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佳作导读 精彩书摘 作家言论 九零后 特别推荐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旧京趣谈一

2015-08-03 10:50:11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鲍玉珩

   

000.jpg


  老北京趣谈之一:第一辆汽车的发源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已经从20世纪60年代的自行车王国发展成了一个汽车王国。而北京-中国首都也已经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汽车都市之一。根据一份调查报告,北京目前汽车拥有量已经达到了383万辆之多。北京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汽车制造公司-北京现代汽车集团公司。


  根据科技史,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在1825年由一位英国人发明的蒸汽汽车。而直到1868年,才出现了第一辆内燃机汽车。但是,一位英国名叫谢尔的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家-专门研究机动车科技发展史在一篇题为《北京的先驱》的文章中指出世界上第一辆机动汽车是在300多年前元代大都北京出现的。谢尔指出,这辆车的存在有文献的切实记载;而且还可以从这一文献复制出当时这辆汽车。他的文章引起世界科技界的关注。而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维因博士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学刊《技术评论》上发表《汽车之始祖》一文,也指出中国元代首都大都即老北京是世界第一辆汽车的发源地;而南怀仁则是世界第一辆汽车的创造者。


  那么这个南怀仁是何许人也?南怀仁(1623-1698),是清朝初年在北京活动的比利时传教士,科学家,工程师,外交家。南怀仁,字敦伯,又字勋卿。他于请顺治十六年(1659年)来华,先在陕西传教,顺治十七年丰诏进京协助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修订历法。康熙三年(1664年)与汤若望等被大臣杨光先参尅入狱,直到1665年获释,幽居北京,康熙七年复被启用,此后他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奉旨制造北京古观象台天文仪器等工程,官至高位。


  正如他自己后来说道:“欧洲的天文学给康熙皇帝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西洋的机械技术给他带来了怡乐,这样一定会把他的目光引向科学的信仰。”也正是这个原因,南怀仁为了愉悦康熙皇帝而设计制造出世界第一辆利用蒸汽驱动的“自动车辆‘即汽车。


  南怀仁制造的这辆汽车,其实只有二尺多长,有四个轮子;重要的部分是车中部的火炉和汽锅。铜制的汽锅就象现在的水壶,下平上园,壶顶上有一个喷气的壶嘴;当壶加热之后,蒸汽从壶顶的壶嘴喷吐而出,产生很大的能量,蒸汽射在车顶上的涡轮的叶片上-就像水车一样产生动力,带动车后的小轮子,驱动小车行走;最妙的是南怀仁在车前面还设计制作了一个手动轮-就像现在汽车的方向盘一样,可以控制小车的行走方向,据说-根据记载,汽锅发出的蒸汽能够飞驱动小车行驶10个小时左右。


  南怀仁设计制造出这辆小车是为了讨好康熙皇帝—只能算是一辆概念车;但是,在没有人拽马拉的情况下,利用蒸汽驱动小车行动,不能不说南怀仁的智慧与机械工程技术的本领。


  所说是一辆概念车,但无可否认这是一个科技发明;可惜康熙皇帝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科技发明的意义。事由有凑巧,在1769年法国人居尼奥花费六年设计制造出世界第一辆具有使用价值的蒸汽汽车;这辆汽车的大锅炉容积很大,有50 立升;更为奇特的是,这辆蒸汽汽车的模样同南怀仁的蒸汽汽车的形状一模一样。


  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教授撰文说;在利用蒸汽作为动力方面,南怀仁的试验比瓦特制成复式蒸汽机早115年,比希明顿将蒸汽机应用在轮船上早123年,比斯蒂芬孙把蒸汽机用于火车上早150年,比希尔发明蒸汽汽车早200年;因此南怀仁应该是世界最早发明汽车的人;而老北京自然也就是汽车的发源地了。


  据中国著名的机械学家,原侵华大学副校长刘仙洲教授考证,南怀仁的手稿于康熙二十年完成,六年之后发表在德国出版的《欧洲天文学》杂志上,从而使得这一科技成果得以保存下来。专家们把南怀仁誉为“汽车始祖“;甚至认为”汽车发明在中国”,无论如何,南怀仁毕竟在中国的老北京为中国皇帝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可喜的是,北京的汽车博物馆的科技人员根据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经过多方面努力,终于复制出这辆小车;材料使用了比较结实的老榆木。现在观众看到车上壶嘴喷出的蒸汽吹动叶片不断转动,大家开心地笑了。


  (本文写作时引用了《北京志 工业卷 汽车工业志》和高文瑞所著的《南怀仁在北京造汽车》一文,谨此致谢。 笔者注)。


[page]

000.jpg
  老北京趣谈之二:老北京的酱菜


  北京历史研究的专家考据说,。北京的酱腌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元代,老北京即大都的制酱技术的发明,开始了以酱腌渍蔬菜的独特方法。据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记载了元大都人即老北京人以酱拌面的吃法即最早的北京炸酱面,后来回到意大利后,他把用酱拌面的吃法介绍给意大利人,从此也就有了著名的意大利面条。到了明代,北京城出现了酱腌菜的行业,每逢六月开始造酱醋浸腌瓜茄等,九月进入酱腌旺季;入冬之后,京城各家开始使用腌渍的酱菜。到了清朝,北京的酱腌菜行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此时,老北京的一些油盐店逐渐发展成为以经营酱腌菜为主的酱园业。此时就出现了六必居,天源酱园,桂馨斋等著名酱园,清末民初,这些酱园的酱腌菜,加工技术精湛,产品色形味俱佳,曾经被选为宫廷御用食品。


  到了新中国建立以后,北京酱腌菜行业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且成为了北京的特色的地方产品。


  根据《都门纪略》一书记载: 老北京的六必居是山西临汾赵姓创办的,是制作北京酱菜的名家。北京六必居制售的酱腌菜,酱香浓郁,主要著名酱菜有甜酱甘露,甜酱姜芽。甜酱瓜,白糖蒜,稀黄酱等12种,而其中甜酱黑菜,甜酱八宝菜和八宝瓜最为出名,而且被选入情室宫中为御用酱菜。


  六必居的酱菜脍炙人口,以其选料精致,酱渍工艺独特等为著称;比如著名的甜酱甘露,必须选用北京京郊黑土地所产的甘露为原料,酱腌时,要先将鲜甘露洗涤后装入布袋后如大酱缸,再加甜面酱大耙后,在进行腌渍,后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从大酱缸中取出出售。


  北京酱八宝菜也是六必居的特色酱菜之一,因为它以八种菜果为主要原料而得名;六必居的酱八宝菜又分为高八宝,甜八宝和中八宝等。高八宝为甜酱腌渍制品;以黄瓜,豇豆,甘露,银苗为主料,并配以核桃仁,杏仁,花生仁,藕片,茄宝,姜丝等,用特制的甜面酱加以腌渍数周后,方能够上柜台出售。六必居的酱八宝菜也是北京人送礼的好礼品。


  老北京人入冬后爱吃的涮羊肉时,也必须要以六必居的白糖蒜为辅料。六必居的白糖蒜选用的是北京郊区长辛店和赵幸店栽培的白皮六瓣的极品大蒜。每头大约重55克,并且规定必须在夏至前三天采取;制作时,要严格按照古方,参照古代酿酒的规范,即黍稻必齐,曲孽必实,湛熫必洁,水泉必香,陶瓷必良,。火候必得等,是为六必。六必居腌渍时,所用的甜面酱也是自家秘方所制的,从不外漏。以这种六必方法腌渍的酱菜怎么能够不好吃哪?所以老北京人说:”黑菜包瓜名不衰,七珍八宝样多余,都人争说前门外,四百年来六必居”。


  ;六必居开业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传说原来六必居的牌匾是由明代权相严嵩书写;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六必居酱园被火烧毁,店员张夺标等从烈火中抢救出牌匾,使得六必居老牌匾得以免遭烧毁。六必居在经营活动中具有三大特点:用人为上,坚持人尽其才,从来不用“三爷”即少爷,姑爷和舅爷等;每天上板关门之后,老板会邀请伙计们一起喝“栏柜酒”研究市场行情。从而增加凝聚力;而在售出酱菜后,必定用六必居的“酱篓子’包装,而且给顾客打包票即购货证明;从而使得北京人吃酱菜必到六必居。


  六必居酱园的地址是北京前门外粮食店大街3号。


  与六必居酱园齐名的是天源酱园。这也是一家北京老字号老店。


  天源酱园开业于清朝同治八年(1896 年),其创始人刘湛轩原来是老北京的当铺业的四大当铺之一,他在经营当铺的同时,在自家附近的北京西单牌楼的西长安街以白银2000两买下了一家油盐店,看来买卖不错,由于他喜爱吃酱菜,于是就把这个油盐店改成专售酱腌菜的天源酱园,前店后厂,自产自销。他特聘原来曾经在清宫御膳房的厨师为其顾问,酱腌菜的做法出自清宫宫廷,而且选料严格精细,做工优良,形成自家风味,加上店铺地处西单,于是,生意兴隆旺盛。天源酱园所生产制造的桂花糖熟芥菜头-俗称酱疙瘩,味美甘甜,曾经被送进宫内,成为了慈禧太后吃早点时吗,必备的小菜,慈禧太后十分喜欢;于是天源酱园的甜酱疙瘩一下子出了名;店主人就在天源酱园的店堂内摆放盛放酱疙瘩的青花大磁缸,下面用红漆木托放起来,在瓷缸上写上“上用糖熟芥”的字样;一时天源酱园名声大震,当朝翰林陆润痒亲自提笔书写了”天源号京酱园”的牌匾;此后进士王垿也专门为天源酱园题写了“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海调鼎盛,园临长安胜蓬莱”的臧头诗悬挂于店堂内的四柱之上;天源酱园由于近邻长安大戏院,所以京剧名家梅兰芳,马连良,袁世海,李万春和相声演员侯宝林等人都是天源酱园的常客;由于天源酱园自制的干黄酱,和甜面酱做工精良,味道很好,也成北京内城住户家中坐炸酱面的必备材料。


  天源酱园的著名产品有甜酱甘露,甜酱乳瓜,甜酱什锦酱菜,桂花熟芥菜头,麻仁金丝等。天源酱园老地址为西单西长安街,现地址为北京前门外粮食店大街(胡同)。


  老北京的第三家名酱菜园就是桂馨斋,桂馨斋酱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原址在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铁门胡同南口。因为桂馨斋以制作经营南方风味的酱腌菜而著称,而且地处老北京南城,所以老北京人称之为“南酱园”。根据史料得知,桂馨斋的创业人原为一对从南方来的夫妻。他们先在宣武门外菜市口摆摊出售自制的小菜,后来在铁门胡同南路口租赁一个房屋,招收徒工,自制南方风味的酱腌菜,开设了桂馨斋酱园;后来因为他们东家夫妇年老南归,就将桂馨斋酱园赠与来自河北固城的沈氏徒弟经营。沈氏接管桂馨斋之后,就在铁门胡同的慈康寺建起一个制作酱腌菜的作坊,开展酱腌菜的批发业务,生意兴隆。桂馨斋擅长制作南方风味酱腌菜,以制作冬菜,梅干菜,佛手疙瘩等著称,其冬菜酱香浓郁,甜咸适口,很受欢迎,被老北京人誉为:“冬菜老店’.据说一次慈禧太后口味不佳,不进饮食,一位御膳房厨师,为她制作了一道肉丝炒冬菜的小菜,慈禧吃后,胃口大开,于是这位厨师又制作出肉丝炒酱瓜等新菜,慈禧大喜,亲赐桂馨斋”腰牌“”一面,又赐白底红穗帽子一顶,黑色马褂一件,凭此出入皇宫送菜。后来到了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每天早点必食桂馨斋的酱腌菜,又特赐桂馨斋六品顶戴,可以穿朝服进宫。到了光绪二十四年,桂馨斋又开设了三家分店。一直到了民国时期,那套“六品顶戴”还珍藏在桂馨斋掌柜的卧室之内。北京老人习惯把桂馨斋酱园称之为‘铁门酱园“。桂馨斋的名产”佛手疙瘩“是保留的风味产品;而桂馨斋自家的梅干菜也是享誉京城。据说老北京的几家大的淮阳饭庄的名菜如同春园的梅干菜包子,曲园饭庄的梅干菜烧肉,扣肉等,已经谭家菜的梅干菜火腿等,都要到桂馨斋订购它所腌制的梅干菜;而著名的北京老字号正明斋的“干菜月饼”就是用桂馨摘得梅干菜作原料而制成的。桂馨斋现在的地址是宣武门外牛街附近西横街50号


  在从前,几乎所有的老北京酱菜园在出售酱腌菜时,所使用的包装都是酱菜篓子。酱菜篓子也成为北京酱菜的特殊招牌品。酱菜篓子一般用细柳条编成,大小长度大约4-5寸,深度为2-3寸,模样如同一只小鞋,用它盛放酱腌菜。大约能够容纳一斤左右的酱菜;出售时,店员先在酱篓子中放置一张油纸,以防备酱菜漏汁,盛满酱菜之后,在酱篓子口上用一张“号票”纸封口,然后用细绳系好。这张“号票”上印有酱园自己的名号,以及电话和篓子内的酱菜品种的名称。别小看这张号票-它向顾客做了保证,绝对是童叟无欺。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酱菜篓子已经消失不见了。


  (本文写作时引用了《北京志 综合卷 人民生活志》和杨超的文章《酱菜史话》一文,谨致感谢。笔者)。

[page]


000_副本.jpg
  老北京趣谈之三:老北京食品的包装


  俗话说:人饰衣服马饰鞍,讲的就是,外表装饰的重要性。说道老北京食品的包装也说明了外表包装的重要性等。前几天,在公园中,同几位老北京老大爷聊天,正巧看见环卫大妈扫地,她一边扫地,一边清理游人遗留下的垃圾;特别是那些装各类食品的塑料袋。大妈对我们说,最怕这种东西-有时候它贴在地面上,特别不好扫,只能用手一点一点扯下来。几个老爷子有了话题,开始议论起老北京的食品包装,李大爷是西单天源酱园退休下来的老店员,退休前他当过天源酱园的经理也就是掌柜的。他说如今什么食品,菜蔬,点心,肉食等几乎所有的食品的包装都一律用塑料袋。到处都是塑料袋袋子,一点也不绿色,一点也不环保。想到老北京时,食品包装各有各的讲究,比如绿荷叶,木纸,牛皮纸,蒲包,酱篓子,马莲,细绳等,即经济,又环保。李大爷的话引起我的回忆。


  我的家原先住在西城宣武门内大街的头发胡同,那时候,我从小就喜欢到附近几家店铺买东西,对于老北京食品的包装自小就有所了解。


  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绿荷叶;这是老北京人最熟悉的包装用品。从包子店卖包子,肉铺卖肉,点心铺买点心等,都会使用绿荷叶当包装。记得每天早晨,我和弟弟就要到头发胡同东口的“烤肉宛”买早点-烤肉宛的羊肉包子特别好吃,很便宜-2分钱一个;那个伙计-一个精明的小伙子,一边唱着,一边包着包子;我们每次要买10个,他灵活地把10个羊肉包子扣在一个绿荷叶里面,然后递给我们说:“好咧,您了。”从荷叶里面传来羊肉包子的香味;我和弟弟时常从里面偷出一个尝尝,那滋味真美。时光变化了,烤肉宛搬家了,也不卖羊肉包子了,更不见绿荷叶了。


  头发胡同内有一家肉铺,附近居民也都到那里卖肉,老板掌柜的姓文,大家都叫他文掌柜的;他有个绝后就是一刀准,无论顾客要买多少,他一刀就行了;切好肉后,他随手拿起一块荷叶,把肉一包,再一下子就甩到顾客眼前。回家后,您打开荷叶包,会发现荷叶很干净,就是肉馅,也不会留下一点油,这就叫技术-行话说绝活。


  有的时候,家里要解馋了,父亲会叫我们到西单路口的天福号,去买二斤酱肘子或酱猪头肉等。记得天福号的包装也是绿荷叶,他家的绿荷叶特别新鲜-据说都是刚从海淀的湖河中新采摘下来的。卖完酱肉,我和弟弟就到绒线胡同口的大兴和早点铺买上10个大烧饼;晚上吃大火烧夹酱肉,更是一番美味。


  西单路口还有一家清真饭馆叫又一顺,又一顺出了买炒菜,涮肉,烤肉之外,还有一个小吃店面,那里的切糕,盆糕,炸糕等小吃名誉京城;有趣的是包切糕,盆糕的包装也是绿荷叶。


  除了上述的店铺之外,到西单菜市场买鲜鱼水货时,有时候也会用荷叶包装。除了荷叶之外,西单菜市场最出名的就是用马莲-或称马连草当包装用品,马莲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很寻常,田间地头到处可见,此物柔韧,到西单菜市场买鲜鱼时,售货员给您从水池中挑上一条-您看后若满意,他就拿出一根马莲,用它穿透鲜鱼的腮,您提着鲜鱼-用来北京话就是“提溜儿着“回家。不但卖鱼,就是买鲜菜如鲜韭菜,蒜黄,豆角等,售货员也是用一根马莲一系成了一把教您拿走,管保不撒。马莲这东西还是包粽子的必用品,那是人们用粽子叶包好粽子后,一定要用马莲系好-而不是用细绳系。现在,马莲已经看不到了。几个老爷们都说,马莲那东西好,既环保,又干净。


  我最思念的还是绿荷叶,因为买肉回家之后,可以把荷叶洗干净后,用它蒸荷叶饭,或熬荷叶粥,清香无比,而且夏天还避暑消食。可惜,目前已经没有哪家店铺使用荷叶作包装了。


  记得老北京人逢年到节时,要去看望亲朋好友讲究的是“提溜一个蒲包”。蒲包也是老北京最普通的食品包装,蒲包是用普通的蒲草编成的,长约一尺左右,长方形如包袱模样,故称蒲包,在老北京,蒲包一般用于包装点心,在稻香村和桂香村买点心时,店员会从柜台底下,拿出一个蒲包,在里面垫一张白纸,然后装上几斤点心如大小八件,萨其马,桂花糕等,最后,在上面铺上一张“号单”,然后用纸绳一系,顾客就可以提溜这个蒲包去看亲戚了。目前,北京城里的点心铺已经不再用蒲包装点心了,听说在京郊一些地方,比如通州,廊坊等地方,还有使用蒲包作包装的。


  此外,在一些清真的包子铺,点心铺等,还有用一种木纸作包装的,木纸为五寸见方大小,很软和,干净,店伙计把切糕望木纸上一放,托着递给您。有时,您让他包好,他会笑着给您打包,包好后用细纸绳一系,四四方方的很好看。


  老北京的包装还有很多规矩讲究,特别是茶叶铺和药铺这两个行业。


  老北京的老字号茶叶铺如张一元,吴裕泰,西单的元长厚等大茶叶庄, 都很重视自己的包装,一般顾客卖茶叶时,茶叶店的伙计会根据您买的茶叶多少拿出不同规格的包装纸,比如二两的,半斤的,约好后,当面给您包装。包装纸分为里外两张,里面是一张细白纸,或叫衬纸,外面是一张红纸印黑字的号单纸,上面印着自己的店号,如张一元,元长厚等,还有童叟无欺,保证质量等字样,有时还有店铺的电话。伙计把茶叶包包成上面平坦的如同金字塔形的茶叶包,然后用细纸绳系好,而且要在茶叶包顶上打扣系好。


  而老药铺就不一样了,顾客买药时,要讲究,“看,找,约-念幺,称,查,包”五个步骤。伙计先结果顾客底商的药方子,唸上一遍,然后在柜台上铺上几张大小不同的店纸,到后面的药橱柜内寻找药方的药材,如果没有回很客气告诉顾客,如果找到之后,会用戥子按照药方把药材按照分量称好,每一种药材分别放在一张纸上,然后找来药铺的掌柜的先生或者坐堂的大夫先生审查后,一包一包包成小包后再放上一张小画片,上面印有药材名称和分量等信息;然后伙计会把小药包集中起来包成一个大药包,上面再放上一张印有药店名号的红色号单,嗲那伙计仔细把药包包好后,还会嘱咐如何煎药。而且记住,用细纸绳系好药包时的系扣不能系在药包顶上,而必须系在药包的边上-和系茶叶包不一样。这就是讲究和规矩。


  目前,大家特别注重环保和绿色,说明了北京人的素质和精神的提高,笔者认为从环保与绿色理念来讲,老北京食品的包装应该算是最好的,最环保和绿色的包装,由此感慨写出上文以享读者。


  (编辑:葛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热点新闻
最新更新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