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海报
前不久在从西宁回北京的飞机上,我正好与出品《锦衣卫》、《小时代》的资深制片人安晓芬女士同行。向其请教未来国产电影的流行趋势,安晓芬认为“青春”、“魔幻”将会是最受青睐的商业元素,而传统的“武侠”类型则风光不再。我看完徐克导演的新作《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再想起安总的判断,两厢竟然是如此地贴切:《神都龙王》中的演员明星几乎是一水儿的青春偶像明星,主打得则是3D动作特技和魔幻元素。而通常被指认为“武侠电影”导演的徐克,此次在《神都龙王》中依旧延续了《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官场断案模式,观众只见“武”而不见“侠”,若要给影片贴一个确切的类型标签,我真觉得有些犯难。
表面上看,《神都龙王》比较贴近“古装动作悬疑片”,然而除了传统的古装动作元素,从片名即可看出,这次更吸引观众眼球的是用3D技术呈现出的魔幻元素,因为连“龙王”都被请出来了嘛!这种拼盘杂烩的糅合,对于一般导演来说可能不是件易事,但对于向来擅长怪力乱神的徐克来说,早已有过多次成功的实践,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新蜀山剑侠》(1983)、《倩女幽魂》(监制,1987)、《妖兽都市》(监制、编剧,1992)、《新仙鹤神针》(监制、编剧,1993)、《青蛇》(1993)、《花月佳期》(1995)、《蜀山传》(2001)等等。而在这些影片中,徐克所启用的也都是一众或帅气或貌美的青春明星,从早期的林青霞、王祖贤、杨采妮、吴奇隆,到后来的古天乐、张柏芝、章子怡,他们都在青春无敌的时候因缘际会徐老怪,由此在影坛留下一道道惊鸿之美。
青春、魔幻、动作……这些过去二十多年已经被徐克玩得烂熟于心的东西,竟然现在成了中国电影未来的趋势。那么,过去=未来?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可笑?是有点可笑,不过并不是不能理解。
这当中的原因,首先是大陆电影和香港电影的错位式发展。70年代末,也即是徐克这批香港新浪潮精英们声名鹊起之际,大陆流行的是伤痕和反思。而当八九十年代香港商业电影百花齐放之际,我们还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边缘犹豫徘徊。因此今天大陆开始流行起青春与魔幻,其实恰恰是我们的电影商业思维整体落后于香港二十年的表现。另外,也是更重要的,要归功于徐克超前的意识和超人的才华。艺术易得,艺术家难寻。在香港商业电影导演的系谱中,徐克无疑是孤高的、难以寻得替代物的文曲星。
徐克的癫狂,尤其体现在他对特技的痴迷上,这一点,他有些像乔治-卢卡斯和詹姆斯-卡梅隆。纵观过去二十年,徐克的正统武侠片路子(无论是写意的还是写实的)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硬伤和失败,而在特技电影方面,则并不一帆风顺。拿早期土法模型特技时期的《新蜀山剑侠》来看,在香港首次引入好莱坞的制作团队,获得市场和评论界的一致肯定,开新派神怪武侠之先河;而2001年,同题材重拍《蜀山传》,大规模引入电脑特技制作一千五百个镜头,却遭遇冷落和挫折,缘何?
错不在徐克,而在时代。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香港和传统东南亚电影市场崩塌,而新兴的大陆市场尚未成熟,观众对这类特技电影尤显稚嫩和不适。今天看来,《蜀山传》的玄幻无疑蔚然大观令人惊叹,这是徐克超前思维的一种明证。而从《蜀山传》,历经《海底寻人》、《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龙门飞甲》、《神都龙王》,徐克不断地在技术的层面追寻着新鲜的刺激,从而越发地在华语影坛展现出一种稳健的姿态。
相比徐克同时期导演群体的普遍衰竭,这种建立在技术自信上的稳健殊为不易,再一次体现出徐克艺术思维的某种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不仅属于他个人,实际上更为今天的中国电影业所孜孜以求——这即是,电影所承载的工业发展和东方美学工程两个维度的营造。
这两个维度一虚一实,实则虚实相生。今天热钱汇聚的中国电影业,不缺土豪金,缺得是整体性的科学规划,而这实际上是徐克早已在二十年前就已精心妥善布局的发展方向。在工业发展的层面,正如与他多次合作的林纪陶先生所言,他“不仅将荷里活(好莱坞)新的视觉科技带到香港,还想使特技在香港电影工业中变得并非那么难得与昂贵的东西”(《剑啸江湖:徐克与香港电影》,2002)。从早期的土法特技,到《蜀山传》的电脑特技,到《深海寻人》的水下摄影,到《龙门飞甲》的3D拍摄,我们这么跟随徐克一路走来,方知今天《神都龙王》的最大卖点“IMAX+水下3D”并不是突发奇想,没有前十余年的工业技术的累计,不会有今天的《神都龙王》。而花费1.5亿人民币制作的《神都龙王》,从最后的视觉效果看,也绝不属于好莱坞1.5亿美金的大制作。这,就是老怪徐克的本事!
有了技术发展作为保障,徐克方可以放开手脚去营造他恢宏无际的瑰丽东方世界。徐克的东方美学,不是偶一为之,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经年打造的工程。这当中当然有各样各样的磕磕绊绊,所幸有今天大陆强有力的资金优势,使得他可以汇集跨国的各路精英以为所用,香港的徐克就此变成中国的徐克。这是中国电影的幸事,也是绝大多数中国电影人还远没有达到的高度。
当然,此次徐克在《神都龙王》中的表现也无需过度神话,即便在技术层面,有些处理是否可以变得更好都是可以讨论的。比如他过去成名已久的碎花暴雨式的凌厉快速剪辑,为了照顾3D的效果而较少使用,转为大量高速慢镜头的表现,动作场面的力度感和节奏感便有所削弱。大量的CG镜头的加工,解放了摄影机(以营造出配合IMAX的宏伟画面)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物动作的“不实感”,让人感觉徐克的电影越来越有“动画化”的倾向。
而在内容层面,由于对画面和视觉特技的优先追求,已经让人物塑造退居其次。今天的《神都龙王》中青春偶像们,只不过是一块块橡皮泥,任由徐克揉捏折腾。他们没有动人的表演,没有塑造出有内涵的形象,也就少了感动人心的力量。过去善于亦笑亦癫、悲喜参杂、以古讽今的徐克,在今日的大环境中,少了青年时的狡黠,多了壮年时的世故,这种技术进步之外的创作保守也是显而易见的。对此我们也许可以给予理解和宽容,不过回想起宁采臣、聂小倩、黄飞鸿、白素贞、小青那个时代的徐克,总还是让人有些莫名的遗憾和唏嘘。
(编辑: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