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都为之亢奋不已的瓦格纳年,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推出的《帕西法尔》以高质量的综合呈现成为了内地纪念瓦格纳的新高点。
德国导演迈克尔·舒尔茨大规模地颠覆了剧中人物的角色特点乃至整部作品的精神主旨。在舒尔茨的舞台上,受伤的国王安福塔斯成为了权力与人们欲望挤压下的悲剧性人物,男主角帕西法尔也并没有因为完成了圣杯骑士的使命而成全“完人”的形象,昆德丽依旧是那个等待被救赎的女人,但她对整体剧情的推动力也被刻意地削弱。最终结局被导演引至英雄与神权的同时倒塌,性别平等、反对战争与剔除宗教中的压迫得到了展现。
第一幕的实验室仿佛是在造神,第二幕克林索尔的城堡变成一个古希腊雕塑博物馆,象征着这个活在过去并走火入魔的教条主义者。但遗憾的是,这个嵌入的故事并没有能完整地展现甚至无疾而终,第三幕则在叙事上回归了原剧情。
主要歌唱演员几乎都算得上国际一线或准一线的瓦格纳唱将,饰演昆德丽的米夏埃拉·舒斯特的唱功十分可观,三幕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动力和准确的戏剧性。饰演帕西法尔的弗里茨凭借着金属质感的硬朗声线足以体现出瓦格纳男高音的英雄性,但他的演唱也缺失一定的细腻。饰演安福塔斯的帕特森是近年来新晋的优秀瓦格纳男中音,他的表现几乎可以用演、唱俱佳来形容。饰演剧中的另一核心角色古内曼兹的阿蒂拉·容虽然缺乏火花四溅的声音魅力,但始终稳定的表现十分称职。维也纳爱乐人合唱团在剧中亮相时间并不算多,但他们如定海神针一般的烘托却让人铭记于心。
对于此次《帕西法尔》演出而言,最令人振奋的当属库恩棒下的中国爱乐乐团。从第一幕序曲开始,柔顺的线条、绵延的气息和层次鲜明的和声就让人难以置信,中国爱乐优异的弦乐声部在这次演出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
在长达近6个小时的演出中,有超过70%的观众坚持到了全剧结束,演出启发了人们对于该制作主旨精神的思考和讨论,这无疑是对经典写实主义大行其道的国内歌剧界一次提醒。无论是经典主义、当代背景、先锋概念,风格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在这个资讯异常发达的时代,观众对于舞台上发生的任何创新行为都不会感到过于惊诧,呈现的质量和严谨的概念才是真正决定一个制作能否被大多数人接受并喜爱的关键。这也是此次《帕西法尔》在首演之外带给业界的深层次影响,并足以载入史册。
(编辑:谭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