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合唱声要上开天灵盖

2013-12-23 10:00:35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作者:陈晨

  采访者:陈晨
 
  受访者:马革顺
 
  被誉为“乐器之王”的管风琴,拥有雄浑磅礴的音色,同时带有肃穆庄严的气质,总令人联想到教堂音乐的圣洁。12月25日,上海爱乐交响合唱团将联袂德国管风琴演奏家托斯腾·梅德,在东方艺术中心奉上“圣诞音乐万花筒——管风琴与合唱新年音乐会”。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会还专门邀请到中国合唱指挥泰斗级大师、刚过完百岁寿辰的指挥家马革顺作为压轴指挥,届时,马革顺将以百岁高龄挥响他亲自为中国基督教音乐创作的圣歌《把荣耀归还他》。
 
  马革顺近日亲临东艺与上海爱乐交响合唱团团员排练。从轮椅中被扶上指挥台的马老腿脚虽不利索,手上的功夫却依然精到,尤其是起拍力度劲头十足,挥到兴致处甚至会击掌打拍。精神健硕的马老在听力上也不见含糊,几个声部的和声刚开始听起来有些混乱,合唱团在他的要求下一遍遍重来,一个个声部细抠节拍,如此反复不下20次,才最终完成了他的要求。
 
  除了指导节奏和和声,马老对合唱团的发音、咬字也不厌其烦地反复纠正。一句“哈利路亚”,他打断了七八次,只是因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是往前走,不会在‘亚’这个字上做有力度的停顿”。一首歌排练了四十多分钟,团员们虽然抱怨“要求太高了,嗓子都冒烟了”,但最终还是对马老报以热烈的掌声。马革顺说,不是自己要求严苛,“是艺术本来的标准就在那里。”排练结束后,马革顺接受了早报记者的专访。
 
  亨德尔的信徒
 
  记者:这次音乐会主打宗教歌曲,你的创作也是这个方向,为什么会对这个类型情有独钟?
 
  马革顺:合唱是个舶来品,欧洲的合唱就是从宗教来的,最主流的合唱就是“圣诗”。最重要的合唱作曲家,也都是为上帝而创作的。
 
  我父亲是牧师,我从小每周都会在教堂听唱诗班唱圣诗,这是我最早接触的音乐形式。五六岁时,我就已经是唱诗班的一员了。1949年我从美国留学回来,每年圣诞都被要求指挥合唱基督教歌曲,每年都唱《弥赛亚》。但其实,很大一部分外文赞美诗在国内都没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因为语言不通,没有共鸣,我就想一定要写一些我们中国自己的基督教歌曲。
 
  记者:你一生研究合唱,你觉得宗教类的合唱对普遍意义上的合唱有什么借鉴?
 
  马革顺:那太重要了。宗教合唱是整个合唱艺术的源头,是最精髓的部分。合唱这种外来形式,你要学好,就得先进入。怎么进入?就是去唱他们的东西。现在很多人即便去唱,也是表面化的,没有真正去理解深层的音乐内涵。我一直都在强调一个观点:“先做传统的儿子,再做传统的叛徒。”你要进入以后,发现它的奥秘,掌握它,然后再加上中国的要求。
 
  记者:具体的奥秘或精髓是什么?
 
  马革顺:声部的融合,声部和声部之间的互相照顾。这是中国合唱往往欠缺的。还有,宗教合唱中声音是完全拉开的,气沉丹田,上开天灵盖,而中国的合唱声音总是扁平化。
 
  记者:你曾在不少场合说过中国合唱的问题也涉及语言问题。
 
  马革顺:和语言本身有关系。西方人见面说话寒暄,语调都比正常情况下高半个调。你从他们平时说话的语气就能听出
 
  “歌唱性”,声音起伏很大。中国人讲究中庸,总是平平。而且中文的音韵要求的发声位置和西方语言体系不同,比如我们特有的“i、u、ü”三个韵母,他们靠后,我们要靠前,有些老师没有经过研究就按西方的标准教,是肯定不行的。另外有人说我们的歌唱方法可以借鉴戏曲,但戏曲讲究归韵、收声,合唱是不能收声的,那怎么去结合呢?还是要根据我们的语言特点去推敲。
 
  记者:你的合唱作品受亨德尔影响特别大?
 
  马革顺:当然有,亨德尔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作曲家。亨德尔的合唱都是从一个声部推进到下一个声部,声部和声部之间是“近关系转调”,而且它基本是一句同样的文字不断反复。宗教歌曲就是这样,在反复中越唱越清醒,越唱越干净。
 
  100岁带完最后一批
 
  学生正式“关门”
 
  记者:你指挥时最看重什么?
 
  马革顺:我一直在意合唱的音响,注意和声的效果。每一次唱的时候乐队都不一样,这就要根据乐队的声音调和人声的声部,达到最佳效果。这次音乐会是和管风琴合作,我就要把合唱团的声音调得更立体。有些合唱团员不理解,以为同样一首歌,可以每次都按一样的方法唱,其实不是这样的。
 
  记者:作为中国合唱界的“老泰斗”,国内现在数得上名的合唱指挥几乎都是你的学生,你在收学生方面有什么要求吗?
 
  马革顺:我收学生要求很高的。首先,必须要会弹钢琴,还要弹得非常好。不会弹琴就像不识字。再就是乐感和节奏感要好。指挥的膀子也要松弛,如果手部僵硬,合唱团员的歌声也会僵硬。
 
  记者:这听起来和一般的乐队指挥要求也差不多。
 
  马革顺:不一样。我们乐器的声音是差不多的,小提琴就是那样的音色,圆号也是一样的音色,人声却是完全没有重样的,而且人唱出什么样的歌声全靠指挥调教的状态。合唱是上层建筑的艺术,完全是人的艺术,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人更多变、更有潜质?合唱指挥的要求是比乐队更高的,中国现在这方面的人才还是非常紧缺。
 
  记者:你教学生时会告诉他们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马革顺:发散,跳出谱面内容,自己去找方方面面的资料补充到作品里去。这样指挥才能有自己的理解,才知道怎么去把握。
 
  记者:你现在还在带学生?
 
  马革顺:今年最后三个研究生毕业,我就正式关门了。到我这个年纪,带研究生是要教育部报批的,一次就要保证三年。下一批不敢报了,哈哈。
 
  记者:今年是中国合唱一百周年,你也刚好一百周岁,中国合唱发展到今天,你有什么看法?
 
  马革顺:合唱非常能够反映时代风貌,作曲家就像工程师画出蓝图,具体的呈现每一个时代都会不同,合唱的音响也会根据时代精神而发生改变。以前苏联专家来华指导合唱的那一套今天我们已经听不到了。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我今天指挥我的作品和过去也是不同的。今天有些新的歌唱形式,流行甚至无调性的,其实也是能够反映当下人的精神状态的,我也很赞同。
 
  (编辑:郭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