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佳作导读 精彩书摘 作家言论 九零后 特别推荐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红楼选美记》第三十七回

2016-11-28 16:49:04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蒋光明 潘跃

   
在席卷全国的红楼狂潮中,争议最多的是陈晓旭。

  第三十七回  成败得失任评说  酸甜苦辣寸心知


  在席卷全国的红楼狂潮中,争议最多的是陈晓旭。早在1987年4月,《中国电视报》就在头版刊登了该报记者采写的专访《天生一个林黛玉》,在此文中,作者毫不隐讳地道出了对陈晓旭的欣赏和赞叹。接着,首都几家报纸又刊出著名戏剧家曹禺的谈话,认为从梅兰芳到现在,有十几个演员演过黛


  玉,唯陈晓旭最为理想。


  嗅觉敏锐的记者们立刻包围了陈晓旭,进行跟踪报道、系列报道,而陈晓旭的半身彩照也频频出现在全国几十家报刊上,数量居《红楼梦》中演员之冠,使人处处可见那双顾盼生情、略带忧郁的眼睛。


  “我认为,林黛玉是南方姑娘,怎么去鞍山选?这里面有南北气质问题。这个北方林黛玉演的不好,很多戏都没有出来。”这段话出自国内一位颇有名望的红学家之口,措辞的严厉和讲话人的身份,在中外电视编辑部举办的座谈会上颇有点语惊四座的架势。


  国内新闻界立刻刮起一股“林黛玉旋风”,不少报纸不惜拿出版面,开辟《林黛玉专栏》,探讨林黛玉人物塑造的得失。报刊上争鸣方兴未艾,而舆论后面则是一派更热烈的景象,在半年时间里,陈晓旭就收到了近万封观众来信,大多数是如痴如醉的崇拜者,有的称是和着泪水写成的,更有人直言是写给“心中的林妹妹”的。


  而陈晓旭无论是巡回演出,或回家探亲,或赴外景地拍戏,更是人们瞩目的中心,围观、握手、交谈、签名的人头攒动,无以计数,而愿望实现后的满足感也溢于言表。


  在北京宣武区一家小小的招待所,我们采访了陈晓旭,她是来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国庆红楼电视晚会的。这个性格娴静的姑娘,微偏着头、抿着嘴唇,而更多的情愫却是从那双清澈明亮、墨墨如漆的眸子里倾泻出来的超凡脱俗。?笔者:“你对报刊有关评价‘林黛玉’的文章,有什么看法?”陈晓旭:“看法自然有的。实话说,我演黛玉太难了。黛玉从小丧父丧母,寄人篱下,风刀霜剑严相逼,那是多么悲凉、凄惨的心情。这个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我,但我生活中毕竟没有这种经历。现在《红楼梦》对我来说是种灾难,不要说看,就是听见《红楼梦》中的音乐,那怕是越剧《红楼梦》中的选段,我都想哭。我希望时光倒流,让我重演黛玉。那样我会少一些遗憾和不安。我现在在四川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合拍的《家春秋》中演梅表姐,感觉就好一些。演黛玉、梅表姐这类角色有一个难处,她们的内心世界太丰富了,可表面上却很平常。现在,我总算慢慢悟出了一些道理,对今后会有帮助的。”


  至于报界对“林黛玉”的强烈兴趣,陈晓旭表示能够理解。但至今她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用刻薄的话来挖苦人,她感到心寒。


  她说,她眼下正忙着给一些女中学生回信,“为她们正在走我走过的路,我喜欢她们。给她们回信很轻松,像亲姐妹说悄悄话。再说,同性之间好交流,用不着装腔作势,我讨厌虚伪。”我们从她身上感受到了一种重返脱俗的诗人气质。


  (实习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热点新闻
最新更新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