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东西方文化的鸿沟
作者:Christophe Comentale 柯孟德
翻译:杜放
Catherine Barattl-Elbaz 、Christophe Comentale与杨佴旻在“通向东方:巴黎市政厅邀请展”现场
杨佴旻
杨佴旻是位“魔术师”:普通的材料经过他的手,就会变成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他更善于运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材料:毛笔和国画色,在保持笔墨写意特性的基础上大胆运用色彩,创作出色彩绚烂的写意水墨画。在今天这个充满变革,躁动不安的世界,人们在各种冲撞和压力中寻找内心的归属,向往安详与宁静。杨佴旻用他的创新水墨画,表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禅境,带给现代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他不愧为当代创新水墨画的代表艺术家之一。
杨佴旻出生于中国的河北省曲阳县。地处华北平原西部,紧邻首都北京,曲阳县是宋朝的五大官窑定窑的出产地,也是中国传统水墨画胜地,同时还素有“雕刻之乡”的美誉。家乡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促使杨佴旻从小就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杨佴旻
《禁果》 杨佴旻 雕塑 2012年作
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杨佴旻成长在一个工匠世家,从事传统手工艺的父亲,很早就发现了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和天赋,让他从小研习书法,并学习雕琢。在刻苦钻研中,杨佴旻将中国古代绘画大师的作品烂熟于胸。长期的练习使得他对木材,毛笔和水墨的使用有着深厚的了解和领悟,他对色彩的运用也掌握得出神入化。当然,艺术家的独特之处并非局限于技巧,他还特别善于捕捉身边的人和物,借助它们来表达他对生命的热爱与美的感悟。
杨佴旻自幼跟随老师学习水墨画,从临摹《芥子园画谱》[1]入手。这是一套系统学习传统水墨画基本技法的画谱,浅显明了,是许多著名艺术家的启蒙良师。杨佴旻反复临摹,以至于他能背着画出画谱山水卷每页的内容来。尽管杨佴旻的雕刻和水墨画创作都很到位,但是,他最大的热爱是水墨画,正如他本人所说“彩色雕刻是帮助我更好掌握水墨画的手段。我的志向不在于成为雕刻家”[2]。这一方向性的选择,决定了他的作品主要是运用水墨画的材料,来表现静物,山水和人物这三大主题。对此,我在下文还会有更详细的阐述。
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在研究探索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化,同时,他对其它门类的现代艺术作品也有高度的关注和研究。在我们最近的一次谈话中,他对现代艺术是这样阐述的:“到了现代,艺术的评判标准应该建立在世界的评判标准之上。现代中国的东西也是世界的。上个世纪,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著名艺术家就提出了要改革传统水墨画,这一观点在今天已被广泛认同。几代艺术家在探索艺术的同时,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否使中国传统艺术服务于当代,服务于西方乃至世界,西方艺术是否可以服务于中国传统艺术。这种关注视野无疑是世界性的。”[3]
杨佴旻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兴趣爱好使然,他在绘画创作的同时也热衷于写作。他的诗歌为其绘画和雕塑作品做了诠释和补充。他对美学的深入研究也影响着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杨佴旻出版的大量画册和成功举办的画展,都体现着他的创作热情和蓬勃能量。艺术家用心去描绘身边平凡的事物,作品有着朴素和谐之美。他的独特之处正是用最普通的东西去张扬生命的真谛与魅力。
我第一次见到杨佴旻,就被他光滑头顶上的肉髻所吸引,这让我联想到佛教中代表智慧的佛顶。也许正是冥冥中和佛的渊源,促使艺术家早年东赴日本求学,并深深侵染在这个东方佛教古国的艺术氛围中。随后他远赴美国,游历欧洲,他的丰厚经历也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之中。有些中国文艺评论家认为,杨佴旻最初的静物作品,受到了印象派大师莫奈和塞尚的影响。
杨佴旻的艺术作品中呈现出对于美的独特感受与阐释。他在不断的思索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需要在文艺理论方面更加深刻的造诣,这促使他系统地学习美学,并最终获得了美学博士学位。杨佴旻作为新水墨画的领军人物,兼有画家,美学博士,诗人等多重身份,是活跃于国际画坛的艺术家。他同时还担任南京艺术学院新水墨画研究所所长,创办了北京文艺网等。
杨佴旻
杨佴旻
新诗百年暨”北京文艺网第三届华文诗歌奖“场外
《太行深处》 杨佴旻 300X145cm 2013年 纸本设色
跨越理想与现实社会
研究中国传统绘画,首先要回顾历代画家所常用的绘画题材。中国古代画家的题材,多是通过人物和自然环境来表现与浓缩当时的社会风貌。杨佴旻从小就研习及临摹了大量传统中国绘画,从传统的人物肖像,到能够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山水画作品。从摹仿,到独立的探索实践,在从一系列有选择性的以及偶然的生活经历中,艺术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艺术道路。
杨佴旻早年东渡日本进行学习与创作,使他得以在思想和创作上汲取这个东方古国的精华。后来,他的足迹更是踏遍了欧美各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画展中流连忘返,吸纳博收。这些丰富的生活背景和艺术经历,使他的画作既是东方的也是西方的。
杨佴旻在艺术创作中,他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在艺术思想上却以一种超越的态度对待中国,日本以及西方的艺术。早在1992年,他就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创作理念与技法,并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曾经说过:“我认为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不在适应现代社会,它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了。”更深入地分析:“现代的艺术家不应该盲目的膜拜传统,那些已经成程式化的东西。带着对现实的偏见去“体验”那些远离了时代,远离了自己的生活,对艺术创作是没有益处的,艺术家的创作行为不是把古老的东西翻新。就水墨画而言,如果仅是摹写传统所谓精华的东西,不做根本的创新改变,那么这就是一种停滞,甚至倒退。另外,一味地区分中国艺术家、别国艺术家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艺术创作需要开放的思维。所谓传统的风格,只是在过去的特定时间环境下形成的风格,是当下的过去式。众所周知,也并不是简单否定传统就能够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如果是这样,又怎么解释历史和文化带给我们的传承呢?我们应该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精髓,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的情景与生活[4]。”由此可见杨佴旻对艺术的创作不仅是感性的,他的艺术观点是经过长期观察和思索的结果。
如何创新水墨画?众多理论家和艺术家就此议题各抒己见。尤其是近25年来,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讨论吸引了包括收藏家,艺术爱好者等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
杨佴旻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中国当代美术界,有个被忽略的问题,是很多人对水墨画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他们认为水墨画的材料是画不出鲜艳色彩的。”20 世纪以来,许多水墨画的革新家如林风眠等,都在墨和色彩的平衡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当代中国,色彩“艳丽”的水墨画作品越来越多,彩色水墨画将成为水墨画的主要形式。杨佴旻感慨道,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社会,怎么能一直固守在古人的黑白水墨画世界里呢?怎么能重复古人做过的事情而不去创造呢?难道因为这种绘画的名字是水“墨”吗?新的、成功的水墨画创作告诉我们,如果水墨画家还不敢或者还不去尝试彩色,那是他的个人选择,而和水墨画的材料无关,如果说问题,那不是水墨画的材料有问题,是画画的人有问题。”
艺术家更加热切地呼吁 :“在宣纸上进行实践的朋友们,请在你的墨色里添加上颜色吧,你的画面一定会更具魅力! ”[5]
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艺术家已经形成了他一整套的艺术理论,他的理论反过来将进一步指导其艺术实践。
杨佴旻
杨佴旻
杨佴旻
《无题》 综合材料 杨佴旻、杨小滨作
艺术家偏爱的题材:从人物到静物
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杨佴旻贯通了在世界行走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以敏锐的观察力和非凡的表达力,创造性的融和了东西方绘画——他最偏爱的主题是:室内人物,静物(通常是人物旁边的物体) 和风景,他选择的角度平常而独特,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美好依恋。杨佴旻的艺术既感性又充满了思考。他经过长期不懈的试验探索,创造出了一套特别的绘画新技法。他根植于中国,融汇西方,成功地跨越了东西方文化的鸿沟。
杨佴旻
《春色》 杨佴旻 96.5x60cm 2016年 纸本设色
人物
杨佴旻的人物画吸收了日本二十世纪30年代浮世绘画家和西方画家马蒂斯,以及内景主义画派维亚尔的精髓。他运用创新的独特技法来描绘人物在室内的日常生活,将人物融合在背景之中,同时人物身旁的每一个静物,装饰也是画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比如他在2002年完成的作品《小芳》,年轻的女主人公身着黑裙,看上去象是身后壁纸上的深色图案,与人物对面的花篮和背后窗户透过的蓝天形成色彩上的对比。1999年完成的《厨房》 (120X180.5cm),则吸取了法国画家安德列·布拉吉利的风格。布拉吉利本人也深受日本画家的影响,善于以抽象化的造型及明快的色彩描绘出诗意的情景。另外,是他的一部典型作品,2002年完成的《假日》(57X45cm),艺术家用大面积的黄色调营造出轻松、安逸的画面氛围。
杨佴旻
《安德鲁博士》 杨佴旻 46X134 cm 1997年 纸本设色
新诗百年暨“北京文艺网第三届华文诗歌奖”颁奖典礼现场
山水画
从杨佴旻的山水画作品中,我们看出他对中国传统名家,尤其是明清作品的深刻研究与掌握。中国的名山大川经常是古今画家们创作的源泉。在杨佴旻笔下,于是诞生了《五台山之一》(2013 年完成,79X112 cm);《太行的早晨》(2012 年,143X309 cm),和《长城》等多部作品。在21世纪的今天,用传统的题材进行创作更需要艺术家的胆识与革新精神,需要艺术家超越古今的艺术才能。他笔下的山水画,保持了水墨画以线为造型的基础和写意的精神,以及和谐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美好敬慕。
《果物与器皿》 杨佴旻 1998年 86x70cm 中国美术馆藏
静物
静物,如果从法语直接翻译,静物一词应该译为“死物,没有生命的物体”,中文静物的翻译来自英语“不动的物体”。而杨佴旻笔下的静物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他无意于在特定的空间里去描述色彩的互动和空间的视觉组合,而是在于凭借观感,帮助人们用想象而获取视觉之美。
《蓝天》这幅画,山坡上的白云,静止不动,那红色的、粉色的花草绚烂地勃勃生机,体现出自然强大的生命之力。艺术家用宣纸和国画色表现出了现代绘画所能带来的感观效果。《红叶》、《粉红色的记忆》、《花开时节》这几幅作品都是以花朵为主题,配以抽象的几何图案,以对比的方式刻意表现红色的灿烂和绚丽。杨佴旻对形态的运用让我联想到英国当代艺术家吕西安·弗洛伊德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当然,拿两者来做比较并不是说他们在风格上相似,而是他们对自由,对生命之美的追求,以及他们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约束的艺术表达方式。
每一位创作者都在不断地探寻,发现属于其生命本源的东西,并在灵感突现的时候呈献出新作品。艺术家在2012年完成的两件雕塑作品《禁果》、《ET之手》,就是他对生活不倦观察,对艺术无止境探索与追求的成果。
杨佴旻生活成长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现在中国所面临的冲撞,不亚于西方社会二战结束后百废待兴时的变革。西方国家经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的经济腾飞,最近几十年一直处在缓慢发展阶段,可能已经淡忘了当时的大变革,以至于对中国当下的社会也多有不能理解的地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国艺术家的国际影响力有了很大提升,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关注[6]。艺术家的使命感与时代的发展契机,激发了杨佴旻更多的创作灵感,和他在艺术上更高、更加独特的审美追求。另外,随着他艺术创作的不断推进,呈现出的作品也更加国际化。他的艺术实践,能使法国乃至世界的观者感受到他的艺术所展现的绚烂和蓬勃生命力,以及他的艺术创新对于我们时代的影响力。
[1] 芥子园画谱是一部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课本。全书主要分为初级,二级,三级三个部分,由李渔做序。初级又分为五卷,第一卷为画学浅说,主要讲解美学的基础理论和着色的各种技巧。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别为树谱和山石谱。第四卷人物屋宇谱介绍人物,建筑,风景及花鸟鱼虫的画法,并在第二级中详细地讲解了梅兰竹菊。第五卷名家山水书谱,介绍名家作品在摺扇上的各种画法。初级山水谱五卷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 年)木版彩色套印。为其作序的李渔,字笠翁,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在明朝衰落后,他过起了隐居生活。晚年时在现南京构建并移居芥子园。画谱以此得名。
[2] 2013年11月与画家在北京的一次谈话。
[3] 2012年10月与画家在北京的一次谈话。
[4] 2013年 8月与画家在北京的一次谈话。
[5] 他的史诗——杨佴旻新水墨画中国巡展作品集。
[6] 从历史上说,艺术品市场兴起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全球艺术市场年报用百余页篇幅刊登了2011—2012 年现代艺术家价值排名,杨佴旻排在第315位。从这一数字可以看出中国十几年来艺术的蓬勃发展及对艺术品投资的急速增长。诚然,作为艺术家,他所关心的是自己的艺术创作而不是作品的市场价值,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略现在所处的大环境和时代背景。
2014年2月10日 巴黎
杨佴旻
展览海报
《有荔枝的靜物》 69x69cm 1997年 紙本設色
柯孟德简介:
柯孟德,重要的艺术史家和中国史学家,中国美术史博士,并拥有巴黎索邦大学艺术史学位。现任巴黎 Museé de l’Homme人类学博物馆馆长、中国问题学术顾问,曾任法国驻中国大使文化参赞。他既在学院授课,也是很多艺术展的策展人,其中包括《中国艺术百年》(2009,巴黎)、《中国当代艺术》(2007年,北京)、《艺术家之书,从马蒂斯到当代艺术》(2007,台北)、《纸上中国,1960-2000》(1995)等。他曾在中国定居7年,写下众多中国艺术方面的著作文章。
杨佴旻简介:
杨佴旻,艺术家,诗人。祖籍中国曲阳,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文学博士。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校董,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文艺网艺术总监,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顾问,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美国圣赛德艺术中心客座研究员,胡润艺术榜少壮派国宝艺术家等。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