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访谈:朱伟

2013-11-04 08:33:50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作者:裴刚


朱伟 2013 水墨研究课徒系列 90 x 56 cm

  采访者: 裴刚

  被采访人:朱伟

  此次个展的作品包括那几个时间段的,从您的角度来看,您的创作是否有变化,如果有请介绍有哪些变化?

  朱伟:1988年到现在三个十年,包括《北京故事》《甜蜜的生活》《二刻拍案惊奇》《开春图》以及最近的的《隔江山色》《水墨研究课徒》。从开始的叙事性到现在的观念性,用了近三十年慢慢的转变。这其实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过程,因为我们普通百姓不是政策的制定者,大家只能通过不断出现的现象,一个一个点,面,最后才咂摸出整个线路明白了包括自身在内究竟出现了多大的改变。

  在您看来“当代水墨”与传统水墨根本的差异在哪里?

  朱伟:当代水墨强调的是当代性,不是传统水墨的诈尸,它和当代艺术的标准是相同的就是干预现实生活,这也是衡量一切当代艺术形式的标准,包括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电影电视。

  水墨作为一种媒介,把“写意”和“工笔”统统拦在麾下,您的绘画选择了工笔,“工笔”对于现实的表达是否有它的特殊意义?

  朱伟:工笔画与行画只一步之遥,很考验画家的能力,有些工笔画因为无法或不愿面对当下,难以把脉或不愿意把脉现实,只是左躲右闪画些装饰性的东西,撑死了也就算是个高级行画,这也就是水墨画一直不招人待见的原因之一。

  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方法是从“师法古人”开始的,您的创作方法和各个阶段是怎样的线索和方法?

  朱伟:古人传下来得技法完全够用,那它表现当下的生活就够了,西方当代艺术当代油画从没觉得技法不够用,也从没坐下来讨论过油画能不能当代的问题,我相信水墨当代一点问题都没有,我这么多年来创作的过程就是一步步向古人学习致敬的过程。

  中国画传统的诗、书、画、印在反应文人的各方面的修养和对现实的看法?您早期的工笔画人物中常常以摇滚乐的歌词作为您作品的一部分,这样的方式与中国画传统中的题诗差异在那里,在您的当代水墨作品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朱伟:这一套东西是古时掂量文人程色的一种标准,通过它来辨识文人是否具备所应有的胆识和学识,古代的文人很多比武将还有气性,不是现在我们误以为的到处沾花惹草指指点点骗吃骗喝的所谓文人。

  您如何看当代水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艺术家也在借鉴西方的观念对水墨材料的试验,您怎么看自己的当代水墨作品的意义?

  朱伟:实验水墨是水墨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品种,它是使西方当代理论和装置艺术的混合体同时它不排斥传统文化,我对它持积极的态度。相对来说我做的还是架上具象的工作,不具备革命意义,我这二十几年的创作只是鼻涕眼泪,跟头把式的摸索了水墨能否进入当代题材,除此之外无任何贡献。

  当代水墨的个人化趋势

  如果说艺术存在一个“江湖”,水墨这个画种是否也存在一个“江湖”?这个江湖的形态是怎样的?

  朱伟:江湖只存在于体制之外,体制内的那叫派系。举个例子,军阀混战武林争霸其实就是江湖斗争。因为每一拨人都有不同的理念坐标,指导思想以及各种禁忌;有不同的家规行规做派以及行事规则;有各自的经济来源生存方法;互相不怎么往来。体制内则不同,当年国民党军队山头林立,有中央军有地方军,地方军又分西北军、东北军、陕军、晋军、滇军、湘军、川军等,但都是在国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经费军饷国民政府统一拨发,战斗中还是要互相支援配合。尽管有矛盾有的甚至积怨很深到了擦枪走火的地步,但基本利益一致,彼此半斤八两大同小异,有的仅仅是为了争宠,只能算是派系斗争。

  从供养的角度有体制内和体制外,体制内是否可以细分出不同的流派、区域的不同样态?体制外又有哪些艺术家形成的不同艺术群体?他们各自不同的观念和主张是怎样的?例如:李华弌、郑重宾等在海外的水墨实践,张江舟、卢禹舜等画院体制内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包括体制外的艺术家个体户,南北各个流派的不同样态。

  朱伟:改革开放给中国艺术生态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艺术家可以靠作品生存,优秀的艺术家不再是只能从体制内的画院、研究院、学院,等等国家纳税人供养的机构出现。这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进步或者回归,眼下我们熟悉的当代艺术F4、F5、F6等等很多一开始就不在体制内或者是后来辞去公职出来混的。一百多年来对水墨画的摧残和改良,造成水墨艺术家不能靠画我们自己的水墨画生存,或者说屈指可数。大家所知道的圆明园、通县宋庄、崔各庄、草场地等等画家村,里面有几个画水墨的?水墨画单指望公立的机构只能是让水墨画像杂技一样作为类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下来,不至于灭绝,因为没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变得没有生命力,发展创新成为不太可能,五四运动以来水墨画的遭遇就是个例证。所以说水墨画能否真正生存下来而且还要活得有滋有味比其它问题都重要。

  个人化的趋势是如何形成的?对比中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变化,他的学术基础是怎样的?是如何作用于水墨的?

  朱伟:个人化是艺术创作的初衷,本质,也是最终结果。艺术创作不是团体操,不讲究千人一面步调一致整齐划一,不然要博物馆干嘛,有照相馆就行了。西方当代艺术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强调个人特色和艺术家个人化。回顾西方现当代艺术道路,一开始更多的是像打狼似的以集体面貌出现,比如印象派、后期印象派、立体派、表现主义、抽象派、达达、超现实,等等,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与发展,时至今日已日趋成熟,出现了像安迪·沃霍、达明·赫斯特、杰夫·昆斯、格哈德·里希特、理查德·普林斯等这些装置、摄影、雕塑、绘画个人特色极强的单个艺术家同时并存的现状。我们的现当代艺术起步晚靠模仿起家,所以理论和艺术家行为方式上还习惯于以集体样貌集体特征来加以辨认,比如F4、F5什么的,其实按西方当代艺术标准,一样的东西有一个出来能代表一下就足够了。当代水墨画和西方当代艺术的标准是完全一样的,水墨画又不是残疾人,没什么需要特殊照顾的,水墨画自己也不要像个孩子似的老强调自己的特色,谁没特色?更不要像弱者一样上来先强调自己不容易,谁容易?

  “当代水墨”的创作群体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下,艺术家的创作和生存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朱伟:以体制内和体制外来区分,改革开放给中国艺术生态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艺术家可以靠作品生存,优秀的艺术家不再是只能从体制内的画院,研究院,学院,等等国家纳税人供养的机构出现。这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进步或者回归,眼下我们熟悉的当代艺术F4、F5等等名家很多一开始就不在体制内或者是后来辞去公职出来混的。一百多年来对水墨画的改良和摧残,造成很多艺术家不能靠画我们自己的水墨画生存,或者说屈指可数。指望公立的机构只能是让水墨画像杂技一样作为类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下来,不至于灭绝,因为没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变得没有生命力,发展创新成为不太可能,近几十年来水墨画的遭遇就是个例证。所以说水墨画能否真正生存下来比其它问题都重要。

  当代水墨的文化身份诉求

  推动当代水墨的是全球化背景下大国竞争,中国文化身份的诉求?

  朱伟:上世纪初我们急于给画了几千年的水墨画定位起名,是因为西方油画的进入。虽然明末清初已有传教士将油画带入中国,但并未引起国人的关注,意大利人郎世宁、潘庭章、法国人王致诚虽然在清朝的体制内画了多年,不但没影响了其他中国画家,还经常被人看不起,十几年下来反而受到中国绘画的影响,把手里的活儿变成了工笔油画。直到清末民初五四运动,大批留洋回来学油画的艺术家办班办学,组织油画研究会,建立油画基地,油画考前班补习班什么的,倡导西方美学,提倡扎实的素描基础严谨的造型技巧,人体写生,以及徐悲鸿和徐志摩关于西方现代画家评价的争论等等,这些是像利玛窦这样的外国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这样的西方画家在中国更本不可能也不好意思做到的。文化战争和军事战争不同,没里应外合这一说法,完全得靠内部自我接受最后自我瓦解取得胜利。为了和洋画相对应国画这词儿出现了,也为以后改叫彩墨画中国画水墨画什么的起了个头。

  水墨画是85以后为了更好地和国际接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不至于招人烦还得具有亲和力,硬着头皮学习油画以材料定名改叫的水墨画。试想如果油画叫意大利画或荷兰画或尼德兰画大家画起来还有现在这么起劲吗?我们现在完全是没把把油画当外人,每年成千上万的考生包括家长都以能考上油画系为荣。

  实验水墨是几千年来中国水墨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品种,形式上接近行为艺术和装置,内容接近观念艺术,受西方哲学和当代艺术理论影响很深。我对具有探索创新意识的东西本能的就会有好感,实验水墨很可能是一条国际化的路子。

  今天水墨画为了和洋人的当代油画相对应又急忙改叫当代水墨,居然达成了默契。没任何人站出来反对哪怕是发出一声小小的疑问,可见这一百年来经过了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改革开放运动等等,几次运动下来我们变得多么豁得出去,批评和自我批评多么深入人心,自我否定自我瓦解的能力有多强。这也就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绘画现今的生存环境和状态。


  当代水墨在中国社会有农业文明向工商文明转化的背景下,必然在资本市场的推力下发展,在您看来这个市场是怎样演变的?在身份焦虑与资本推力的作用下,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个人化的水墨创作与民族文化的脉络群体的关系是怎样?

  朱伟:一个和谐正常不扭曲的市场是以千百万普通收藏家为核心的市场,这些在西方早已做到,所以他们的文化艺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不断探索的动力,我们能叫得出名来的优秀艺术家大师都不是靠国家或炒家养活而生存的。即使是资本推动最后也是要千百万普通藏家买单,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身后一定会有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欣赏者供养者,这样艺术家才能腾出空儿来专心投入创作,回报给热爱艺术的衣食父母们。一个国家艺术品收藏家的大量出现一定和这个国家老百姓的经济实力有关,没听说过谁在逃荒路上饿的跟孙子似的还非要收一件作品。

  中国几千年来虽然是农业文明社会但日子一直过得不错,一般家庭都有收藏的习惯,而且都到了一定份儿上。美国著名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的学者高居翰在他的《画家生涯》一书里讲了这么个故事:一个村里的藏家为了收藏到一有气节的画家作品,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到村口对面山坡上或爬到树上观看画家房子上的烟囱是否冒烟,如果不冒烟了说明画家这两天一定断粮了,他便带着粮食和好纸好墨前去,以求得到画家的作品。宋代的时候GDP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人均收入2280美元。元代百分之三十五,明代百分之四十五,清代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四十五,清初GDP还是世界第一,直到一八九五年《马关条约》才被美国取代位列第二。二零一零年我们的再次排到世界第二,但人均收入排世界第一百二十七。二零零六年人均收入2016美元,美国44000,是美国的二十分之一。

  结语

  朱伟的这次个展的前言中,有一段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对朱伟艺术创作的描述“朱伟和他的作品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面镜子,原因在于:朱伟以他超凡出众的智慧和敏锐穿透了现实的重重幕帘,并以他充满生命气息和视觉张力的作品,向人们洞开了一扇认识中国当代艺术的大门。”朱伟的作品和他的语言、文字风格统一,正像这段文字中提到的,有“穿透力”和“张力”。

  (实习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