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UFA的创立
德国电影的诞生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德国当局采取了有组织的措施,这些措施必须追溯到所有德国有识之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都能得出的两点观察。首先,他们越来越清楚反德影片在国外各地施放的影响——这个事实令他们错愕,因为他们本身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媒介与生俱来的强大暗示作用。其次,他们认识到本国作品的不足。为满足庞大的需求,毫无资质的制作者们让市场上泛滥着品质比大多数外国影片低劣的作品,而且,德国电影不曾像协约国影片那样得到宣传热诚的推动。
明白以上危险处境后,德国当局试图通过直接干预电影制作来改善这种情况。1916年,在促进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的众协会支持下,政府成立了“德国电影公司”(简称“Deulig”,为“Deutsche Lichtspiel-Gesellschaft”的缩写),该公司计划用合适的纪录片向境内外宣传本国。1917年初,“图片与电影局”(简称“Bufa”,为“Bild-und Filmamt”的缩写)紧接着成立。作为不折不扣的政府机关,它为前线的军队提供电影院,也承担相关军事行动的纪录片拍摄任务。
就这样还不够。美国参战后,美国电影横扫世界,这些对德国表示仇恨的影片在敌国和中立国都有着无可匹敌的影响力。德国领导层一致认为,只有一个实力强大的机构才能抵抗住这场战役。手眼通天的鲁登道夫将军(General Ludendorff)亲自带头,建议将主要的电影公司合并,把分散的能量汇集起来保护民族利益。他的建议就是命令。1917年11月,根据德国最高指挥部(German High Command)连同主要的金融家、实业家及船主们通过的决议,迈斯特电影公司、戴维森联盟以及“北欧”旗下的一些公司——在众多银行的支持下——合并为一家新公司:“环球电影股份公司”(Universum Film A.G.,简称“Ufa”,以下按简称音译为“乌发”)。公司股资总额约2500万马克,其中帝国控股三分之一,即800万。乌发的正式使命是按照政府授意宣传德国。这不仅要求直接进行银幕宣传,还要求影片能表现德国文化特色并服务于国民教化的目的。
为实现目标,乌发必须提升本国制作的水准,因为只有高质量的影片才有可能与国外作品的宣传绩效抗衡,更不用说还要超越了。在这种利害关系的激励下,乌发集合了一班天才的制作人、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团队,干劲十足地组织起任何成功的宣传攻势所仰仗的摄影棚工作。此外,乌发必须售出它的产品。心知这项任务的公司开始向早在1918年3月即被占领的乌克兰渗透。
在全力将德国影片变为宣传利器的过程中,政府不曾认真估算过失败和革命。尽管如此,十一月的事件对这柄利器毫发未及,当然,“图片和电影局”除外,作为帝国行政部门的残余,该机构在1918年底消失。至于乌发,其所有权发生了移转:帝国退股,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开始取得股份的多数,其中包括北欧公司的股份。资金层面的更替并不意味着操作上的变化,因为乌发的新东家和旧主人之间几乎没有区别,它们都倾向于在银幕上永久保存前政权所确立的保守及民族主义模式。惟有一处细微差别余留了可为之处:鉴于当前的国内局势,要推广的影片必须清楚地表明,乌发所向往的德国和社会主义者的德国决不是一码事。
(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