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伍斌
受访者:段钟潭
30年前,他30岁。跟哥哥合办了《滚石》杂志,推广流行音乐却亏了本,赚钱还完债,又东山再起撞入了唱片业,靠着“活下去”的信念,把“滚石”这块神奇的石头越滚越大。
30年后,继台北和北京两站之后,“滚石30演唱会”将于“十一”黄金周登陆上海滩,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连唱三天。作为“老板”的段钟潭,亲历亲见了太多的风雨起落,只是他的笑容依然跟听完岁月金曲一样,恬淡、从容。
他说,跟30年前滚石成立时的目标只是“活下去”一样,如今华语唱片界还是没有走出生存的困境,“石头”还会继续滚下去……
问:这次“滚石30年”上海演唱会与北京“鸟巢”比会有什么不同?
段:“鸟巢”演唱会虽然很震撼,却因为是室外场地,从黄昏到黑夜之间的自然光亮,让很多事先设计的舞台特效无法呈现。上海站是在室内的,这就让我们把很多舞台的创意、灯光都过瘾地表现出来。另外,“鸟巢”很大,但舞台与观众席距离太远,在上海艺人就容易跟观众互动。
问:会不会因为举办城市不同,刻意打造所谓海派“滚石30”?
段:我们不会把上海变成台北和北京两地的复制,上海演唱会每场都唱足5小时,超过100首歌来代表滚石30年的成绩。其实目前的内容在编排上已超时,我们会尽量在时间上做调整。如果说到“海派”因素,也只会体现在歌曲的编排上,上海老歌一定会出现,关键是由谁唱、用什么方式唱。
问:每逢这一演唱会举行,你作为30年见证者,是不是特别激动?
段:我本来以为我会坐在观众席中哭得稀里哗啦的。可是,在台北首演的时候,我却在台下读秒,担心超时了多少,会被罚款多少,毫无感动的心情。有时候人生的无奈,就在于此。
问:有人比喻滚石是台湾唱片业的“黄埔军校”。能不能说说难忘的人和事?
段:每逢有人问我,我脑子里冒出的画面是30年前为吴楚楚、李丽芬、潘越云三人录的合集《三人展》,当时我们从办《滚石》杂志亏损中刚走出,对唱片市场没有经验,只是谨慎控制一些,想法是首先不赔钱,万一大赔就大家拆伙。还好没赔。第二张孙越、陶大伟的《欢乐英雄》一推出大受欢迎,三四个月卖了10万张,那时候在台湾卖到30万张就可以做到大街小巷都在唱。那时黑胶唱片也来不及做,下了流水线就干脆送到办公室,大家一起包装,赶快交办货运,公司那时就五六个人,这个记忆非常深刻。
问:现在滚石的专辑大概出了多少张有统计吗?
段:我看资料好像说是1200张,或者说有2万多首歌。
问:现在你看唱片业是什么心态?
段:唱片行业蛮难,充满了变数。它的产品其实就是艺人和歌。要签一个人,怎么让他红,怎么算是红,其实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变数。歌曲也经常是这样,红了才知道好听,但是,刚刚开始录小样的时候,你就要有很大想象力,需要判断投放到市场上会怎样,这个其实都没有一定的标准来衡量的,我们也一直在探索。我算运气好的吧。你看现在不管是香港还是台湾,影剧业或者唱片业里面折腾八卦的、算命的、改名字的、看风水的,无所不用,因为这些个行业也很玄,大家其实都是因为行业的不确定性太高,很难用公式、标准去衡量一部电影、一首歌的好坏,才有点信命。
不过,我从第一天开始做到今天,在跟艺人工作,或者制作、企宣、发行上面,我从没有觉得做这么久了,累了、腻了,或者很没趣了。不管发片多一点、少一点,唱片卖得好一点、差一点,我觉得那种乐趣跟愿意投入的心情,基本上至今没有什么改变。公司财务状况怎么样、赚多赚少了这些问题,严格来讲对我都不很重要。就有点像今天早上起来下雨了,明天早上起来天晴,总是上上下下。
问:唱片业衰微,滚石如何迎应?
段:过去10年唱片产业受到了很大冲击,简单说来就是受众不买CD了,那么唱片业收入从哪里来?作为行业公司,我们在思考产业怎么变,也慢慢有了样子。尽管今天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未来唱片业一定不一样,会更多元化。比如,这几年“纵贯线”和“滚石30”等的成功,让现场演出包括大小型演唱会这种方式对于音乐产业成了越来越重要的形式,加上消费者习惯了用iPad、手机、电脑听音乐,所以线上、线下同时发展,是滚石非常看重的。现在这个行业的未来平台虽然还没有到尘埃落定时,但我个人判断大概很快了,3到4年吧。
我看了一下,目前台湾各个唱片公司的状态都比2年、3年、5年前稳定得多,它们各自在环境的变革中找到了生存之道。未来唱片产业的发展,肯定要靠现场音乐、数字音乐这两条腿走路,另外加上多元化的艺人经纪,或者走电视、电影的多元化结构之路。
问:滚石这么多年一直在签内地的歌手,最近签了郁可唯。
段:内地的市场太大,从任何一个元素来看,它都太大。比如说电视台,最早期在台湾就三个电视台,现在也没有多到哪里去。内地则动辄几百个,想通过快男快女这样的节目来选拔新人的事情,滚石做不了。所以,多资源合作去推动,就会对于挖掘唱歌、作词、制作等领域的新人非常有益。但内地市场之大,也让新人像一块石头被丢到大海里面,完全没感觉,我觉得每签约一个内地新人,都需要去考虑让他有一个公平的机会能被注意到。
问:有没有想过滚石的下一个30年?
段:目前我最多想到5年后,希望这5年里,整个产业能够走出来一个比较明显的模式,能够建立一个比较健康的生态和版权保护环境,而创作人、制作人和歌手也能够被适当地回馈。
问:未来的发展靠什么?
段:我觉得环境一半,人力一半。其实,经营模式和状况是可以变的,但我们还是要坚守音乐,滚石比较有兴趣的可能还是音乐的基础性发展。滚石不限定自己的风格,我们逐步建立一堆创作艺人、制作人这样的工作伙伴,形成未来发展的核心。滚石的一首歌、一句歌词或是旋律,感动力与影响力很大,这样的事情会持续不断去做,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面貌和好的创作人,就算产业辛苦一点,仍不会放弃。滚石未来会偏重创作,所以创作团队非常重要。
(编辑: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