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利·希克(Uli Sigg)
该事件之所以被高度关注,一方面在于希克的特殊身份。现年66岁的希克除了政治家的身份——1995年,希克被任命为瑞士驻中国、朝鲜和蒙古大使,直至1998年——更为人认知的身份是投资家与收藏家:1977年他即到中国经商,1980年创立瑞中商会,同期成立的投资公司Asia Pacific也是首批在华合资企业之一。
如今,希克不仅是瑞士公司Ringier AG——一家年收入15亿瑞士法郎、年利润6220万瑞士法郎且拥有超过8000名员工的国际传媒公司——的董事会副主席,依靠其早年在中国收集的重要当代艺术作品及后续的学术策展推广,他同时还担任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和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Gallery)等重要美术馆的咨询委员会委员。
希克所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重要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他多年来一直在坚持谓之“文献”的完整收藏体系,即从1979年作为开端一直持续到现在的中国当代艺术。所以,即便是在捐赠了这批包含了艾未未、方力钧、谷文达、黄永砯、刘炜、王广义、张晓刚等艺术家重要代表作品在内、馈赠价值达1.63亿美元 (一说1.67亿)的收藏之后,他也表示将保留其余作品,并打算继续积累藏品——当然,M+为表示合作诚意以2200万瑞士法郎买下希克的另外47件作品除外。
媒体围绕该事件讨论的另一个焦点在于,希克为何选择香港,为何选择一家计划在2017年开馆的新建美术机构?
相较香港,北京、上海、东京、台北、新加坡,这些经济实力相当的城市都有条件成为亚洲的文化艺术中心,尤其希克的收藏以新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为主,在他公布最终捐赠意见之前,北京和上海(另一家筹建中的博物馆)更是业内猜想的热门城市。2011年初,笔者曾在北京798艺术区对希克做过一次独家专访,私下聊天时问及是否真如坊间传言有捐赠作品意向时,他微笑不置可否,可证其时还未有清晰目标。那么,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又是什么让希克下定决心选择香港呢?
据希克自己对媒体说,艾未未在2011年4月的遭遇是他最终放弃内地机构的重要原因,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让他担心自己的藏品若赠予中国内地博物馆可能会“受到非议或毁坏”;另外一个原因则是M+博物馆的管理人士在与希克讨论捐赠事宜的长达两年时间里表现出的诚恳态度,该馆行政总监李立伟(Lars Nittve)向希克保证,他的藏品将被仔细编目,并会受到谨慎对待,为其专辟的展区更达1.5万平方英尺(约合1394平方米)——对于寸土寸金的香港而言,这自然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条件。
希克的心愿是透过他的这次捐赠行动,支持香港期待成为与伦敦和纽约齐名的国际艺术中心的努力。事实上,香港立法会2008年批准了216亿港元(约合27.8亿美元)用作西九文化区建设基金的行为已经传达了当地政府试图振兴香港文化的强烈意愿,这种官方愿景还表现在1999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对香港艺术家创作的空间支持,以及赞助本土大学的艺术学院。而建筑面积为18万平方英尺(1.67万平方米)的M+作为西九文化区的重点项目之一,计划罗列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亚洲地区各门类的美术、建筑和设计作品,更欲媲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
那么香港是否真的具备成为国际艺术中心的条件?综合目前的博物馆、艺术机构规划,常驻艺术家规模(区别于狭义的本土艺术家,更多指活跃于香港的艺术家群体),本土及周边收藏家实力,艺术展会与环境自由度,艺术普及与居民素养等等条件,香港或许是纽约、伦敦以外的不二之选。
早在20世纪70年代,全球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两大拍卖公司苏富比(Sothebys)、佳士得(Christies)不约而同选址香港,进行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香港即已迅速成长为全球的又一个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这一方面得益于香港宽松的经营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没有纷繁的税则,更没有艺术品及资金进出口的限制;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香港由于拥有敏求精舍这样的本土精英收藏社团,众多顶尖藏家的有力支撑,香港才能在30余年间持续消化众多高档中国文物艺术品,并不断提升中国艺术品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的地位——大陆新富阶层加入香港艺术品竞拍行列已是最近五六年间的事情。
成立于1960年的香港敏求精舍可谓华人收藏界的传奇,其会员不过数十人,影响力却遍布全球。
1980年11月25日,香港大收藏家仇焱之(Edward T.Chow)第一场专拍在香港苏富比登场便惊艳全球藏家,引发竞价热潮,一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被当时香港银行家马锦灿以528万港元标下。1981年5月19日,香港苏富比再次举办仇焱之专拍,又释出另一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结果被香港藏家区百龄以418万港元买下。仇焱之专拍中其它如明宣德青花团凤纹棱口洗、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碗、明成化青花梵文酒杯、明宣德白釉碗等,大大小小众多明代精品官窑,最终亦被敏求精舍众多资深会员购藏。
再以敏求精舍首任主席胡仁牧先生为例,其藏品在1985年6月便交给苏富比,在纽约举办专题拍卖,该场拍卖共计79件明清瓷器,其中1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罐(原藏1对,这次拍卖只拿出1件)以110万美金落槌,创下当时中国瓷器拍卖最高价的记录;事隔7年,胡氏将余下的另一件藏品再交苏富比拍卖,结果拍到260万美金,再创中国瓷器的高价。1984年11月,敏求精舍另一位会员叶义医生去世后不久,苏富比也在香港举办他的藏品拍卖,这些藏品包括早期明朝瓷器、青铜器、竹雕、犀角、宋朝画册等,其中一件明成化缠枝莲纹碗以148.5万港元高价拍出,敏求精舍会员、天民楼主葛士翘先生还买下一件明永乐青花花果纹大盘。
敏求精舍会员的藏品除了部分捐赠上海博物馆以外,其余大多数精品都会以会员交流的方式,不同时期选定不同主题在香港艺术馆——香港本土一家提倡“将艺术普及于群众”的博物馆,成立于1962年,1991年迁移新址,拥有15000余件以中国古代书画、文物杂项为代表的精品收藏——轮流展览,以供喜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本土市民及外来游客参观。
如果说敏求精舍与香港艺术馆代表了此前半个世纪香港保护与弘扬传统东方艺术的贡献与能量,那么香港国际艺术展的成功举办与西九文化区的筹建则让人看到了这颗东方明珠在未来50年作为亚洲乃至全球新兴艺术中心的希望。
(编辑:邵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