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俊华
不但艺术创作是这样,就是科学研究也是这样。
杨振宁博士最近在《关于知识分子和国家前途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发展科学技术常常采用攻关的办法,但是,假如对于科技的发展,认为必须采用攻关这种惟一的方法,那就会犯相当严重的错误,因为真正突出的贡献,绝大多数是无法用攻关的办法可以取得的,必须同时采用散兵战术法。
即不必有一个预先固定的目标,只需要一个不清楚的目标,让几个人放手去做科学研究。现代许多重大发现、发明都是这样做出来的。由此可见,即使在科学研究中也要懂得和承认感情的作用,也要懂得和尊重研究者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追求真理,主要也是出于情感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感情活动。就是纯数学,这个高度抽象领域的研究也不例外。
英国心理学家M·波兰尼说:“纯数学呈现给我们一个巨大的智力建筑,建立它完全是为了理解上的享受,它没有别的目的,任何不为它内在的光彩而热爱和赞赏数学的人,对数学都是一无所知的。”对于热衷于数学研究者来说,数学具有一种音乐美,“数学是概念的音乐,音乐是感觉的数学。”《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4年第3期第26页。
感情活动既是自发的,自由的,无目的的,就必然是不期然而然,或不可预期的、偶然的、随机的,“情无定位,触感而兴”即此之谓。
别林斯基描述说:“艺术家感觉到创作的要求,这要求是突然地,出乎意外地,不得许可并且完全跟他的意志无关地临到他身上来的,因为他不能指定哪一天、哪一小时、哪一分钟来进行创作活动;这便是创作的自由,便是创作对创作者的独立!”《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第177页。
事实上,也只有处在这种状态,出现这种状况,才会有所谓创作。逻辑分析和推理不但不能创作,甚至还妨害创作。现代心理学称创作思维是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总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毫无拘束地进行活动,它能够自动重新组合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从而产生出新的信息,这便是创造。当然信息常常并不是一下子就变成完整、成熟的构思,要让它发酵,发酵得好就能成为醉人的甘醇,不用说,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而感情活动或艺术创作当然也是这样进行的。这显然不是有意识的逻辑思维力所能及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无意识受来自客体的信息太复杂和非线性所制约,以致借助逻辑——符号思维也无法完全理解这个信息。这个信息很难接受结构作用,以致它也无法符合这个思维的精确的框框。”《现代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译文集一)第91页。梁启超曾说:“我是感情最丰富的人,我对于我的感情都不肯压抑,听其尽量发展,发展的结果,常常得意外的调和。”《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第315页。他们的体验证明了感情活动的上述特点。
(编辑:罗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