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慧敏
张嘉珍在赵无极画作前
采访者:潘慧敏
受访者:张嘉珍
香港蘇富比2015年春季拍卖会预展于4月2日在香港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本次拍卖会共有11个专场,总估价预计23亿港元。蘇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拍卖专场不仅特色多样,参观的各界人士非常多,藏家反应也非常好,我们对这次的市场还是非常有信心。据悉,本次香港蘇富比2015年春季拍卖会将于4月4日正式举槌,持续至4月7日。
2015年香港蘇富比春季拍卖会作为开年拍卖的风向标,广受业内人士关注,包括亚洲现当代艺术、瓷器杂项、中国书画等在内的板块均有重要拍品出现。去年秋拍蘇富比亚洲现代艺术部门由张嘉珍执掌之后,便作出更多新尝试。在这次香港第一声槌音响起前,她用三个专题重新梳理华人现代艺术的分量。“生命的风景”、“写意”以及“曾海文”三个专题,请来不同设计师分别打造图录专辑,还特别为吴冠中画作配乐,用多元有趣的手段诠释、重建和推广二十世纪华人艺术家。记者在现场对现代亚洲艺术部主管张嘉珍进行了专访。
记者:请您谈一下这次现代亚洲艺术部分的整体征集的情况?
张嘉珍:这次很难得我们有三个特别策划的专题,一个是吴冠中老师的“生命的风景”,另外一个是中国的“写意”,这个专题主要针对不同的两位艺术家做对比,赵无极与陈荫罴他们都是在1940年和1950年分别到了欧洲跟美国,他们的创作基本上都是所谓的抽象的部分,我们用西洋的方式来解释它们就是抽象。但是他们的创作都是有中国的文化、书画传统而引申出来的,所以基本上我们讲的这个写意专题是希望把它们的艺术的创作概念回到中国的本质,所以我们选了赵无极六件作品以及陈荫罴的三件作品,做成一个特别的画册来呈现“写意”这个概念。油画对于华人是二十世纪产生的新媒材,说抽象是站在西方学术中心提出的概念,我们为了让亚洲甚至欧洲藏家站在东方美学新角度,去回望和理解二十世纪的华人画家。
另外一个专题就是“曾海文”,曾海文也是差不多在1950年代的时候就到了法国,中国了解曾海文的人还很少,因为没有甚么机会看到原作以及大型展览的缺失。他在水墨上面的创作、纸本上的创作实际上是非常独到的,只是艺术的市场一直没有很正式地认识他,我们甄选10件曾海文彩墨、水墨作品,依年代排序完整呈献曾氏绘画脉络,也希望借由这个机会能够让大家多认识这位艺术家。曾海文的作品几乎流散在欧洲,近几年才渐渐流到亚洲藏家手中,他的市场在过去的15年没有发展过,所以曾海文的市场可以说是刚刚开始。通过此次专题10件作品以及专册的介绍,让大家在纷乱的市场中更加清晰地透过创作形式、技法、精神和演变轨迹上认识一个真正的曾海文。因为在那个时候在欧洲的中国艺术家并不多,在做所谓的传统延续上面的概念上面事实上很难得,所以我们这一次拍卖很难得能够有这样的一个三个不同的主题来介绍作品。
吴冠中 《红梅》 1973年作 油彩
记者:其实像吴冠中、赵无极,他们的画作在市场上已经很成熟,您刚才提及这次专门策划了“曾文海”的专场是怎样的考量,如果是为了培育市场这其中是否会有一定的风险?
张嘉珍:现代华人这一块基本上历史比较短,与西方相比市场范围比较小,假设除了赵无极、朱德群或者吴冠中,亦或艺术市场上其他熟悉的艺术家,实际上还有艺术家是我们市场上不熟悉,但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在学术上面的讨论或者是绘画的创作来讲,在那个时候基本上都有独到的方式,只是我们希望能够借由拍卖把这些几乎被遗忘的艺术家再重新带回到这个舞台。曾文海曾经在重要的美术馆、画廊都有展览,甚至曾经在法国的美术馆被选为与张大千、赵无极还有另外一位中国艺术家并列四大家。所以基本上他不是说不知名艺术家,而是知名艺术家因为时间的久远而被淡忘了,我们希望把这些艺术家重新再找回来让大家认识。
记者:那么请您谈谈吴冠中老师这次的 “生命的风景”专题有哪些特别之处?
张嘉珍:吴冠中的部分一开始并没有特别想做这样的专题,而是在整个收件过程中征得了几件重要的作品,陆续补齐了他不同时期的创作。我觉得似乎是可以做一点事情,也想为吴冠中的这些经典作品做一种不一样的呈现。所以我在当时筹备吴冠中专题的时候,就希望能够融合不同的艺术领域的部分来做一个结合,让整个的主题更生活化、更有趣,让他的画作更能够得到回响。我当时立马就想到是否能与音乐结合,而在最后选定格莱美奖得主、世界著名笙演奏家吴彤的创作,他与众不同的是用中国古典的乐器笙来演奏很现代的音乐。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跟吴老的创作概念是非常接近,他们都是吸取古老的传统,去创作更新的一种表现。我觉得这个在创作领域上两个人的理想、理念很雷同,而恰巧这两位艺术家都生活在北京,所以他们对中国的一些乡土感觉某种程度上是契合的。当时听到吴彤的演奏就觉得非常的搭、非常契合,听到他的音乐仿佛可以直接联想到吴老的画作。[NextPage]
观众一边聆听吴彤的乐曲,一边观看吴冠中的作品
记者:您是在什么时候听到吴彤的音乐?
张嘉珍:我应该是在去年年底,一个凑巧的机缘在YouTube上听到他的音乐。那个时候在寻找什么样的音乐适合吴老的画作,我就到处找,听各种不同音乐,试图寻找一个人演奏或者是在某种程度上是能与吴冠中老师画的意境当中有一个很准确的点切入。如果是用幻想的方式来想象他的画该搭怎样的音乐,不可能是流行乐,西洋的古典乐实际上某种程度上也不是特别得搭,乡村音乐的感觉也不是。他的画作带有空灵的感觉,所以你要找到很适合的音乐种类、演奏方式来表达他的画作是非常难得。当时真的是机遇很好,听到吴彤的演奏之后我就觉得就是他了,所以就尽力促合这两个跨界的结合,他们两位从来没有见面过,当时我真的是很冒险去请求吴彤为吴冠中的画作创作适合的音乐。
记者:吴彤是专门为这六件吴冠中的作品来进行创作?
张嘉珍:是的,这对艺术创作者来讲是一个挑战,因为我只给吴彤六张吴老的作品图像,并且是翻拍的作品图,他没有看过原作,直接凭借对图像的感受去创作音乐。基本上对他是一个很新的尝试跟挑战。
记者:这个期间花了多长时间?
张嘉珍:大概两个月。吴彤最后创作出乐曲中用了笙与不同的乐器结合,有钢琴、大提琴、小提琴、吉他、甚至还有他录制的北京街景声。我觉得是一个很难得的体验,大家一般认知的绘画都是平面、静态,没有声音,大家会用各自的想象方式来解释画作,但是我总觉得音乐能够把平面的印象加深,让它能够更深化到其中的想象,当观者听了音乐再看那个画的时候,从视觉上面的想象空间会更丰富,大家会随着吴彤创作的乐曲更深地进入到吴冠中的绘画里边,所以我觉得是一个很有趣的体验。并首度发行《远山》这个音乐专辑,同时上传至iTuns平台供大家免费下载。
记者:今后也会为其他的艺术家做类似这样的尝试吗?
张嘉珍:或许以后会让其他艺术家做,但是当时看到吴老师的作品我第一个我就觉得很适合用音乐来做,或许不同的艺术家会有不同的方面可以合作,不一定是音乐,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方面我觉得是很有趣的,因为不见得只是介绍我们的艺术家,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艺术,其他艺术领域的创作者能够一起创作,技法出不同的作品,我觉得是很快乐的事情。
吴冠中“生命的风景”专题展现场
记者: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
张嘉珍:甚至是同一个艺术家吴冠中老师的作品透过音乐能够带给大家更多、更好的视觉和听觉上的体验。
记者:从展示的现场看,您为吴冠中的六件作品还做了特殊的展墙?
张嘉珍:我做了一个八角形的柱体结构,打破了常规的平面墙。希望每个人在观展过程当中,站在一个角度只对这一张画,所以在走完整个展线每张画作的视觉留影会很清晰,而且也在环绕的过程当中,听着无线耳机传送出的音乐,在这过程体验30秒或一分钟的特殊看画效果。
记者:吴彤的音乐也是按照一年四季进行创作?
张嘉珍:从不同画作可以看到四季变化的感觉,而从音乐创作来讲有一个高低起伏,其实也表现了四季,从初雪到春天,一直到远山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结合。观者从展示的布局停在那个点上,在那张画的前面基本上就能感受到那张画的音乐,不会被受其他的干扰。这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想法,让观者看拍卖预展作品都有不同的感觉,就会加深大家对画作的印象,对整个看展的经验都会有一个记忆存在。
记者:这次今天下午开始已经逐步地有藏家来了,您对这一次春拍是否已经有了一个预判?
张嘉珍:目前预展的反映都非常好,所以预计这次拍卖成绩应该也会非常好。因为一般藏家看到我们的作品的时候也会觉得非常难得,看到这么多精彩的作品以及完整的系列介绍。我觉得市场的买气是有的,但现在的买家、收藏家真的是比较挑,特别精挑细他们觉得又好又值的作品。
记者:这样是否更增加你们征集的难度?
张嘉珍:基本上每一次征件都是一个挑战,因为拍卖公司是很奇特的一个工作的性质,就是每一次拍卖都归零,每次卖完就是归零,从头开始。所以拍卖工作是很刺激,当然拍卖工作因为它时间是很固定,所以它的限制是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征集到艺术的最好的东西,是一个挑战,但是如果你可以乐在其中,我觉得你的收获会很大,因为每一次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藏家,收到不一样的东西,如何在这些东西当中整合出一个概念,那就是拍卖公司的责任了。希望在艺术收藏的领域或者拍卖领域当中能够带给大家更多不同的体验,我觉得很重要。艺术本身很纯,艺术欣赏不见得一定要购藏,艺术欣赏可以是每个人都可以领悟到,而且都可以了解去感受到它的美。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