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开奇
“我一直不断地写剧只是为了逃避地狱——然而始终未能如愿——但从事情的另一端来看,当你们坐在席间一边看一边觉得那是对地狱最完美的表述时,我又感到这也许是值得的。”(萨拉·凯恩,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三日于伦敦皇家霍洛韦学院)
一九九九年二月一个寒冷的日子,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萨拉·凯恩(Sarah Kane),在写完《4:48精神崩溃》(4:48PSYCHOSIS)一周后,在伦敦金斯大学医院的卫生间自杀身亡。她生前的几部剧作曾招致英国戏剧界及评论界的攻击与责难;作为新生代戏剧家,她本人也颇受人们的争议;然而当她死后,世人又都为她作品所蕴涵的人文关怀及艺术探索而震撼和折服。许多人认为,世界失去了二十世纪末最优秀的剧作家。
凯恩在她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摧毁》(1995),《菲德拉的爱》(1996),《清洗》(1998),《渴求》(1998)和《4:48精神崩溃》(1999,该剧于2000年她去世后上演)这五部剧作。她的作品标志着英国新生代戏剧家“直面”戏剧浪潮的兴起,她是当代西方直面戏剧浪潮的代表人物。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萨拉·凯恩、安东尼·尼尔森和马克·雷文西尔等直面戏剧作家的作品赤裸裸地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崩溃、毒瘾、血腥暴力、性虐待、战争恐怖和种族屠杀等。这些剧作家们试图以人类世界血腥可怖的真实场景来揭示新的社会现实,以极端的道德勇气来呼唤人们的良知。(直面戏剧对于上海观众也许并不陌生,去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的马勃的《情至深处》便是一部典型的直面戏剧。)
二零零三年四月,萨拉·凯恩的兄长西蒙·凯恩出席了柏林的《4:48精神崩溃》首演式。其间,德国文化部的一位官员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知道你妹妹在德国是多么受人欢迎吗?”他不明所以。对方告诉他,就在那天夜里,全德国有十七场凯恩的戏在上演。
当然这还是少于莎士比亚的戏,但凯恩毕竟只留下五部剧作。
我在二零零三年春天译完了《4:48精神崩溃》后,萨拉·凯恩的兄长西蒙发来了凯恩剧作的英文全集,委托我译出她的全部剧作。令人欣慰的是在今天,在凯恩去世七年之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将在中国首演她的代表作《4:48精神崩溃》,季风书园也将推出她的中文版戏剧全集。在当下中国社会精神匮乏、功利至上、浮躁喧嚣的大潮中,尚有戏剧人与出版人能如此坚守,令我心怀敬意。
萨拉·凯恩在她自杀一周前完成了她称为“极为个人”的《4:48精神崩溃》。该剧借鉴了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一位少男因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写出一位患抑郁症的姑娘自杀的心理体验过程。“4:48精神崩溃”是指凌晨四时四十八分是生理上人们精神错乱达到极致状态而最易自杀的时刻(据统计,绝大多数的自杀事件发生在这一时刻)。对于萨拉·凯恩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人们极为关注。二零零零年六月,由一九九五年《摧毁》的导演詹姆士·麦克唐纳执导的《4:48精神崩溃》首演于伦敦皇家剧院。
该剧并无传统戏剧中的情节人物,剧本也没有标明角色与台词。剧作读起来更像是一部无格律的现代诗。从诗句表达的意识中,可看出主人翁患自杀抑郁症而住院治疗。诗句的节段更像是常规的戏剧场景,显示出一位精神科医生与一位病人的交谈。有些诗行的句首用连号表明谈话者的转换,但不特指其身份。对于有些人把这部关于自杀抑郁症的作品看作是萨拉·凯恩自身病痛的心理感受,她的哥哥西蒙·凯恩认为,“把这部剧作看成是个人生平的表述是狭隘浅薄的——因为这限制了作者对作品的阐释及其深刻的涵义,她的剧作远远超越了个人痛苦的表达”。导演麦克唐纳也强调观众不应把剧作与剧作家的生活混为一体。“把它看成传记是令人十分遗憾的,”他说,“它更像是一种心态的表述与呈现。”
在皇家剧院当年的演季中,该剧的宣传也很低调,黑色的海报,没有剧照,只引了剧中一段词来表达凯恩的冷嘲:“我梦见自己去看医生,她许我能活八分钟——而我已在那混帐候诊室里坐了半小时。”
在麦克唐纳导演的该剧中,全白的舞台地板,一张白色的桌子,两把椅子。三位演员,一男二女。舞台背面是四十五度斜面的镜子朝着观众,这样从观众席上即可平视又可俯视,而台上人物的坐、站、躺都清晰可见。图像投视照着整个舞台。
幕启后,是长久的令人难耐的沉默静寂,时间之久为迄今戏剧舞台之最。角色开口时处于静态,不注视对方。吟诵诗句(台词)时,时而独诵,时而二人或三人合诵。语声清晰、简明,给人一种现代剧场罕见的舞台语音感。据特聘的首席语音指导透露,这正是导演布置的首要任务。
[NextPage] 该剧呈现的不是一个故事,是一个有着极高智力,然而被苦难困扰着的灵魂所流淌出的思绪。它不是作者的意念,而是剧中人的意念。在精心构思的作品中,
诗行间透出的尽是痛彻心肺的忧思与愤怒:
“一切都无法消蚀我的愤怒。
一切也无法重建我的信念。
这不是一个我希望生活的世界。
我肌肤上一道痂,我心中一腔恨
在满地毯蟑螂上我们起舞
这地狱般的围困
基督死了
而僧侣们在极乐
这是我
这是我的肉体
在玻璃上舞蹈
在意外的时间里却没有意外
你没有选择
选择总后到”
在凯恩的第一部剧作《摧毁》中,对战争,对种族屠杀,对疯狂的士兵所表现的人类及人性的堕落与残忍的揭露,在《4:48精神崩溃》中仍不时出现:
“我毒死了犹太人,我杀死了库尔德人,我轰炸了阿拉伯人,我奸淫儿童,任随他们求饶,杀戮场是我的,有我在所有人都离去,我要把你他妈的眼珠吸出来装在盒子里送给你妈,当我死后我要转世成为你的孩子五十倍的邪恶和他妈的疯狂我要让你活得像个他妈的活地狱……”
《4:48精神崩溃》不是一部传统的三幕剧,而是一部充满诗意的狂剧,揉合了奔放的抒情、惊心的舞台形象以及冷嘲式的幽默,将主体极致的生活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全剧结构精致,谨严。凯恩用了不规则诗行,无标点,数列,词列,字母组合,临床医录等各种语言表达方式,一气呵成。在高潮处,随着女主人翁凄美的自杀场面,诗意迷离的落幕飘然而至,其艺术风格极具后现代主义戏剧的特征。首先它是一部非线性剧作,既无故事又无以对话形式交流的确定人物,剧本大部是由既不表现确定戏剧性又不与角色相关的诗句和段落组成,事件不受时空控制,它既无开端又无结尾。其次是它的戏剧解构,剧中的形象被从人物的持续性中分裂出来,赤裸真实地展现其内心及意识,事件借助对线性故事的改变和分裂发展,少数表明对话的诗行也无人物的特指身份,还插入了数列、词列、字母组合、临床医录等非戏剧性文本。最后是它的反文法表演,作为台词的文本,它包括了无标点符号的不规则诗行,用支离破碎的断章残句来追求语言价值和节奏感,人物形象则强调了肉体,在空间意义上而非理性意义上的呈现。“直面”戏剧作为先锋戏剧的一类,似乎是曲高和寡,但萨拉·凯恩的作品拥有极大的观众群。她的《4:48精神崩溃》一剧更体现了极高的哲理性和可看性。该剧公演后,佳评如潮。《时报》说,“在语言上它是无可媲美的”。《休闲杂志》评论道,“在结构上它的精美如同一枚钻石——而它的色调意象黑亮如煤。”《卫报》则评论说,“凯恩将她周围的世界揭示得如此原始与赤裸——一部表现了生命之痛苦的成熟而又生动的杰作。”
[NextPage] 从《摧毁》到《4:48精神崩溃》,凯恩拒绝重复,执着创新,不断地超越自己。她的每一部剧作都是表现形式上的一次新的探索。她留下的五部剧作都体现了她深切关注当代社会与人类的悲悯情怀,体现了她在信念上的坚持与执着,也体现了她创作风格上的多样与艺术表现上的创新。由于萨拉独特的开放文本,她的剧作为欧洲许多剧院的导演创意提供了自如的空间,他们赋予这些剧作各种不同的场景、风格与舞台呈现。近十年来,她的剧作一直在世界各地上演,在欧洲和北美具有极大的影响。在德国,萨拉·凯恩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末最优秀的剧作家。而德国、美国、荷兰、保加利亚和西班牙的许多戏剧家们都受到她的戏剧风格的直接影响。在中国,从部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先锋戏剧作家的作品中也能体会到某些与凯恩相类似的戏剧风格。
今天,凯恩的剧作已成为英国及西方戏剧专业学生的必读作品。二零零四年,在素有孕育戏剧天才温床之称的爱丁堡戏剧节上就有四部凯恩的剧作上演。英国皇家剧院的艺术总监伊安·里克森说,“如果你问学生们谁是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剧作家,他们的回答是——萨拉·凯恩。”
在《4:48精神崩溃》中,萨拉·凯恩毕竟还写下了“记住光明并坚信光明”这一诗行,但她个人依然选择死亡。在她的作品即将与中国观众、读者见面之时,译者以此文怀念这位被称为“唯一具备古典艺术气度的当代剧作家”。她个人的悲剧命运除了激励人们更勇敢地面对戏剧面对生活之外,还提醒人们,戏剧在当代依然是一个人类思考及探索自身命运的严肃的艺术平台。
(实习编辑: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