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深圳设计互联大展策展人:“虚拟”的世界需要真实触感

2018-11-06 10:22:05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钱雪儿

   
11月7日,展览“造物新世代”将在深圳设计互联举行,这也是设计互联自去年开馆以来主展馆的第二次大展。在全球化的时代,“工艺”意味着什么?

1.jpg
羊舍扶手椅“榫卯的重构”


  采访者:钱雪儿


  受访者:陈嘉莉


  11月7日,展览“造物新世代”将在深圳设计互联举行,这也是设计互联自去年开馆以来主展馆的第二次大展。在全球化的时代,“工艺”意味着什么?数字技术与传统工艺如何彼此影响?设计与消费有怎样的关系?展览开幕之前,策展人之一陈嘉莉接受了“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的专访,分享了她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


  如何运用“工艺”回应当代人的生活、关注自然环境,进而设想未来,是设计互联展览“造物新世代”希望引发观众去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展览由设计互联高级策展人陈嘉莉与策展人潘爱心等负责策展。在设计互联的主展馆中,陈幼坚、朱哲琴、石大宇、迈克尔·扬、上下、杨明洁、张永和等50多位参展者的百余件作品将根据一定的脉络展现在人们眼前。


  面对这个充斥着“屏幕”的世界,人的“触感”渐渐丧失。在陈嘉莉看来,我们始终需要身体的参与去感知这个世界,而“工艺”是让人们回到现实、回归“触感”的途径。另一方面,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工艺无法脱离现代技术兀自存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成为未来设计的重要趋势。“传统造物里有许多可以运用到当代的东西,”陈嘉莉说道,而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对于传统工艺的保存也能起到推动作用。


2.jpg
“机器中的思维”针织系列


  在陈嘉莉看来,好的设计并非一定是大众所能接受的消费品,也绝不是只可远观而无法进入生产消费环节的“作品”。同样,实用和美观也不是衡量设计好坏的普遍标准。以“机器中的思维”针织系列作品为例,编织者的脑电波经过测量和翻译后,被传回位于东莞的工厂用以控制编织过程。这一系列试图探索手工艺的边界,“怎么用个人、身体的数据去做设计,这只是一种呈现的方式。编织本身非常传统,但是融入技术后能够使它具有个人特色,代表个人情感。”而在“理想社会”中,作品《天青》由一系列瓷瓶组成,每一个瓷瓶的釉色都与雾霾天空的颜色相对应,釉色本身的美和它的含义之间的反差也许会让人感到困惑。“这个对比非常有趣。我们希望人们看一件展品时,不只是看它的美,看它的工艺有多精准,而是思考设计师通过工艺品表达的看法。”陈嘉莉说道。


3.jpg
《天青》


  记者:展览的中英文名称“造物新世代”“Craft: The Reset”分别包含了“全新”“清零”的意味,对于如今的设计,这种“全新”和“清零”体现在哪些地方?


  陈嘉莉:这样的含义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我们希望通过展览探索工艺在这个数字时代的意义和定义到底是什么,对于“什么是工艺”的问题开始反思。第二,我们试图探讨工艺如何“重启”并改变我们的生活?通过挖掘传统工艺的价值和智慧,我们可以重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并重新思考我们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记者:哪些因素或时代背景孕育了这样的一个“新世代”的诞生?


  陈嘉莉:我觉得总的来说有三点。第一,现在对于工艺感兴趣的群体主要集中在“80后”“90后”,他们成长于全球化的时代,见证了其他国家对于工艺的重视。很多时候工艺代表了国家的身份,工艺是一个载体,通过工艺,这些年轻人渴望了解中国自己的身份,寻找自己的历史。


  第二,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影响下,国家之间出现了一些“同质化”的现象。当代的人需要寻找自己特殊的定位,他们可能需要回到过去,回到“工艺”。


  第三,我们和很多设计师探讨这个问题,他们觉得,在中国这个高度数字化的社会中,我们触摸的都是屏幕,越来越缺乏“手动”的体验,这让我们去反思,触感,或者说身体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越来越虚拟的世界,需要越来越真实的体验。工艺可以带给人一些回到现实、回到“触感”的感受。


  记者:展览中的展品和种类相对繁多,在前期筹划时,你们是如何选择参展者和展品的?策展时,如何将展品进行归纳并组织?


  陈嘉莉:我们首先梳理了展览的故事和脉络,从“工艺的复兴”的复兴开始,探索工艺的传统价值,再思考如何将这样的价值当代化。在第二部分,我们对传统工艺进行“拆解”,比如在融设计图书馆,我们会看到很多工艺背后制造的过程。在第三部分“迭代与创新”,我们思考如何结合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第四部分“理想社会”通过工艺去保护环境,带来更好的世界。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希望观众能够反思过去,观察现在,探索未来。


  有了这些脉络以后,我们在不同的城市拜访了许多工作室,也去了很多与工艺相关的学校,比如中央美术学院等等。然后,我们收集到很多在这一领域里最有趣的事件,再按照刚才所说的板块进行划分。

4.jpg
「上下」“大天地”系列碳纤维椅


  记者:此次展览的参展者来自世界各地,对于一个本土的工艺设计展,你们对于展览的国际性和在地性是如何考虑的?


  陈嘉莉:这是一个关于中国设计的展览,在挑选的时候,我们有比较严格的思路。展览中外国设计师的作品分为两种,第一,他们是在中国创作的,和中国的情境有关。第二,他们使用中国的材料或工艺,将它们升级或转化成当代的设计。


  记者:在前面的采访中,你提到了传统工艺以及它和当代的关系。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陈嘉莉:在如今这个数字化的年代,我们追求越来越新的科技,很多时候遗忘了传统造物里也有许多可以运用到当代的智慧。我觉得传统工艺和当代结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这种结合应该适合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和方式。比如“上下”的一把椅子,它的式样基于明代样式,但是它使用的材料是碳纤维,这极为纤细的结构可以承受超过130千克的重量,但自重却只有同等规格木质家具的五分之一。如果将它放到日常家居环境中,使用起来很方便。椅子的颜色根据当代人的审美进行了调整。虽然它的结构没有变,但是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的生活场景。


  第二,设计师们会去了解中国不同地方的传统材料,了解中国传统工艺背后的一些制作原理,再把这些原理运用在常用的新产品上。比如“品物流形”参考了余杭油纸的制造工艺。油纸原本用于制作纸伞,但当代人不太会使用它。设计师由此完成了竹纸椅,皆使用原用于纸伞的竹纸制成。它有余杭的特色,但也是当代人常用的家具。


5.jpg
竹纸椅“飘”


  记者:你谈到了传统工艺对于当代设计的启发和影响,那么另一方面,当代的数字化技术对于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是否也有一定的推动?


  陈嘉莉:对。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的展品“竹亭”,它用竹棚的工艺技术制作而成,但是设计团队首先做了大量建模,模拟竹子的表现,根据这一表现,通过电脑程序来估计它未来的造型、估算每一根竹子的截点,电脑的计算可以省去很多人工的探索。有趣的是,作品实现的时候往往会让人看到惊喜:它可能不会完全和电脑的模型一样,因为有人工的参与,每根竹子的特性也会与电脑测试的不同。通过结合电脑技术,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又能让工艺比较简单地得以保存。根据设计师的说法,对于这样的竹亭,普通人都能进行搭建。


6.jpg
竹亭的模型


  记者: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手工艺的从业者面临怎样的未来?


  陈嘉莉:首先,以“竹亭“为例,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零开始去学习这样的传统工艺,因此需要更高效和更容易被传播的方式。第二,中国有很多“非遗”,在展览中可以发现,许多参展设计师会去当地学习那些工艺,与他们合作,然后发展出经营的模式。至于这种合作是否是一个好的方向,我们希望留给观众自己去判断。


7.jpg
Florian & Christine的 “未来海洋工艺”作品


  记者:展览的第四部分“理想社会”展现了通过设计来实现可持续、唤起情感或者引起反思的能力,除了实用和观赏性,现在的设计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陈嘉莉:我们认为设计师们需要思考他们和环境的关系,这是整个产业在思考的问题。设计师能够担当的很好的角色在于,如何通过生产机制和工艺手段去带来保护环境的结果。其中我们邀请了FFIXXED Studio,他们循环使用工作室里废弃的布料,重新编织成新的布料,这一过程都在他们的工作室里发生,虽然这个量可能很小,但是它有意义。FFIXXED Studio 的这一类作品也获得时尚界的认可。另外一类设计师是用过运用被废弃的材料, 去反思我们与环境的关系。 例如Studio Florian & Christine的 “未来海洋工艺”是针对香港海滨废弃物发起的设计调研项目,该项目以海洋废弃物与污染物为原材料,联合香港传统的手艺人共同创作富有地方价值的作品。经过材料检验与实验,设计师们收集大量的海洋塑料与玻璃,将这些废弃物改造成融合文化、工艺与设计的新产品,以此培养公众变废为宝的意识。


  除了环境之外,有一些展品和社区相关。我们请了驻北京的荷兰设计师亨尼·范·尼斯特鲁伊,用一种代表中国的家具马扎,教一些普通人怎么在上面编织。设计师以工作坊的形式邀请参与者一起织造他们自己的马扎,由此致敬“马扎”本身的社交象征意义,人们一起闲聊,分享手工艺制作心得,参与社区活动。


8.jpg
FFIXXED Studio作品


9.jpg
亨尼·范·尼斯特鲁伊在活动中向人们展示如何织造马扎


10.jpg
马扎


  记者:展览中的许多设计品,或许并非普通观众所能够或愿意消费的,对于大众来说,呈现这样一个展览有怎样的意义?


  陈嘉莉:其实展览中也有很多普通人能够消费的作品。这个展览很有亲切感,第一,展览上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展品,第二,许多展品是在生活场景中会看到的东西,比如椅子、地毯、衣服等等。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新锐的东西,但我们会做一个相对的平衡。


  设计是一种思维方法:根据需求,用系统性的方法来实现。很难说它是否要符合很多人的消费观、或者完全不用于消费,才能算好的设计。而像“机器中的思维”针织系列这样相对前沿的作品,我们需要这样的展品来告诉人们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未来还没有发生,我们需要一些比较前沿的实践来回答这些问题。


  记者:在你看来,未来的设计趋势是怎样的?


  陈嘉莉:数字化在设计里的应用会越来越发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会持续介入设计。一方面, 我们往前看去追求科技的突破, 另一方面,我们往后看, 从传统、工艺里面拿取智慧、灵感,并重组我们的价值观。人不可能永远活在屏幕面前,或者虚拟世界里面。我就觉得这是两个极端,但也是互相影响、并行发生的两个趋势。


  这种交叉影响可以在Sky Yutaka 的作品灯花2.0中体现。 SKY YUTAKA是一家建筑事务所,成立于香港,致力于未来主义艺术装置、景观设计和建筑。灯花2.0 是一款交互式动态照明装置,灵感源于中国传统纸制工艺品,包含四个可折叠的花朵,花瓣部分使用布料与竹材制做。它突出了传统工艺与充满未来感的体感设计之间的碰撞,回应了当下快节奏社会重新对传统工艺燃起的兴趣。


11.jpg
灯花2.0


  记者:设计互联是否会对本次展览中的展品进行收藏?从去年年底开馆至今,设计互联的馆藏有了怎样的发展?


  陈嘉莉:有一部分展品会收藏,比如马扎、灯花2.0和一些其他委任的作品。有些不完全是委任,但是支持他去完成。


  设计互联不是一个普通的博物馆,不会不断地进行收藏,而是通过展览去丰富收藏。所以这些藏品都反映了设计互联展览内容的发展,也代表了我们对于某一个年代的社会命题的看法。和传统博物馆不同,不是根据某个领域的历史发展,而是我们对于当下环境的回应。


  展览将从2018年11月7日持续至2019年2月19日。


  (文中图片由设计互联提供)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