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惊笑”并非金士杰所擅长,“演悲伤的戏太久”的他笑言,这次是要“演演滑稽戏,宣泄一下,我就告诉自己要跟一个有趣的老头约会去了”,其实,他不过是一个因为怜香惜玉而走背字的倒霉老宅男。11月1日起,你也可以来海淀剧院和这个有趣的英国老头约会。
悬疑剧变闹剧 太岁头上动土
30年代的伦敦,一个整日无所事事的中产阶级宅男,一日心血来潮去剧院看戏,突然观众席传来枪声,人们一片惊慌。身旁一位美丽的神秘女子在危机之中询问他可否借宿一晚,自以为走了桃花运的他,没想到却引来一群杀手,从此开始了逃亡生涯。
这个颇为严肃、充满悬念的逃亡故事来源于1915年苏格兰作家约翰·布肯出版的间谍小说《三十九级台阶》,希区柯克曾在1934年将其拍成同名黑白电影,当然最令中国观众熟悉的还是要数1978年的彩色电影版,片中男主角吊在伦敦大本钟上的场面至今与童自荣的配音一样令人难忘。2008年BBC重拍了此片。
故事问世几十年之后,戏剧人挖掘出了新的东西,以极为简约的舞台风格和有且仅有的4位演员来诠释一个笑料百出的喜剧版本,一经亮相就成为伦敦西区和百老汇的热门剧目。
2005年的英国West Yorkshire 戏剧院,四位演员首次尝试演出这个故事,2006年8月,这一版本经过再次改编后于伦敦首演,当时的剧名加了原作者名字——John Buchan’s The 39 Steps,同年9月开始在伦敦西区West End上演。因为剧情紧凑又热闹搞笑,这部备受欢迎的剧目在一年之后被引进美国,先是在波士顿首演,2008年开始在百老汇演出,至2010年1月10日停演,已经演出了771场,成为最长寿的百老汇戏剧之一。有趣的是,在美国演出时,剧名前缀的剧作家名字改成了虽然也是英国人但因在美国走红而被美国人更为熟悉的电影大师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s The 39 Steps)。
这出仅有三位男演员及一位女演员的戏,如何用四个人演出所有的角色是一大看点,也是剧中大多数笑料的来源所在。除了无所事事却意外被卷入国际间谍战的男主角从头到尾由一人饰演外,唯一的女演员要演出美艳女间谍、美丽却不相信男主角的大家闺秀、以及苏格兰小农场女主人等三个角色,而剩下的四五十个角色则由另外两位男演员路人甲和路人乙全数包办。
一向擅长翻译和排演外国剧目的台湾果陀剧场的导演杨世鹏,在4年前将这一剧目进行汉化,并改名为《步步惊笑》。因“怜香惜玉”而惹祸上身的倒霉宅男由62岁的台湾表演艺术家金士杰出演,而他在逃亡路上遇到的警察、贵妇,甚至瀑布、荆棘、烂泥等各种“角色”则由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卜学亮和同样是资深舞台剧演员的刘亮佐包办。
对于从电影到舞台剧的改编,在四年前就饰演汉化版中男主角的金士杰笑称,这帮戏剧人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希区柯克是非常令人敬仰的电影人,这一作品又是他的经典之作。但戏剧人在改编的时候,却总有那么点反讽的味道,真是胆子大到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不过我说的‘反讽’并不是贬义词,这也是一种致敬,向希区柯克这位可爱、可畏却可以‘一笑置之’的老人致敬。整部剧有些把幕后人的心情摆在了台面上演的感觉,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去排一出大悲剧,排练到一半就总会说,咱们别这么排了,干脆弄成个喜剧得了。”
老戏骨演喜剧 绝不贪恋笑声
在台湾,与赖声川创办的表演工作坊齐名的果陀剧场,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扩展大陆市场。两年前,他们推出同样是由杨世鹏导演翻译和创排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在京沪等地演出百余场,票房大卖。在那部戏里,金士杰演绎了一位笑对死亡的绝症病人,一段抖着手吃饭却不能的细节刻画就引得剧场里抽泣声隐隐可听。
实际上,在金士杰的表演履历里,喜剧占了一大部分。作为当年台湾戏剧“黄埔军校”兰陵剧坊的创始人之一,金士杰最早最成功的剧目《荷珠新配》就是喜剧,而他与赖声川合作的《这一夜,谁来说相声》《暗恋桃花源》也是喜剧。
看到《步步惊笑》的剧本时,金士杰就惊呼,“怎么会有这种处理手法?编剧约翰·布肯像是一个发明家,用最精准的手法‘嘣’地打到笑点。你几乎可以想象到,作者在看到你的反应时那种喜滋滋的样子。”对于这个角色,金士杰笑言,这是他从艺以来演过的最帅的角色,但是整场演出并没有展示帅哥的优越生活,却不停地逃亡,要无实物表演飞车追逐、火车逃脱等情景,没到中场休息就已经一身汗了。
老戏骨自然有自己演喜剧的一套理念:尽量节制,绝不贪恋观众的笑声,“那些像综艺节目的喜剧,演员演的时候总是越演越疯狂,越演越嚣张,为了博观众的笑声,不停地加码、再加码。演员应该自制,不要为了让观众更沸腾,就疯得太远。演戏不是为了贪恋观众的笑声,也不是为了让观众像‘粉丝’一样为你着迷。”
空舞台少道具 4个演员跑满场
没有豪华的布景道具,空旷的舞台上,几个散落在地的木箱成为演员完成37个场景转换的全部道具。这些木箱可以是火车座位,也可以是火车车顶,像小叮当任意门的门框与门,旋转之后就是另一个空间场景——一会儿可以是在男主角的家中,是在行进的火车客舱中,是在大草原上,一会儿又可以是在戏院中,是在旅馆里,是在教授家中。
演员的表演更让这些灵活多变且出神入化的场景转换本身就成为一种笑料——手提着衣服下摆抖动,便是有风在吹。一个门框拿在手里,可以变成富太太穿过的一扇扇豪宅房门。在剧中充当路人甲、一人分饰多个角色的刘亮佐说,“这些笑点不是直接讲出来的,观众看着我们甩衣服,过一会儿就明白是在说有风,这种喜剧效果需要观众反应几秒钟,但却比抖‘包袱’要直接多了。”
剧中,刘亮佐和卜学亮以反串、变换服装、口音、形体动作等形式来进行四五十个角色的转换。其中最精彩的一幕就是在火车站,火车要出发前,两人要在2分钟里演差不多7个角色,他们手上有数顶帽子,随着转身变换所戴帽子,就从列车长的角色不断地来回变换成警察、卖报纸的、乘客、站务人员等多名角色。这样的行云流水演法被刘亮佐称为“帽子戏法”。刘亮佐透露,相比国外的版本,他俩会增加更多角色,挑战一把,“我们就是要突破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法,更丰富更有趣,也让观众看得更超值。”
这样抢戏的设置难怪让金士杰抱怨,自己这个男主角看似红花实则绿叶,“完全是用来反衬刘亮佐和卜学亮的。”看似陌生的刘亮佐,其实也早在10年前就来京演出过,5年前还随赖声川导演的《宝岛一村》在大陆巡演,他还曾经凭借电视剧《名扬四海》荣获台湾电视金钟奖最佳编剧。而卜学亮除了有台湾综艺大咖的称谓外,因与金士杰合作《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也晋身实力派演员。
对于这部舞台剧,刘亮佐用“惊讶感”来称赞这种巧思,“演员的形体、灯光、音响,每一个节点都环环相扣。120多个灯光设计,配合每一个场景,节奏控制得恰到好处。2009年开始在台湾演出到现在,每一次演出的时间误差,都没有超过两分钟。”而金士杰也说,“用最小做到最大,我们没有往深刻走。它也非常逗笑,逗笑的目的单纯到让你觉得会过于简单。它在一个玩耍不停止的状态里妙趣不断,恰恰是这种特别让它不同于一般的喜剧。”
除了丰富的肢体语言,甚至带点哑剧式肢体表演的元素外,电影迷们也能从这部剧中得到意外的收获。全剧部分桥段是用“影戏”的方式来演出,而这些“影戏”则是来自希区考克的其他著名经典电影,例如《惊魂记》的浴缸与浴帘、《鸟》,还有每次都会在电影当中出现的希区柯克本人等。
(编辑:谭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