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红艳
今夏华语流行演唱会热潮,就像节节攀升的气温一样刷新了过往纪录。除去刚刚谢幕的郑智化、林俊杰、姜育恒、五月天演唱会,陈奕迅、孙燕姿、范玮琪、王力宏等都将陆续来京开唱。于歌手及其所属唱片公司而言,在唱片业日渐萎靡、唱片销量日渐衰微之际,开演唱会不失为眼下既能维持歌手人气,又能赚取银两的好办法。
内地歌手将拱手让出
留意一下会发现,在这一轮对北京演唱会市场的争夺中,港台歌手最为活跃,而内地流行歌手几乎不见踪影。用音乐制作人李广平的话说,怀揣伴奏带走穴、上晚会,是内地所谓“主流流行音乐”的一大特征。而这种远离现场的表演,并非流行音乐产业的正途。
在内地歌手中,真正有实力开大型个唱的并不多。那英、田震沉寂已久,韩红、孙楠、羽泉也只是酝酿几年才能开一次演唱会,而至于张靓颖、李宇春、尚雯婕等所谓新生代主流歌手,则是影响力有局限,人气盖过作品。在此情况下,摇滚唱将们成为内地演唱会的主力军,比如崔健、郑钧、汪峰、许巍、朴树等。不过这些特立独行的歌者似乎又不太愿意守着昔日旧作频繁开演唱会。这样一来,内地歌手在这股演唱会热潮中表现乏力。相反,港台歌手抢占内地市场的攻势倒是愈渐凶猛。
小众歌手靠现场过活
港台强、内地弱的局面,其实折射的是当下内地流行音乐的另一个尴尬:一方面所谓主流歌手很难推出叫得响的新作品,只能靠走穴、增加荧屏曝光率来维持一定的人气;而另一方面,很多非主流歌手虽然音乐很有特点,也很优秀,却苦于难以吸引广泛关注,而只能停留在圈子内的认可与好评之中,这尤其体现在摇滚和民谣上。
关于这一点,以一出摇滚话剧《那一夜 我们搞音乐》向唱片业诀别的十三月唱片公司是典型例子。公司旗下所签的歌手万晓利、谢天笑、马条、山人乐队等,发行的专辑口碑都不错,但几乎都难以挣脱“小众”的枷锁,更难以改变他们在乐坛的生存状况与地位。这些歌手只能以唱酒吧、参加流行音乐节来获得微薄收入。
据十三月唱片总经理卢中强说,今年“五一”期间,山人乐队参加在杭州西湖举行的民谣音乐节,颇受欢迎。但经过竭力争取,主办方才兑现了最初的15000元演出费约定。“其实,这15000元分摊到乐队每个成员身上并不多。再看一些所谓人气高的年轻流行歌手,出场费动辄好几万元。”
尽管报酬很低,但至少他们没有远离音乐,没有远离“现场”。事实上,这已经是目前他们在音乐圈生存下去的最好方式了。
唱片公司转型投奔
其实,不管是港台歌手还是内地歌手,大家面对的是同一个境遇——在唱片业难以为继。“如今一张专辑能卖出五六千张就不错了,要是达到5万张,那简直是奇迹。”李广平说。
既然新专辑卖不出去,那就依靠老作品吧,然而不幸的是老作品的价值又被践踏。比如说内地唱片公司曾寄予厚望的KTV收费领域,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在今年4月份光线传媒举办的“挺音乐”反哺歌坛论坛上,大国唱片的音乐制作人姚谦称该公司在内地1年只得3000元版权收益,仅是其在台湾收入的千分之一,而事实上大陆KTV市场比台湾大100倍。此外,拥有李宇春、朴树、田震、老狼等众多歌手音乐版权的太合麦田音乐公司,每年版权收入也只有1000多元。再比如说无线音乐领域,中国移动的手机音乐业务能带来每年200亿元的收益,但只有20亿元供渠道商和唱片公司分配。
如此,在其他各种渠道似乎都已关闭的情况下,很多唱片公司开始或已经转型,而“让音乐回到现场”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共识。比如沈黎晖创立的“摩登天空”唱片公司,其最近几年为人称道的是成功运作了“摩登天空音乐节”和“草莓音乐节”,而不仅仅是公司发行的那些另类歌手们的唱片。再比如,十三月唱片尽管今后不再出唱片,但还将继续运作“十三月北展演出季”等各种流行音乐节。
“我认为,回到现场演出是拯救流行音乐产业的一种方式。”李广平说。在他看来,流行音乐现场演奏、现场演唱、现场互动、现场感受,才是一种良性的模式。“今后,唱片是辅助的宣传品,网络是辅助的宣传介质,现场将可能是流行音乐真正的家园、阵地、战场和归属。”
(编辑:许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