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 婷
采访者:张 婷
被访者:韩中杰
他在中国交响乐界绝对是泰斗级的人物。新中国成立不久,在中国第一次组织艺术团派向海外交流演出时,他是演奏家之一;当中国第一支交响乐队登上国际舞台时,他担任指挥;从最初的“中央歌舞团管弦乐队”,到独立的“中央乐团”,再到后来的“中国交响乐团”,他都参与了组建工作,更是常任指挥;他还培养了陈佐湟、邵恩等一大批指挥人才……如今已是92岁高龄的他见证了中国交响乐的发展与辉煌。
他就是韩中杰。
上海往事
在韩中杰幼时,谁也没想到他会成为音乐家。1920年,韩中杰生于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是独子。小学五年级时,家人把他转送到上海工部局办的华童中学念书,为的是让他在这所英式办学的学校里学好英文,以便日后找到生活的出路。在学校念书时,韩中杰受到了基础音乐的培养,一发不可收拾,在1937年报考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入学后学习长笛专业。天资聪慧的他很快成了班里的佼佼者。
1940年12月,日军完全占领了上海,给上海市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灾难。当时,韩中杰的家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隔着一条河,他每天上学要经过一座桥。此时,日军在桥上设立了岗哨,过桥的中国人都要下车,脱帽向值班的士兵行鞠躬礼。韩中杰对此十分愤怒,可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又无力改变现状,怀有一腔爱国热情的他先是去国民党的伤兵医院做了一段时间的志愿者,后来越来越无法忍受日军对国人的残害与羞辱,于是相约马思琚(音乐家马思聪的妹妹)等几个要好的同学,准备一起离开上海,去重庆发展。
1944年,韩中杰终于携妻子离开上海,到重庆国立音乐院做教员,教授长笛和视唱练耳。那时,韩中杰从《新华日报》上,从戴爱莲等艺术家到学校的访问演出中,已经明显地认识到共产党的先进性,有了向共产党靠拢的决心。为此,他曾被混入学校的国民党特务学生盯上,上了“黑名单”。1945年,他回到上海时,若不是有人通风报信,很可能会遭到迫害。1946年后,他开始担任上海交响乐团首席长笛。
“国交”功臣
1951年,新中国政府第一次外派艺术团——中国青年文工团应邀赴德国柏林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随后到东欧多国进行正式访问演出。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北京的音乐人才比较匮乏,为了完成出国访问的任务,从全国各地抽调杰出的艺术人才到北京,当时担任上海交响乐团首席长笛兼乐团副主任的韩中杰就是其中之一。韩中杰以优异的表演在联欢节的长笛比赛中夺了奖。而当1952年底完成出访任务回到国内后,他的人生轨迹彻底发生了改变,和众多艺术家一同,肩负起在北京建立新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团的重任。
1952年底,中国青年文工团回国之后,团长周巍峙向韩中杰等参加演出的艺术家提出,希望他们留在北京组建起一支交响乐队。而此时,中国还没有一支正规的交响乐队,在新中国的首都建立一个国家级的交响乐队,对从事音乐行业的人来说,责任远远大于诱惑。就这样,中国青年文工团中沈阳艺术团的乐队、哈尔滨艺术团的乐队、天津的音工团、音乐学院少年班的学员等组成了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NextPage]
成立交响乐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专业人才缺乏,乐队暂时被放在中央歌舞团里,成立了中央歌舞团管弦乐队。一开始,乐队没有合适的排演地点,就在一个废弃的工厂里排练,后来,一个停办了的舞蹈练习厅成了乐队固定的排练场所。更困难的是,乐队没有正式的指挥。韩中杰在上海时,曾跟着一位犹太人学习过指挥与作曲,于是有点“功底”的他就暂时担任起了乐队指挥。
1954年,文化部正式任命韩中杰为乐队指挥。当年,诞生不久的中央歌舞团管弦乐队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正规的交响音乐会——《纪念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逝世50周年音乐会》,韩中杰便是指挥之一,指挥了组曲中的序曲部分。音乐会在天桥剧场举行的那天,剧场的走廊里、门口外挤满了观众,到处是黑压压的人头。
接着,1955年,韩中杰率乐队赴波兰参加华沙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新中国成立后,交响乐队代表中国登上国际音乐舞台,这是头一次。
敏锐智者
如今,韩中杰已是92岁高龄的老人,可他依然精神矍铄,说起话来有条不紊、清晰明白,而且,还像年轻人一样看足球、玩电脑、听最新的音乐碟。
这样一位性情老人,在指挥专业上却是十分严谨细腻的。用韩中杰自己的话说:“干事情不能糊弄人,要干就要干好。”韩中杰在乐团排练时,常常觉得排练时间不够用,他希望每一个音符的演奏都达到完美。凭着这股认真劲儿,韩中杰指挥公演了大量中外作曲家的名著。1978年,他指挥的中央乐团交响音乐会通过卫星向法、英等国立体声实况转播,这在当今亦属罕见。他曾与国内各主要乐团合作演出,均获得听众及乐团演奏员的高度赞扬,又曾访问过美国、奥地利、西班牙及朝鲜等国,受到热烈欢迎。
谈到中国交响乐目前的发展状况时,老人思考数秒后,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认为交响乐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人才多,音乐院校的增多极大地补充了交响乐人才的需要。二是新作品多,随着改革开放及对外文化交流的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得以在国内演奏。而且,中国风格的交响乐作品也在逐年递增,逐步满足了国人的艺术需求。
韩中杰表示,目前,国内交响乐团还是有一些美中不足的遗憾,其中突出问题即是“艺术上的追求跟不上物质上的追逐”。他指出,现在很多交响乐团乐队成员的收入很可观,房子车子都不缺,可还把很多时间放在挣钱上,过度追求物质生活而不是钻研专业。
其次,乐团要加强制度管理,如对乐队专业水平的考核制度应坚持。韩中杰说,就拿中国交响乐团来讲,过去都是只进不出的“终身制”,给了一些团员偷懒的机会。这种情况一直到陈佐湟担任乐团音乐总监后才得到缓解。陈佐湟进团后提出专业考核的设想,在与团内领导李德伦、吴祖强等达成一致后,实施执行。此后,原本静寂无声的排练厅每日从早到晚都能听见练琴声。考试分两轮,第一轮是拉上帘子的幕后考试,考的是演奏者的专业技术。第二轮是拉开帘子的考试,考的是演奏者的表现力。考核后,青出于蓝胜于蓝者可坐到首席或者乐队靠前的位置,而实力稍有不济的演员便往后坐,这是竞争的结果,也是一种传统——世界上绝大多数杰出的交响乐团都是如此运行的。在当时,这种考核制度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国内很多团体开始效仿。
韩中杰表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乐团的进步,一个优秀的乐团才能一直生机勃勃地运行下去。若一味地按资排辈,新鲜的血液就会总也补不上来,老演员可能会因为过去的功绩而不能正视自己,青年演员的工作热情也遭到打击,阻断了一个乐团应有的链接。
作为一名专业指挥,韩中杰希望,如今的青年指挥们应去二三线城市,甚至更偏远的地方听一听、看一看祖国的艺术,不要一上来就把目光集中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集中在几个大团上,这样才能对他们以后艺术上的进步更有帮助。“衷心地希望青年一代艺术家取得进步,超越老一辈,因为他们成功了,才是我们最大的成功。”韩中杰如是说。
(编辑: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