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丁艳萍
撇开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不谈,艺术能为我们创造多少财富?
09年保利春拍夜场,一副宋徽宗《写生珍禽图》拍出天价6171万元,七年前用2530万元将此画收入囊中的比利时藏家尤伦斯因此轻松进账3600多万元。
时光前溯,日本艺术家村上隆03年与LV合作,05年推出的樱桃包让LV当年营业额高达三亿美元,同年村上隆的作品以超过一亿日元高价卖出,成为日本最贵的艺术家。
这些不过是艺术创富神话中的沧海一粟。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传奇有了新的篇章。除了仍在蓬勃发展的艺术品交易市场,艺术创意产业进入了更多眼光前瞻者的视野。如何将传统行业与艺术品相结合,通过全新的营销手段提高品牌竞争力,这些问题,对于面临品牌提升、产业升级、经济调整、城市发展等诸多问题的决策者与管理者来说,现实、紧迫、必须解决。
作为服务中国高端财富人群的《奢Luxury》杂志,在创刊一周年之际,我们请来了《北京大学艺术与财富管理高级研修班》的三位名师:国内最早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院长向勇;艺术发展战略专家、今日美术馆艺术战略与教育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通伟;曾参与设计欧元、法郎及澳元,法兰西共和国艺术和文学勋章获得者、瑞士知名设计师普杰,一起探讨二十一世纪的艺术财富新视点。
被访人:向勇 王通伟 普杰
采访人:丁艳萍
向勇:二十一世纪属于文化创意产业
丁艳萍:您所在的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是国内较早提倡文化产业研究的机构,可否请您为我们解读一下“文化产业”的概念?
向勇:有人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利用文化来创造财富的产业”,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对,比如说这个茶杯(举起手中的茶杯),装饰有齐白石的画,显得特别漂亮,当然价值也就更高了,但是我们不能说茶杯是文化产业。
确切地说,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现在国内的提法是“文化创意产业”。最早明确提 “创意产业”是在1998年,当时的英首相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小组。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是1999年成立,所以说中国的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和国际同步的。我们将1998-2008这十年定义为“文化产业起步阶段”。之后的十年,中国的文化产业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所以 09年也被很多学者称为“文化产业振兴元年”。
丁艳萍:文化产业、创意产业、艺术产业,这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呢?
向勇:“文化产业”比“创意产业”的概念更宽泛些,但是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都是在全球化的消费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的新兴产业。艺术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创意,所以艺术产业是创意产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艺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复合体。过去我们谈到艺术,往往只局限于艺术创造领域。其实,艺术既有形上的精神探索,也有更大量的操作应用层面的东西,比如说艺术品的投资和收藏,这是艺术与财富管理之间的关系,还有艺术对产业升级的效用、艺术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效用、艺术对个人提升与发展的效用、艺术对品牌内涵提升的效用。
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有两个,一个是信息产业,或者说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个是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大家都看到了,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很多人还没有看到。
丁艳萍:您曾说过“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发动机’”,能否请您用实例来解释一下,企业如何通过文化创意上的竞争来实现真正的增长?
向勇:从文化对于品牌内涵的效用来看,奢侈品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消费品,这种高附加值主要是通过文化这种生产要素来实现的。我们如果细分一个产业的产业链来看,包括产业链的前端、中端和末端。前端是设计创意端,中端制造生产端,末端是营销服务端。我们发现,可以极大地提高产业附加值的就是前端和末端。前端需要文化创意,后端需要品牌包装。两端都需要文化。
从文化对于经济与产业调整的效用来看,电影《泰坦尼克号》,它在全球获得18亿美元的票房价值,它的衍生的系列产品又获利18亿美元,扣除摄制费2.3 亿美元和广告费10亿美元,至少赚了20亿美元。而据说现在一台电脑的平均利润已降到4%一5%左右,你可以算算要多少台电脑的利润才能达到一个《泰坦尼克号》的利润。
宏观来看,文化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同样具有深远意义。美国佛罗里达洲的奥兰多是一个小城市,但1972年建了迪斯尼乐园后,每年收人达到150亿美元,并带动了整个佛罗里达洲,使这个洲的年贸易额达到564亿美元。所以我认为,文化产业会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丁艳萍: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作为国内最资深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方面有哪些举措呢?
向勇:我们会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和主题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班,通过十年的实践,我们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也汇聚了较为强大的师资力量。今年九月,我们联合今日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打造了《2009北京大学艺术与财富管理高级研修班》。这个高级研修班与传统高等研修课程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汇集了北大优秀师资与艺术品经营、投资、金融界资深人士共同授课,而且还将安排重要展览VIP预览、艺术产业集团观摩、艺术沙龙等互动环节,对于想要在艺术产业领域发展的高端财富人士而言非常具有实用性。
[NextPage]王通伟:艺术是杰出阶层的必修课
丁艳萍:我看到《艺术与财富管理高级研修班》有一句非常有诱惑力的口号“杰出阶层的必修课”,您是这系列课程的主设计师之一,能请您为我们阐述一下这句话的内涵吗?
王通伟: 首先,对于艺术品投资而言,真正的驱动力不是大众,而是财富阶层。我们知道,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品往往是有限的,唯一的,而具有购买能力与购买欲望的人并不唯一,这种稀缺性和尊荣感使得艺术品一直以来就是财富阶层追逐的对象。从投资角度来看,艺术精品的保值能力和增值能力不会随金融市场的萎缩而缩水,这种投资价值也是富人需要的。
其次,我们这次联合北京大学创办的艺术与财富管理高级研修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向艺术问道”。重点在于“问”和“道”,而关键在于如何取道。艺术与人文是一面镜子的两面,一方面可折射出文化在不同社会阶段的艺术形态,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的艺术话语折射出人们精神的不同纬度。我们从艺术的本体出发,探讨艺术与人文的共生与互动,培养学员对艺术品、艺术现象的独立判断和见解。这种从艺术史中“提炼”出来的智慧就是“道”,万千变化,它就是本源。当我们掌控了艺术领域的制高点,艺术的经营管理水平自然就进入了新的境界。
丁艳萍:这两年,随着艺术市场的欣欣向荣,很多私人银行将艺术品投资纳入了私人银行增值服务的范畴,您对此怎么看?
王通伟:这种做法可以促进财富人群的资产配置,但是我感觉它们(私人银行艺术理财产品)缺少细分,缺少对艺术投资专业化的细分。比如应细分为名人名家经典类艺术作品、正在发展的中年艺术家的成名作品、刚刚步入艺术圈的青年艺术家作品等,因为这些艺术品适合的人群是不一样的。
经典艺术品可以比作IPO,投资风险小,价格高,套现能力很好,但是短期收益不会很高。中青年艺术家的成名作品、代表作品,风险相对低,收益具有不确定性,类似私募股权投资。而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适合一些偏好风险的客户。私人银行也有划分,但更多是按照价格来打包推荐,我觉得这不能使投资者真正收益。我认为应该参照投资风险来做推荐,由国内外专家顾问风险管理的模式。
丁艳萍:很多人投资艺术品是觉得“安全”,但是这几年来投资艺术品失败的案例也非常多,您能谈谈艺术品投资的风险管理吗?
王通伟:相比传统艺术作品,当代艺术从形式与内容、材料与边界都显得格外复杂,对于投资者而言,在价值判断上更有一定难度,除了需要艺术史论常识外,还必须有前瞻性的判断力。
艺术“古董”市场是最好的抗风险选择。在以往的金融危机中,经典艺术品市场往往表现出非常好的抗震能力。比如,印象派绘画在西方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有“蓝筹股”的美誉。而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古代书画也逐渐被投资者看好。
作为投资的一种选择,新人新作常常可以引领艺术品市场的热度,但是由于此类的艺术品并未经历市场的严格检验,往往伴有投资行为的高风险与高收益,这也是前几年艺术品市场虚假“繁荣”的原因之一。
丁艳萍:有业内人士说,金融危机后中国艺术市场会迎来新的繁荣,您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王通伟:据招商银行和全球知名资讯公司贝恩公司联合发布了《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该报告称2008年中国内地个人持有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人民币的高净值人群约为30万人,共持有8.8万亿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中国的经济处于一种飞速发展的时期,不断增长的财富需要有新的去处,艺术市场的财富价值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会很大的发展空间。
普杰:艺术是商业特殊的表达方式
丁艳萍:您这次来北京,为我们带来一份非常漂亮的表——国圭,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这块表的诞生过程和设计理念好吗?
普杰:去年的时候我曾在北京办过个展《普杰·北京2008》,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因此当故宫博物院的“故宫专造”想为60年国庆制造一块独一无二的腕表时,他们想到了我。我们对彼此都非常满意,所以就有了“国圭”这块腕表的诞生。
我首先想到的设计元素“60 ”,这个神奇的数字刚好和60分钟的刻度相互重合。其次是颜色,我选取了故宫宫墙的朱红色,数字和刻度我用了金色,让人感觉温暖和幸福。至于把刻度设计成螺旋状——是因为中国不只有这一个60年,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象征着时间永远继续。
[NextPage]
故宫专造国圭
丁艳萍:在您的所有艺术成就中,纸币设计是非常闪亮的一点。您能不能为我们讲讲纸币设计与其他设计的不同?在纸币设计的时候有哪些因素是需要特别考虑的?您如何看待中国的纸币设计?
普杰:纸币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设计,因为纸币还承担着国家货币流通的职责,它需要体现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另一方面,纸币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会运用到很多高科技防伪技术。在我看来,纸币设计同时具备了高度感性的艺术创造和高度理性的科技实现,并且在两者之间保持着一种近乎完美的平衡。另外如果只专注纸币设计本身而对其他的艺术领域没有涉足,设计出来的东西就容易变得非常枯燥、乏味,缺乏艺术美感。
我看过中国的老版和新版纸币,它们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很漂亮,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但是还是有改进的空间,比如说纸币内容方面的时代感可以更强一些;色彩可以更丰富一些;还有就是防伪方面的安全性应该增强。
丁艳萍:纸币设计是最直观的将财富和艺术融为一体的表现形式。作为一名资深的纸币及有价钞券设计师,您是如何看待艺术和财富之间的关系?
普杰:很多非常有名的艺术家,像梵高、毕加索,他们在世的时候都是非常穷的,也不会像想到要去卖掉自己的作品。后来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很多艺术的投机者,他们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去乱画一气,然后拿去换钱。在我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创作从来不是为了财富的目的,我就并不富有,但是有了这些创造使我的生活变得非常充实。
丁艳萍:像Parda、LVMH、PPR等奢侈品集团都非常注重让自己的产品具有艺术性,甚至很多产品超越了商品的特性,成为一件艺术品。艺术仿佛已经成了一根点金棒,让品牌实力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升。您觉得这对中国企业而言,有何借鉴意义?
普杰:我觉得中国企业和艺术家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在国外,品牌和艺术家的合作是非常普遍的。其实,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企业都需要文化理念,除了公司的理念,还应该有设计的理念,因为这是最好的表达公司概念的方式。品牌的文化内涵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艺术。
丁艳萍: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创造财富……艺术具有的功能很多,您个人最为看重哪一点?
普杰:艺术本身是没有目的性的,对我而言,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是艺术存在的唯一理由。
丁艳萍:您觉得中国的财富人群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呢?
普杰:这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完全取决于个人。如果你真的对文化感兴趣,你需要下工夫,比如说看书、看展览、画册、旅行,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气息等等。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