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艺家言论 人物周刊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影视家 摄影家 戏剧家 舞蹈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蒋祖慧

2010-01-26 16:31:00来源:    作者:

   

  湖南省常德人,女,1934年10月3日出生。其母是著名作家丁玲。3岁时随母亲到延安,后又从晋察冀边区到东北解放区,受到解放区浓烈革命文化氛围的熏陶。她是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曾为儿童团编导《霸王鞭》节目,初显艺术才能。

  1948年底,随母在莫斯科观看了由普希金抒情诗改编的芭蕾舞剧《泪泉》,芭蕾舞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舞姿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9年底,她来到平壤崔呈喜舞蹈研究所学习舞蹈,艺从著名舞蹈家崔呈喜。一年后回国,成为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今中央歌舞团)的一名舞蹈演员。

  1955年,她被文化部选派去苏联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学习编导。

  1961年10月从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编导系毕业,被分配到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后改名为中央歌舞剧院,现名为中央芭蕾舞团),成为一名专业编导。1963年,她成功地将世界文学名著《巴黎圣母院》搬上舞台,得到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1964年1月,中央歌舞剧院专门成立了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创作班子,她成为三名主要编导之一。为了深切了解剧中的人物与背景,让自己融入剧情,她和李承祥、王锡贤、白淑湘、钟润良、王国华等编导演员一起,去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地海南岛体验生活,被海南妇女顽强不屈、不畏强暴、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深深感染,为她塑造《红》剧女主角琼花的形象打下了基础。她在《红》剧编导过程中,对芭蕾舞这种外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借用了京剧中的不少动作,鲜明而强烈地表现。9月29日,《红》剧在人大小礼堂正式演出,受到中外观众的一致称赞。毛泽东主席点名要看这出戏,并评价这出戏“艺术上是好的”。

  由于《红色娘子军》的巨大成功,阿尔巴尼亚有关方面决定将该剧搬上他们的舞台,并邀请中国方面派人前去指导。她奉命到阿尔巴尼亚指导外国人排练《红》剧。

  1966年回国。此时“文革”已在全国开展起来,文艺战线一片混乱。她和王锡贤一起创作了《南海长城》的舞剧脚本,却受到江青批评。1970年被下放到北京郊区红艺五七干校。

  粉碎“四人帮”后回到中央歌舞剧院。由于她的努力,《雁南飞》、《杨贵妃》、《流浪者之歌》、《泉边》、《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蓝色的多瑙河》、《烛光》等舞剧相继问世,为“文革”结束之后的中国艺坛注入了一股股清新的空气。之后,她把主要精力放在根据鲁迅的小说编创的舞剧《祝福》上,很快编导出第二幕《不寻常的婚礼》与观众见面。后应邀到苏联、英国等9个国家演出,享誉中外。1991年,专程赶来北京的俄罗斯文化部长将一枚普希金纪念章别在她的胸前。在建国35周年大庆典礼上,舞剧《祝福》彩车作为典礼的十大彩车之一,驶过天安门广场。

  1995年1月从中央芭蕾舞团离休。并没有离开心爱的芭蕾舞艺术事业,又编导了《元神祭》等优秀舞剧及在汕头举办的大型歌舞晚会《潮风乐舞》。在半个多世纪的芭蕾舞编导生涯中,她为芭蕾舞艺术民族化,为中国的舞剧事业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

  (实习编辑:袁微)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