散布在宽阔场所上时,观众也是主体,他说:“是你们携带着上一件雕塑的记忆,走到下一件那里去,是你们把男人带到女人面前,把女人带到小孩面前。”而观众在沙滩等敏感地表上留下车印、足迹时,也自然地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葛姆雷表示,他自小对身体的空间已感到兴趣。1971-1974 年间,他前往印度游学,旅程中他看见不少当地人在街道上,以被单裹身睡觉。对他来说,被单下的身躯就像一件件雕塑和建筑结构。此启发他对身体进行探索。回国后,他邀请朋友以净色床单覆裹身体,并摆出不同姿势,以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将身体转化成不同型态的雕塑品,创作《睡觉地方》(Sleeping Place, 1973)等作品。


  在近40年的雕塑生涯里,葛姆雷从未放弃探索人体与空间、意识与身体的关系。作为最早获得特纳奖的当代艺术家之一,盛誉之下,安东尼 葛姆雷生活低调,创作活力始终积极。


  2009年,葛姆雷击败翠西 艾敏、安尼施·卡普尔获得了在伦敦Trafalgar广场第四展示台上的展览权,且他的作品《One and Other》一度成为年度最热的公共话题之一;而在近年,他的诸多作品越来越强调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此,他说道:“这些作品的意义正在于观众如何通过它们去感受自已的存在。我的作品就是用来参与的,是观众的感受塑造了这些作品。我倾尽全部努力试图将艺术变成一切新行为,新思想,新感情的诞生地。” 将人类生存的体验从千篇一律的表现形式中解放出来,还原其无法被描述被重复的原生状态,葛姆雷说他希望他的雕塑是这些脱离了阐释的纯净体验的栖息所。


《房间》(2014).jpg

安东尼·葛姆雷,《房间》(ROOM) 照片:Stephen White


  “我将身体作为我们主要的居所,” 葛姆雷说道,“《房间》的外表是用巨型的方形石块构成的身体,与内部的住宿体验形成鲜明的对比。《房间》内部的房间部只有4米宽,4米长,10米高,在接近身体的部位,但是层高很高,是开放式的。百叶窗能够将光几乎全部挡在外面,只留下一点点光线,让我感受静谧。我对这个作品的期待是它能够提供一种最私人和最亲密的体验。”


LAND 5.jpg







《LAND》


  为了纪念Landmark Trust(信托置地)成立50周年,著名艺术家Antony Gormley围绕英伦三岛的岸边精心挑选了五个信托置地广场,分别安装了五个抽象的人体系列雕塑,并将其命名为“LAND”,每个雕塑都是真人大小,用铁制成,矗立于能够俯瞰大海的地方,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呼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此人此景都相当的壮观。


  放置雕塑的五个地点都被水体相连,从大海到村庄,象征着自己的国家因为水而紧密连接在一起,并鼓励人们用一种新的方式去探索地点、时间和人的关系。Antony Gormley说道:“这些雕塑会像一个标志一样标记着空间与时间,海水把我们从大陆分离,是我们能自己更省,但土地促使我们打破自我的局限,并参与到未来的发展机会中。”



安东尼·葛姆雷 《临界物质II》 60个实物大小个体,可变尺寸 铸铁 1995 摄影:Stephen White(伦敦)



安东尼·葛姆雷 《临界物质II》 60个实物大小个体,可变尺寸 1995 装置景观Royal Academy, London, England, 1998 摄影:Stephen White(伦敦)



安东尼·葛姆雷 《临界物质II》 60个实物大小个体;可变尺寸 铸铁 1995 装置景观, Kunsthaus Bregenz 摄影:Markus Tretter


  它的灵感来源于1995年维也纳的一个废弃电车站,用以“活化整个建筑,反映德国历史的黑暗面"。从美景堡的阳台上望去,“临界物质”探讨了文艺复兴城市、人文主义历史和历久弥新的金钱、军国主义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安东尼·葛姆雷如是说:“在低层阳台上,十二个身体装置形态各异,从胎儿状到冥想状,按照线性发展的顺序反映人的进化。”与之相反,在西边是这些雕塑的随机排列。于是,相当于十倍真人重量的废弃铸铁装置,反映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阴影面,让人联想到过去一个世纪的冲突。

20170509100633592.jpg


安东尼·葛姆雷《屯蒙》.jpg
安东尼·葛姆雷《屯蒙》泥、海水 整体深度13厘米 装置现场 1997年 德国基尔艺术馆 赫尔穆特·昆德拍摄,基尔


  “屯蒙”是《易经》中“屯”卦和“蒙”卦的总称,意为天地万物之始生。同名作品是一个根据实地空间制作的装置。展览现场在画廊最大空间里注满水,深23厘米。作品的材料是从北京昌平区取的红土,与从附近天津港取来的海水,按50 : 50的比例混合一处,合约95立方米。这个作品带给人的体验,不仅是视觉上的,也是可感知的。通往作品有三个窗口,观众被邀请站在其中一个,以感受已建成的世界,与未经造作的自然之间的关系。“屯蒙”,是艺术家为本体感受创作的最有力的平台之一。通过它,艺术成为了一种工具,观看者变成了被观看者。


安东尼·葛姆雷 《缓解 II》.jpg
安东尼·葛姆雷 《缓解 II》 33.5×198.5×42.5cm 铸铁 2012 摄影:Stephen White(伦敦)


  作品欣赏:





































  创作手稿:














图源:资料图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