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我要搞艺术是一个艺术家的基本立场

2023-11-25 20:20:15来源:耕艺术    作者:丁正耕

   

  我要搞艺术是一个艺术家的基本立场
  ——丁正耕和艺术家谢天的对话

  丁正耕/整理

  【对话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国艺城市设计艺术研究院】

  
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谢天。

  我要搞艺术是一个艺术家的基本立场,这句话,看上去是令人有些费解的。

  但仔细想想,一个从事艺术劳动的人,在我们面前的周遭里,你能搞得了艺术?你能搞得成艺术?你能搞得成好艺术吗?

  回答是肯定的:一切都不太可能!

  近日,中国美术学院谢天教授在杭州举办了一个名叫“我要搞艺术”的个人艺术展。

  这个展览有几个明显特征:一、多媒材手段介入,展场显现的数字灯、光、色、形、影与水墨的关系的特质表达方式,令人目耳一新,笔者称之为“数字水墨”艺术。二、展厅里的装置与墙面上的传统墨、纸作品的混搭产生的古今的对话是巧妙而新奇的,笔者括之为,具有现代科幻的穿越历史意味的数字水墨的新花样。三、展厅门外的大型装置:《开幕式》是一件非常奇锐的,具有典型新批判现实主义的,非常有锐力的一件从八九现代艺术大展以来,在我国公共空间里产生的,一次超文化自身的,具有新的批判主义精神意味的好的作品。也是艺术家谢天对社会存在状况下的,众多人们敢想,却没能干出来的,个体性情的,对人文社会科学精神的关爱。

  古人曰:文如其人。当然,画亦如其人。

  为了弄清谢天的新媒介数字科技手段与传统的墨纸发生碰撞后,形成合谐关系的数字水墨艺术的原因。前不久,艺术家、艺术批评家丁正耕专程从北京到杭州,在中国美术学院国艺城市设计艺术研究院找到正忙着巴黎个人艺术展前准备工作的谢天教授,俩人发起了一场对话。企以解决丁正耕心中的关于谢天艺术创作中的种种猜想。

  为阅读方便,下面的行文中,艺术家、艺术家批评家、《中国当代艺术》总编丁正耕简称“丁”;中国美术学院国艺城市设计艺术研究院院长谢天副教授简称“谢”。

  丁:谢教授,今天下午我与你在中国美术学院国艺城市设计艺术研究院进行的一次关于艺术方面的对话,主题叫做:谢天与中国数字水墨艺术。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过程,都与出身有者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简单的说法,叫做:您从哪里来?您的精神信仰,您的追求,您的一切努力和为之奋斗得到的结果,都是您一路走来的重要里程碑之一的表现形式。那么,请您介绍一下您的出生、地点,出生时候的家庭情况,父母的职业,兴趣爱好,包括兄弟姐妹等等,甚至是父亲母亲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父母的社会关系等等。

  


2023年9月11日杭州市艺术家谢天教授“我要搞艺术”展览大型装置作品《开幕式》。


  谢:1971年我出生在温州农村,记忆中,出生地概括有一句话,叫做“七山二水一分田”,“七山”指的温州地区山地环绕,70%山体;“二水”指的是温州东面为沿海占20%;而仅剩的一分田10%为耕地;使得温州地区农民在农耕时代是十分贫瘠的存在。因此,近代以来很多温州人离开家乡,去往世界各地做生意求生存。在我们这代人记忆中,如果呆在家中不外出谋生,很有可能会被饿死。而且,那个年代每一个家庭的儿女数量少则三五个,多者十个八个皆为常事。我家里一共是四个兄弟姐妹,而且温州农村当时重男轻女思想及其严重。只有男子才可以进入族谱,相应的,对儿子也有着超乎寻常的溺爱。孩儿时我记得家里每天做饭时,其他人都只能以番薯切成丝晒干作为口粮,而在番薯丝旁边的一角,静静躺着这个家中唯一的特权——专程为我这个儿子准备的白米饭,这种被特殊照顾的关爱在我记忆中深深的扎根。

  另外一个深入骨髓的记忆,源自整个温州地区广泛存在的现象,温州人骨子里装着“敢为天下先”的勤奋精神。我出生在温州苍南,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以围绕印刷业作为谋生手段。在七十、八十年代,机器印刷是国企才具备的条件,作为苍南的各个乡村农民,很多家庭基本上掌握了手工印刷的技能,最常见的是丝网印刷。我的父亲当时职业是一名为印刷提供印前服务的绘图员,当下俗称平面设计师。当时更多的是一门技艺,写美术字,画各种图案,各种分色做版等。那个年代没有电脑,再小的美术字都要很仔细的写,以极细的毛笔书写各种字体,而稍微大一点的,比如说仿宋、宋体或者黑体,横竖都用鸭嘴笔来完成大的结构,然后尖角细节撇捺都要依靠小毛笔去描绘修正。记忆中,在我三岁左右开始,每天看着父亲在做这些工作,而这些工作全部在家里完成,对我而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知与影响。我的母亲则是专攻丝网的晒网制作,丝网印刷设备非常简单,它是以木头来制作四个边框,中间用丝网覆盖并绷紧,以黑白稿纹样通过曝光控制在化学材料的反应下形成丝网版,最终用油墨印在各种材料之上的技术手段。

  在我成长记忆中,我的父亲还有一段与音乐的联系。一直以来,他对京剧非常喜爱,而且专好的是旦角。印象中,父亲曾在大约二三十年时间里,为了保护自己的声音,每晚睡觉前他总会放两个鸡蛋在床头,清晨醒来未开声前用一根针将鸡蛋捅个小洞,将两个鸡蛋的蛋清吸掉。这些父亲身上的爱好与特殊的技能,我也潜移默化的受到相当的影响。在我能拿毛笔时,父亲教会我临摹各位名家的字帖,柳公权的“瘦”,颜真卿的“胖”,都深刻印在我幼小的脑海中。我还曾练过二胡和笛子,这些都得益于成长环境中家庭的熏陶。

  再一个印象,就是在我小时候,是不太爱讲话和表达的人。比如,亲戚来到家中,我就会开始躲起来,这种内向的性格让我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更多的时间给予自己。我曾经用泥巴作为原料来制作汽车,泥巴晒干后,车身、车胎、部件都有,每两个车轮用竹筷子串联起来,其他部件装上就可以推动,居然还可以真实的短距离滑行。作为一个男孩,虽然在家中备受重视,但在我10岁左右的时候,记得有两个暑假卖过一段时间的冰棍。我用家中的闲置木头,锯、切、钉成6个面有身有盖的木箱子,内部铺上家中不用的棉被,以床单作为背带,背着它到镇上批发冰棍,再回来的路上一路走一路叫卖,一个暑假也赚了不少零花钱。今天想来,这也是童年里的自我寻乐吧!

  在农村度过自己的童年,很喜欢,也很享受,让自己不停地去探索,去尝试自己喜欢的事。这一切过程中,父母基本上不会刻意引导你做什么,更不反对你做什么。以上就是童年对我产生的影响因素。

  丁:我通过你的作品发现,这种不反对与不刻意引导什么的育人方法,与你今天艺术创作中的不刻意性有着直接的关系。你的父亲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在注重训练你基础(临贴)的时候,还给了你思想自由驰骋与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的空间。这对你后来的人生甚至是现在的艺术创作时,思想性与方法性的形成起到了正确的奠定性的作用。

  谢:还有一件事情补充,小时候,我们曾经买了油漆来装饰家中的一楼到二楼的楼梯、自己的卧室地面,以二方连续给每一踏步画上图案,在关键楼梯节点还画了一对猫,自己的房间则是用不同的颜色画了四方连续图案,这些都没有父亲的意图或吩咐,自己莫名其妙想做,就动手实践了。

  现在,老宅那几间房子都还在,只是没人居住了。我父母一直居住在杭州。父亲96岁,母亲79岁,我们现在还依然会偶尔一家人回到老宅看看,聊聊曾经的我们。

  今年的五月一日,那天在广州出差,却突然想到了关于生命的问题,即刻拿出手头随身携带的速写本,画了一幅线描的速写稿。画中有我出生的那所房子的窗、房梁和木板,回忆起房子跟前的树木与山脉。因为在我们老家有种风俗,人活着的时候要把自己的坟墓先修好,所以画面中还有我自己的坟墓和这个视角看出去的河流、稻田和远山。如此这般童年的记忆和美好,它深深扎根在我生命与心灵深处,是一道永远抹不去的风景。

  丁:那请您分享一下您的学习经历吧。

  谢:我出生的地方是温州市苍南县钱库区括山乡河西村,7岁读小学,叫做括山乡中心小学,初中到钱库区中学就读,初中毕业时已满16岁。因为小时候不爱读书,如果有不及格,成绩单的分数是用红字表示。而我的成绩单通常都是一片飘红,所以有留级过一年,而父亲看到也从来不骂我,他希望我健康的成长、开心的玩耍。

  丁:这里打断一下, 您是如何对美术有兴趣的?为什么要学习美术?

  谢:16岁那年,我原计划是放弃学业到温州市区学一年绘画基础,子承父业,接手家庭的手工印刷产业。但因初三毕业的那个暑假,大舅舅来我家,问我接下来的人生计划,我如是说了一番。当时他极力反对,说: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放弃学业去搞印刷呢?他的反对跟他在苍南县文化馆工作有关。他知道我喜欢写字画画,随机提出要把我送到温州市区去拜师学画。就此,在我16岁那年(1986年)的暑假,我搬到了温州并在大伯家借住,在大伯介绍下,找到了专业美术老师,这时才真正开始从儿童画时代转向了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

  有一天,我到温州最繁华的五马街和公园路交叉口的新华书店, 书店门口张贴着手写海报,红字黑字上写着杭州某画室招生。瞬间感觉这是我该去的学习地方,于是我趁周围无人,偷偷把海报撕下卷走。把我想去杭州学习的想法和大伯进行了交流,大伯欣然答允。即刻整理衣物从温州回到农村家中和父母商量过后,由大姐夫陪同我一起,坐了近20个小时的盘山公路跋涉后,终于到了杭州玉皇山脚下阔石板路画室。画室的主人叫李蒂,当时在浙江省二轻工业设计学校教学。他的家庭也是美术之家,他的夫人当时也在美院雕塑系教学,而他儿子也是美术出身,在浙江省工艺美术进出口公司工作,儿媳依然也是从事美术工作。记得当时去他位于吴山广场的家时,公寓门口还贴着美院授牌的“美术之家”的牌匾。我的心中暗想:这次算是找对地方了!在他的美术班里学习了一年后,李老师叫我考他的学校。也就是当时的浙江省二轻工业设计学校,那个时期二轻是很难考的,因为毕业后就是干部编制,还可以包分配,所谓的“铁饭碗”。之后,我顺利地考上这所学校,度过了4年非常美好且充实的时光,这四年学习生活改变了我的性格。不可思议的是在小学时期经常不及格的我,到这里后第一学年成绩在全年级段三个班中,分数最高。第一年获得学校三个荣誉称号: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和一等奖学金,400元的一等奖学金在当时真的是颇为丰厚的一笔金额。到了二年级成绩一如既往的好,班主任和我商量,是否可以将三好学生让给其他同学?我很痛快的答应。在之后的三年里,每年的一等奖学金和优秀干部都被我拿到。然后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涯中,一年级担任班长,二年级、三年级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四年级担任一年学生会主席。生命真的很神奇,我从非常内向的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学生会干部,学会了更好的表达,这四年影响我一生。

  1993年,我从学校毕业。按照分配,我分到了隶属外经贸委旗下的国企单位浙江省国际广告公司温州分公司。那个年代室内设计刚刚兴起,于是我提出组建成立装饰设计中心,当时的老总也同意这样举措。过程中也招聘了一些专业人才,设计与工程两翼慢慢积累,在当时温州社会面有了较好口碑。因此,很多企业家找到我,认为我做设计还不错,并让我在他们的私营企业中参与股份。记得在温州合伙开办过三家装修设计公司,期间也赚了一些小钱。

  直到2000年,我认识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附中校长杨奇瑞老师。他曾在1999年去到温州,和我当时的合伙人探讨在温州办一所附中温州分校。结识后一直保持联系,杨老师为了解决当时附中任教老师多数本科学历问题,于是他为老师的学历提升开办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主干课程班。我问杨老师:这个班我可以读嘛?他说可以,报名参加招生考试。这次考试印象最深的是素描画A0,色彩画石膏像。在被录取后的三年学习中,专业名称叫综合绘画。这个班95%的老师都是绘画专业,教学内容多数是综合绘画方向,2003年夏天顺利结业。当时美院扩建并扩招,我想到学院教学当老师,于是通过试讲、面试等,直到2005年才算是正式调入中国美术学院。

  丁:谢天教授,刚才我们就您的出生、成长、学习与艺术喜好的由来和家庭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些因素都与您走到今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过程中您也创作了很多作品,我们想知道您创作作品时的过程。请和我们分享一下两三件您认为最得意的作品,并阐述您的创作动机、心理感受和完成的反思和不足,以及您想通过什么方式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完善?

  谢:今年是我踏足设计领域的第三十个年头,我将这三十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设计是我的生存方式为主,就设计的本体而言,是业主需要什么效果我就怎么为业主想要的效果而干,不参入我自己认为更有特色的东西。当业主要求自己的家中以绿色基调表现,为了引起不必要的争端,设计绝不会为了彰显个性而出现任何红色元素。在前十年的时光里,我基本上都是延续了这种状态。随着时间、经济和社会人脉的积累以及设计经验的提升,我的设计逐渐从生存方式转变为思考方式。在过往的各种公开场合演讲中我曾提到,要感谢我们成长的时代,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建设给设计提供了巨大的舞台,让设计师群体在这短短的四十年间,有充分展示自身能力和提升的机会。在我的第二个十年,我们经历了非常多各种各样的项目类型实践,从医院到寺庙、从私宅到酒店、从公共交通到图书馆、从检察院到人民政府,我有过不同寻常的设计尝试和实践。在2020年的5月,接受《杭州日报》采访时,记者曾经问过我有没有没尝试过的项目?我的回答是两类空间,一种是监狱、第二种是殡仪馆。那期《杭州日报》报纸刊登了一个整版我向社会各界征集义务设计殡仪馆,来填补设计内容板块的空白。

  设计的本质,是为他人服务。围绕适用对象和场景以及业主的审美和价值观,做适当的提升和优化,而非个人审美情趣亦或夸张创意的张扬。这也是我在2012年前后转向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几年我时常在想,过去的三十年我是在为他人服务。 如果我可以活到83岁,那剩下的三十年我要为自己服务,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的创作,和当前国内很多艺术家又略有不同。如今,多数艺术家是将艺术创作视为自己重要的收入来源和物质生活基础。对我来说,包括之后的三十年,我不需要通过艺术创作转化成经济收入,至今也从来没出售过自己原创作品。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有幸举办过几次个人展览,其中有些朋友和机构都在询问作品的出售价格,我的回答都是两个字:“不卖”。这是对我艺术创作的一种督促,同时也是保持初心的一种方式。我也曾经设想过,从这十年的水墨作品中选出100件作品,回归到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的那片土地上,以最简约质朴的方式呈现出来,然后进行群体性的瞬间焚毁,而焚烧过后的灰烬,以更恒久的方式进行凝固留存,让他们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丁:焚烧凝固成永恒,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我看可以认真策划后进行实施,这又将是一件好作品与具有价值的艺术事件。

  谢:下面我来讲三件作品创作过程中,作为我艺术创作历程中的几个关键节点。第一件作品是《修墙》,在2019年曾被运到意大利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这件作品的创作有几个重要的来源: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上任后,提出与墨西哥边境修筑高墙,来阻挡墨西哥难民的自由流动。另外,当年的一期《时代周刊》的杂志封面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特朗普的形象顶天立地,占据了整个画面的高度,而在他膝盖旁站着一个哭泣的墨西哥小女孩,仰头望着代表权威和政治立场的邻国首脑,而特朗普则用压倒性的傲慢手势指着对方。边界高墙的修筑,让这个小女孩与家人遭遇分离。这张照片激发了我对于人与人、国家之间与地区冲突的思考。比如,办理签证时,不同人的结果也许天差地别,有些人顺利过关,而有些人则被没有任何理由拒签拒之门外。在农业文明和游牧时期,人们的流动是完全自由的,而人与人的关系也更平等。当科技发展、人类文明随之进步,横亘在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墙”却越来越厚。三八线是这样、柏林墙曾经也是如此。因此,我想通过《修墙》这件作品,以发自内心的思考去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基于30年的设计生涯,在这件作品创作过程中,我借鉴了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来搭建。在这座高4.8m、宽8.4m、深1.2m的墙,由几千根竹棒构成。竹子快速生长,属于可持续材料,用它来搭建这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墙。每一根木棍用毛笔和墨汁写满了阿拉伯数字0-9,看似冰冷的数字,那一串串代码代表着我们活生生的每一个人的身份。今天的我们,即使不带身份证,凭借这一串串数字就可以代表你所有社会信息。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语言,而0-9的阿拉伯数字是全世界通用。因此,我决定用阿拉伯数字作为创作媒介和代码,墙的正面有2280个竹棒头,每一个棒头装上LED显示一个数字,随机跳动,人越近越快,越远越慢,呈现自我内心深处对“修墙”这一事件的外在表达。因此,也就有了这件作品在威尼斯的呈现。

  第二件作品是我在实验水墨方面的探索,叫做《巴黎圣母院》。2019年4月16日,当我睁开眼睛,发现到处都是巴黎圣母院被烧掉的新闻。当天,我翻阅几本书籍和在网络上查找一些资料,了解她的历史脉络、文化意义和演变过程。从众多的资料中,我截取了500多个阐述巴黎圣母院的由来的字。这其中绝大多分是中文,少数几个英文和法语单词掺杂其间。然后我用书法的形式在2.5mx2.7m的宣纸上进行书写和创作,将圣母院被烧毁当天的心情和内心感受,通过实验水墨的个人经验与手法与这些文字产生关联,从而诞生了这件作品。这也是在实验水墨的系列探索中比较喜欢的一件作品。

  而第三件作品既不是水墨,也不是艺术装置,它的名字叫《自食其果》,它源于我在瑞士伯尔尼建筑可持续研究生学习。在一个学期课程中,给我们上课的各位教授都围绕讲述关于可持续理念。包括人类与地球、人类与生物,以及人、社会、经济等关系。这些内容带给我太多启迪和思考,这类知识从毕业到现在十几年间始终缠绕在脑海,思索也在持续演进。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伴随的是污染日益加剧、空气质量问题、气候变暖等,尤其是对土壤破坏非常严重。举个例子,浙江绍兴一带早年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印染厂,其排放的污水对于土壤的破坏是及其严重的。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近些年多数印染厂逐渐被搬迁到偏远地方,科技的进步也令污染被逐渐的降低,但污染依然存在。因此,这件作品的初心源于对土壤和地下水破坏产生勾连,我想到了“自食其果”这个词。人类自以为很聪明,通过科研进步,自我需求提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给地球带去无限破坏和污染,我想总有一天极度被破坏的土壤所生长出农作物和通过地下水与雨水再次形成饮用水回到人的体内,这是破坏所造成的反扑。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查阅了许多关于土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书籍,也拜访了很多专业领域的学者和教授。比如浙江大学专门研究土壤修复的教授,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提取自己感兴趣并概括一些重要特性,成就了这件作品。这其中使用了立体的图形语言——饺子, 饺子皮由回收塑料制作成一个个透明的圆形,而“馅料” 则由三种土壤元素用陶烧制而成,1厘米左右大小,其中的介质依然是0-9的阿拉伯数字,每个饺子皮里放着5-8个不等的数字,而数字的选择都由机器随机分配,最终包了1万只饺子。为了让观众对作品有更好的体验感,1万只饺子装在一个4米方的盘子里,4mx4m的盘子底部安装了马达,之上连接金属螺旋桨,当马达转动、螺旋桨随之运转,1万个饺子宛如在沸腾的锅中上下翻滚,舞蹈的饺子仿佛有一个人在不断的搅动,仿佛还活着,呼吁人们爱惜土壤、保护环境,以更持续的方式来选择我们的起居生活和工作模式,进而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通过饺子这种直观的中国语言和煮饺子的烹饪过程,来作为作品的创作形式,让更多的人能够与自己的生活日常产生链接和参与感,呼吁人们对于地球保护和对生态的关注。

  以上是在这10年中,在实验水墨和装置艺术领域我个人较为喜欢的几件作品。

  丁:关于您的装置艺术,我更愿意称之为“大地的艺术”,也许他的概念更宽泛。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也更为紧密。其实我更想了解您在创作与大地有关的艺术的动机。那天您有提到或许与疫情有一定的联系,也与当下中国人面临的实际不同有关联。这原因,在于我们的信仰的不同而导致的思维的不同,亦导致我们对于自然灾难和令人欣喜现象有着不同的判断方式:我们认为,完美的东西,也许已经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这种差异的存在。您作为一个艺术家,面对这种不同的产生和发酵,您是如何想到用这种方式和过程,来准确传达您的想法和观念?

  谢:我认为在装置艺术创作中,我结合惯用的表达方式和短期思考的命题来进行表达。 正如丁老师提到的,借助一些科技的力量,形成可以在很多空间中呈现的艺术语言。我认为大地艺术和装置艺术还存在一定的不同, 在近几年的创作中,又呈现一个自己新表达形式。一个是在去年农历年底,当时大约有70%的中国人都被新冠病毒感染刚刚过,经历了三年新冠疫情,人们迫切想要寻求一种心理安全感和人的自由。因此,我用水墨勾勒了几十只不同形态的兔子,很多人都有自己表达兔子的方式,而我的方式是用极简的结构来完成,能一笔画完绝不添第二笔,最终选取了十几只不同形态的兔子,以霓虹灯的形式放置在西湖区转塘长棣村的茶园上。在农历癸卯兔年,兔子与茶园的欢庆企盼,来寄托三年疫情之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企盼和憧憬。但我觉得还可以有更丰富的形式呈现,于是,我在茶园旁边的大棚里架设了十张圆桌,邀请在杭州居住100位要好的朋友共同庆祝农历新年。在空间中用几百张红纸装饰,纸上以书法写满了当晚宴请的农家菜菜单和原材料,来烘托热闹的传统新年氛围。挂满了熏鸭、熏肉各种极具民俗特色的年货,在各种腿上绑上红纸以装饰与点缀。当夜幕降临,所有人共同姚望茶园,在闪动的灯光中,兔子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了一种喜悦的联动。除此之外,当晚邀请了一支4人组成的乐队,精选了十几首八九十年代的老歌来勾勒青春的记忆,所有因素构成了这个农历新年的独特场域气质。这即是行为艺术,也是大地艺术。

  由于场地自身的属性和村民的劳作原因, 当这件作品完成并展示几天后,我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更进一步的想法。于是,我带着这些兔子一起去舟山“拜观音”,因此也就产生了第二件作品。这件作品看起来更像是一件大地艺术。我在舟山柴山岛租了一艘名叫“绿眉毛”的木头渔船,大年三十下午将十几只兔子固定在船上,年三十晚上我们在旁边另一座白沙岛迎接农历新年到来,大家象往常过年一样喝点小酒吃上一顿海鲜,之后就早早休息,第二天即大年初一,我们约定五点起床,结果下起了倾盆大雨,天色昏沉,能见度很低。朋友劝说我要不就算了,而我想,既然已经决定的事情,就一定要达成,只要心中有太阳,它就会始终在那里。所以我披上雨衣,和三位船老大一起出发。到达既定位置后返航,当返航不到5分钟时候,船的发动机突然坏了,这时才明白为什么一艘船至少需要三位船老大共同执行才顺利航行。船长确保船的方向,另外两位一位负责机器设备,另一位负责船周围环境勘察,共同商量处理各种可能故障。当时在海上漂浮了一个多小时后,发动机终于修好,顺利回岸。事后被告知,这艘被闲置很久的老渔船其实是没有锚的,如果当时海上的风浪很大,真的会必死无疑。顺利返回后,我们将这十几只兔子安放在早早选好的地方——柴山岛一处,让他们真正回归山林。这件作品,看起来像是海上的大地艺术,其实更像是源自内心的一种憧憬。每年前往普陀朝拜的人不计其数,而我带着兔子朝拜的行为,也恰恰是对农历兔年的一种回应。

  丁:您作品中的兔子是激光打印的吗?

  谢:其实她的原作是毛笔勾勒的中国画作品,然后通过电脑将形体抠出来重新提炼,为满足技术改变微调线条,让形体连通,以霓虹灯作为介质,使每一只兔子生动可爱,并通过程序编程的设定,兔子们逐只次出现,三五成群地闪烁跳动,在视野中共同起舞,从而达到一种生动有趣的视觉效果。

  
丁正耕在谢天我要搞艺术展场与之的合照。

  丁:所以在作品创作中,技术的应用也与您的设计从业息息相关,当然,如果没有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也未必能够达成。所以我将您定义为“”科技时代中数字艺术在平面艺术中的应用”,同时也是一种媒介方式的外延。包括在《修墙》和《巴黎圣母院》的作品中,在无形间您已经踏上了数字艺术的探索之路。或许这并非一种有意识的数字艺术创作的倾斜,而是通过您的作品,让我感知到了你在这方面的特性的存在,而且像是一个先导者的存在。这无疑和你的人生过程、技术掌握的能力与你几十年对科技发展中各种手段的熟练运用有关。你的这些方式,同时更是对年轻人利用数字技术来完成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提供了参照经验。也许在未来,您会在美术学院会影响学生仙并替在注重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和创作方式的运用,并形成特定的群体。如果真是这样,就会在长期的实践中,使之继而成为确立一种艺术流派的可能性。

  在这一过程中,您将传统绘画中的手段融入数字艺术的创作中,在这其中,我也看到您已经成为了这个方面的先行者。你或许没有意识到也许因为你的创想与作品呈显,会开启一个科技手段和艺术表达的新的时代。苹果和特斯拉在创立之初,谁都未曾想到会有今天如此的局面:而我们都期待通过实践性和可能性去预见未来。

  水墨作为传统文化,当它遭遇数字技术时,能够通过谢天老师的创作生发出新的可能性,通过您的《修墙》和兔子的主题创作,我感受到了这其中的微妙变化。

  丁:下面这段文字,是我在刚刚即时梳理的内容,我念给你听:其实任何艺术的创作都意味着(冲向)两极的方向,一方面艺术承担着对人类精神引领的作用和其引领的载体的传播;而另一方面,艺术承载着人类现实生活中审美情绪丰富性的稳固性需求。一方面谈生活,一方面强调精神。也就是说艺术具有实用的适合性及其功能性。一个艺术家在面对两极呈现的时候,往往是很难同时握紧两端的。中国美术学院的谢天教授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30年来,将这两极把握的较好的新的艺术家。

  而在近10年间,谢天依靠数码技术在平面绘画中的运用,却积极创造性地链通了中国传统材料、笔墨、宣纸承载着人的思想感情的玄学并数字手段化的外延性运用。

  这种称为“数字水墨”的艺术创作行为,以最大的可能性使唯美画面的呈现与大众生活环境的不染成了现实。他的努力,为现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与科技手段共融的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存在模式。谢天数字水墨的尝试性创举,无疑是这个时代发展中从传统表达手段拓展到科技手段的新型合声。

  谢:最近我有一个新的作品呈现,用白色的墨在白纸上书写和画画,在正常光照条件下什么都没有,但是我做了一个个白盒子,内空间就是一件件作品,当人初进入空间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当用手触到既定的控制按钮时,一束(组)紫外线光立刻照射出,此刻你就发现整个盒子里充满了图形,而当你离开,空间又再次变回纯白的盒子。每当一个人再次触碰开关,空间里所表达的内容图形又再次出现。我想这件作品创作与您刚才提到的数字水墨是完全吻合的。

  丁:今天的对话就止结束。我想,让人们从谢天的作品中去看到我们所有的对话中的一切呈显,那才是一真正的艺术家的真实的心灵世界。

  2023年11月24日上午9点到下午6点19分老丁完稿于浙江南浔琉璃庄园211号。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