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梅琦
众所周知,漆画是以漆为主要媒介而进行的绘画创作。漆画中材料是构成漆画艺术语言的物质基础,漆画技法又是漆材料与艺术作品理想呈现的技术平台。各种不同材料的特性及与之相适应的技法决定着漆画作品的艺术品格。漆材料和技法的完美结合是构成漆画作品形态的关键要素。本文试图通过漆画作品中材料和技法的运用来阐述漆性、绘画性与制作技巧的重要性。
一、漆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什么是漆器?“用漆涂在各种器物表面的器具”(1)用这种方法所制成的物品叫漆器,而漆画是由漆器发展衍化而来,其技法基本都沿用了漆器的技法。
据考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仰韶文化”早期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朱漆木碗,向我们展现了七千余年前的漆器实物。这个“木碗”的制作工艺,从造型与髹饰来看,都属于早期中国漆器比较成熟的作品,从胎骨和漆层之间残留的黑色泥状物可以看出:当时的漆艺技术已经掌握了“胎骨封固”的技巧,而后来的夹贮工艺正是在“胎骨封固”的原理上发展起来。
战国时期社会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漆器本身所固有的优良品质如:器物轻盈,色彩富丽、坚固耐热、器表光滑细腻、便于施加各种图案装饰,且兼具防腐防潮的特性明显优于青铜器,这就是漆器在生活中逐渐取代青铜器的根源。汉代漆器是我国漆器史上的一座高峰,漆器在制作技术、使用范围、装饰技巧等方面都继承了楚文化的优良传统,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漆器的造型可分为“仿古型”、“生活日用型”、“仿青铜器型”等三大类型。在装饰手法上以彩绘为主,纹饰主要有云龙纹、几何纹、鸟兽纹等。其造型生动、构图饱满、极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其中,有些工艺为日后漆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嵌金银日后发展为金银平脱,锥刻后发展为戗金技法,银粉绘后发展为金银粉莳绘,堆漆后发展为高莳绘,彰髹后发展为变涂工艺。到了唐代由于金银工艺品的发展,漆器由日常工艺品向陈设工艺品发展,这种转变使得漆器在制作技术上有很大突破,金银平脱成为主要的工艺技巧。另外唐代的雕漆、螺钿、夹贮都有很高的水平。宋元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民用漆器作为商品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并出现了专门制造漆器的金漆行。宋代漆艺成就主要表现在素髹、螺钿、金漆、雕漆工艺等方面。到了明代,漆器受到明政府的重视,宫廷专设作坊制造,名工巧匠辈出。《髹饰录》的问世为后人提供了唯一的漆艺专著。由《髹饰录》可知明代漆器除雕漆外,在螺钿镶嵌、戗金、雕填、描金、堆漆等方面都有更大的发展。它突破了以往技法的单一表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法综合运用,因此被史学家称为“千文万华”的全盛时期。清代漆艺以宫廷造办为中心,创办了体现皇家审美情趣,运用多种技法,力求富丽精致,并开创泥金、泥银彩绘技法。
通过以上对漆艺发展历史的简要叙述,可以看出,每一历史时以看出每一历史时期的漆艺作品都是和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相联系,材料工艺技法相适应相吻合的。
二、材料与技法
中国古代文献《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和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2)。“材美工巧”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工艺美术的发展,并溶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材美”是指材料的美感,包括肌理美和材质美。肌理美是指髹漆肌理的美感和综合材料肌理的美感,物体表面的纹理结构、材料的表面形态,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即使打磨抛光后的漆面也表现为一种肌理,这种肌理是最细微、致密的肌理,与质感含义相近。当肌理与质感相联系时,它一方面是作为材料的表现形式被人们所感受,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通过完美的制作技巧,创造新的肌理形态。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制作技巧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肌理。材质美主要通过漆材料本身的质感,即色彩、纹理、结构、光泽和质地来体现。质感是指人们对材料表面质地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态度。质感分为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不同的物质其表面的自然特质称天然质感,而经过人工处理表现感觉的则称为人工质感。质感给人以软硬、虚实、滑涩、韧脆、透明与浑浊等多种感觉。对漆材料表面的各种感知,有的是由肌理的形态直接引起的,有的则是由各种材料的性质引起。由于材料的性质同时也隐含在材料表面的肌理形态中,这种感知有的通过视觉获得,有的通过触觉获得。由于视觉和触觉的通感效应,触觉感受也可以由视觉获得。比如看物体平整发亮的表面,可产生光滑的感觉,尽管没有去触摸,可见视觉在感知中的重要。
漆画有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特点之一便是材料的广泛性。除漆之外,还有金箔、银箔、铝箔、铅、锡、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铜丝等。入漆颜料除银朱之外,还有石黄、钛白、钛青蓝、钛青绿等。如此丰实的材料造就了多种多样的技法,漆画家如何掌握灵活运用材料往往取决于对材料的了解和对技法的控制能力。经验的积累使得在接触漆材料时视觉和触觉都参与了体验,通过视觉对材料表面肌理特征的认识,即可联想起各种触觉感受。此时视觉便成为了触觉的先导,而产生对漆表面的质感、肌理等判断。不同的制作技巧可使材质美以不同的肌理形态表现出来,从而使作品呈现出丰富完美的审美感受。
对漆材料的审美,不仅是对材料表面的审美,而是对肌理审美内在材质全方位的审美。材料美感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拓展了漆画家的创作思路,材料自身美感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发材料的审美特征成为漆画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制作技巧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漆画家的创作构思与漆材料美感的相匹配,技巧的完美配合,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漆画作品。 [NextPage]
漆画家对作品完成的构思很大程度上是在制作过程中展开的,制作过程其实是漆自然特性的调整过程,也就是创意与漆材质的统一与协调过程。漆画创作的实践性很强,由于材质的广泛性和技巧的多样化,在制作过程中必须按部就班的进行,制作过程也是对材料、技法的探索与掌控的过程。漆画创作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一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中随着技法的拓展,都会有新的画面产生。在整个画面创作过程中,漆由一种自然状态转变成另一种非自然状态,好的漆画作品是漆材料的自然美与人工技法的完美结合。
另外,漆的自然属性为我们漆画创作提出了种种限制和要求,正是这种限制,促使我们在创作构思上形成了独特的画面效果。制作过程的特定程序和材料上的不可替代性,是漆画作品生存的本质特征,也是漆画艺术生命的主旋律。
三、漆性与绘画性
漆画从一开始便于材料、技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漆画的语言特征离不开“漆”的特性。“漆”是构成漆画语言的物质基础,漆画正是通过“漆”这一媒材进行的绘画艺术,而制作技法又是实现漆画完美呈现的具体手段,可见技法作为不可或缺的创作要素极大程度左右着创作的实施和完成,没有技法的支撑就不可能进行漆画创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漆画的技法,体现画面技巧的制作美感。同时漆画的制作过程是一个再创造、再审美、再完善的过程。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可遇不可求的意外效果,这需要漆画家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控制好制作过程中的优美画面。
不同的材料与制作技法的结合,能产生各种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画面美感,如果没有较全面的漆画技法,作品就会成为材料的堆砌。漆画家只有掌握了材料的性能和各种技法才能使构思完善,体现并达到“材美工巧”。如:我的作品《人之初》整个构思是用亦真亦幻的抽象人体来表现人的生存本质,现代人的疏离、冷漠、恍惚等生存状态。要表现这种构思(状态)必然会有新技法的产生,因此在反复实验体会不同材料的表达方式的同时,体现材料的时代感、构思的当代性,成了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造型必须融入简约、抽象等现代元素,运用金箔、铝箔粉等材料,反复罩漆、打磨……阐释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构思与漆画材料的默契配合。人体的轮廓线隐约现出胎色,起到了加强形态结构和轮廓线的作用,漆液和金箔、铝箔粉没有把整个造型的结构线全部覆盖,而是人体有藏有露、有深有浅、有虚有实,在单纯的线型中求丰实,在含蓄的造型中求变化。整个漆画技法、制作材料和创作构思相吻合,是漆画作品的当代性和时代感的完美体现。另外一幅漆画作品《另类空间》其定位是超现实的,用大鸟小鸟的飞翔来隐喻人类的自相矛盾,作品的处理手法采用了铝箔粉作底,并运用了漆画中的雕刻技法,材料与线型相得益彰,表现了作品的冷静、抒情与空灵,是另类技法。
通过以上两件漆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艺术在重视观念的同时,同样对技法与材料必须了然于心。漆画家的整个构思体现在对材料的合理选择及技法的全面配合。另外,审美的综合把握是产生漆画的时代感和当代性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漆画,漆性与绘画性的必然途径。
注释:
(1)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2)戴吾三:《考工记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编辑:罗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