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商业电影市场领域,中国电影始终是相对的弱者。这项单纯抬高门槛的保护政策只不过是一个防御性的政策,对投机只能起暂时作用。事实上,只要有市场竞争,投机就不可避免。相比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港片北上的“买厂标”挂拍,《敢死队2》《环形使者》的投机又算得了什么。这次把《敢死队2》《环形使者》们拦在了资质认证的门外,更加无穷无尽、参差多样的投机手段究竟需要多少新规来“棒喝”才能算完?
一
中国电影产业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的“家大业大”,合拍片一直是产业发展与转型的助推器,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然还没有进入产业化阶段,当时的合拍片对象既有香港、台湾这样华语电影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也有美国、日本乃至欧洲这样的电影大国,这些合拍片为此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2003年电影体制改革确定了产业化发展的方向,管理层发布了CEPA政策,给中国电影找到了一个学习发展的模板——香港电影。于是,内地电影对香港电影的全盘师法开始了,投融资、制作、宣发、放映、票房分账以及影院经营乃至电影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内地电影精华与糟粕齐收,并发扬光大。毋庸质疑,种种“东方好莱坞”的实务经验换来了产业飞速发展的十年。这一阶段,中港合拍片成为国内电影市场的主宰。
随着香港模式的日渐透支,中港合拍步入瓶颈,又找不到突破。2008年,《木乃伊3》作为合拍片上映,此后一批加入了中国元素的“好莱坞系”电影相继出炉,再度改变了中国合拍片的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市场以火箭的速度迅速成长为继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市场,这个潜力无穷的市场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好莱坞的主力活动起来。国内市场的特征也非常鲜明,诸如《碟中谍》《变形金刚》《阿凡达》等“高概念”电影盘踞在票房榜前列,中国电影观众对好莱坞的热衷程度可见一斑。中方的市场“操盘手”在国产片严重透支市场信用、国产片市场空间日渐狭窄的背景之下,将“中美合拍”视为重新打开国内市场的票房利器。管理层似乎也意识到香港模式已经走到尽头,需要更为先进的运作模式来运转中国电影产业,好莱坞模式无疑成为最直接的选择,管理层、国营公司、民营公司无不对中美合作充满了想象。因此,驱动这一轮“合拍片热”的,美方不再是美籍华人,也不再是边缘的资金,而是华纳、福克斯、派拉蒙这些老牌的好莱坞核心力量,他们的目的就是利益最大化。正在为国内市场的钱也不好赚而苦恼的中方“操盘手”们从好莱坞大佬们伸出的橄榄枝上看到了解套的希望。目的都是为了赚钱,你拥有技术优势和产业经验,我拥有令人垂涎三尺的市场,优势互补,“合作”的前提是有了。管理层也乐观其成,中美合作一方面能学习到海外的先进技术和产业经验,另一方面还能撬动海外市场,弘扬中国文化、体现我们的价值观和国家软实力。各有各的一本帐,但接下来的一声“棒喝”不仅让合作双方清醒下来,同时也让管理层看到“中美合作”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年初,“中美电影新政”使得好莱坞分账大片的数量从20部提高到了34部,分账比例由原来的13%升至25%,政策效应很快在市场上有所反应,即便是国产片采取“抱团取暖”策略,相关部门发起“国产片保护月”等措施来迎击好莱坞,效果都不甚理想,进口片票房仍然占到前三季度总票房的六成,并且前十名的进口片票房远高于国产前十的影片。在相当严峻的情况下,部分好莱坞影片为了分账更多,企图绕过进口配额限制,钻政策空子,变身为“合拍片”以求利益最大化,因为合拍片分账享受国产片待遇,最高可达43%,进口片则只有25%。
对于这种市场投机行为,八月下旬以来,主打合拍概念的影片的合拍资质受到严格审核,随后我们就看到,此前大肆渲染的“中美合拍”的纯种好莱坞电影《敢死队2》《环形使者》等一一变成了进口片。而另一部中外合作的纯中国题材电影《浮城谜事》则变身为国产片。新规以这样的形式产生了,在《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2004)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量化规定,规定要求中方出资比例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须由中国演员担任主要角色,并需要在中国取景。[NextPage]
二
从合拍片新规的量化规定来看,管理层一方面有效遏制了规避进口配额限制,挤占国产片市场的投机行为,另一方面亦可看出相关部门的良苦用心,中方投资比重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定量,就拿《云图》来说,一亿美元的投资,按照规定,中方要投入3000万美元才符合要求,而3000万美元制作一部规模较大的中型国产影片,应该是收放自如,完全没有必要涉险合拍,漂洋过海去跟好莱坞合作。而中方新原野公司投入的将近1000万美元,约占十分之一的比例,可谓目前中方资本权衡利弊、风险评估过后,可接受的范围。即便如此,相关部门所定的这个出资比例背后,却另有玄机。众所周知,这一轮“中美合拍热”虽然在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口号下展开,然而对于中方而言,背后却是一场残酷的市场争夺战。中方投资比例不达标,便拦下相当部分的好莱坞大片,让他们在进口片中厮杀,可谓虎口夺食。投资比例达标的,就当前全球化下的电影合拍趋势来看,相当一部分电影的好莱坞金主都不止一方,而中方三分之一的投资比重,也大大提高了中方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展现国家软实力,这些似乎并不遥远,正所谓我的地盘我做主。有关方面的谋划不能说不周全,然而在这样的谋划下,真的能守住国产片市场吗?
有关管理者似乎只看到了市场数字的变化,而忽略了市场心态的变化。被消除合拍片资格的《敢死队2》以3亿元票房笑傲中国电影市场。所以,其中方代表张昭很自信地说,“不就是18%的距离嘛,我们不赌政策,只做市场,如果市场做不起来,是合拍片又有什么用?”这番话虽然有点“酸葡萄”的嫌疑,却也道出了中美合拍片近年来在国内市场鲜有作为的事实。几年前,被冠以“中美合拍爱情巨制”的《面纱》在内地上映,迤逦的桂林风光并未换来观众的热情,当年首周票房不到1万元;由华谊兄弟与美国韦恩斯坦公司联合出品,周润发与巩俐两位华语电影巨星倾情演绎的《谍海风云》全球票房亦不到1000万美元,至今未在北美上映,该公司随后和福克斯合资制作的《雪花秘扇》全球票房仅134万美元。合拍在外国投资者心中分量几何?好莱坞与香港不一样,对于香港而言,内地市场意味着生存,对于好莱坞而言,中国这块市场虽然很诱人,但他们的最终根据地还是在欧美,“中美合拍”对于他们而言只是锦上添花,并不是必需,或者迫切。
在国际商业电影市场领域,中国电影始终是相对的弱者。这项单纯抬高门槛的保护政策只不过是一个防御性的政策,对投机只能起暂时作用。事实上,只要有市场竞争,投机就不可避免。相比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港片北上的“买厂标”挂拍,《敢死队2》《环形使者》的投机又算得了什么。这次把《敢死队2》《环形使者》们拦在了资质认证的门外,更加无穷无尽、参差多样的投机手段究竟需要多少新规来“棒喝”才能算完?而它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是,很多合拍片将进行不下去,中国的投资人继续退守中国市场,因为他没有必要去国际市场冒风险。虽然这种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想法无可厚非,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会不会越来越封闭?更多地鼓励那些真正愿意走出去、通过投资好莱坞来赚取“经验值”和利润的中国电影企业及电影人吧,即便参与程度并不理想,甚至有拿钱买教训的嫌疑,但是就此能够参与海外电影工业,从中学到宝贵的经验。无论对于产业还是对于个人来说,这样的积累应该是必须的。毕竟,偷师学艺从来就没有速成班。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