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河南省话剧院的大型话剧《红旗渠》在上海大剧院上演。
当舞台上亮起这样的字幕,“用时10年,削平山头1250个,架设渡槽152座,凿通隧道211个,挖砌土石1515.82万方,总干渠长70.6公里。重伤256人,牺牲189人……”全场观众满含热泪,掌声经久不息,昨晚,河南省话剧院的大型话剧《红旗渠》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第1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中原风——河南文化周”也正式揭幕。
昨日,上海百名优秀党员、劳模代表和当年修建红旗渠的林州老劳模一起观看了演出。这台历时4年精心打造的话剧,以这段撼人心魄的历史史诗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观众。
在为期一周的河南文化周中,除了话剧《红旗渠》外,前晚上演的豫剧《清风亭上》也以其慷慨苍凉的中原悲歌震撼了观众。与此同时,一台汇聚了少林武术、开封盘鼓、河南民乐等丰富内容的天天演专场也于昨天早上在上海南京路世纪广场上演,吸引众多路人驻足。文化周中包括舞台表演、艺术展览、广场演出、文化讲座和节目交易五大类活动。
《红旗渠》不只是简单歌颂
作为河南文化周的开幕大戏,《红旗渠》代表了河南舞台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该剧曾先后荣获河南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金奖)、“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等多项大奖,并在前不久作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河南省优秀剧(节)目北京展演月”开幕式演出剧目进京演出,引起了轰动。
对于稍微年长的观众而言,《红旗渠》是个十分熟悉的故事和题材。在剧中,以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为代表的红旗渠修建者们,几乎在不具备任何开工条件的基础上咬着牙、废寝忘食地带领着人民一起战天斗地。全剧采用散文式结构,截取了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的几个感人场景,以展现不同阶层各类人物的不同表现,既刻画了各自的性格特征,又塑造了一组反映林县人民精神面貌的群体形象。
该剧导演李利宏表示,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精神、焦裕禄精神一样,都是河南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剧中,主创真实地再现了53年前那个“火红”年代的历史氛围,编织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感。演员的表演充满热情,风格质朴,台词慷慨激昂,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但整出戏并不只是简单的歌颂,而是站在今天的视角,对历史有着深沉、凝重、睿智的思辨。
豫剧《清风亭上》前天上演
《红旗渠》演出的前一天,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的豫剧《清风亭上》同样以其艺术魅力给观众不小的冲击。作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之一,《清风亭上》将一出传统名剧做了全新的改编。不仅完整保留了豫剧这一中原剧种的特有魅力,同时也赋予了它时代新貌,提升了该剧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新编豫剧《清风亭上》在原有以德报怨、因果报应的悲剧故事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合理化的改变和创新,使原剧的主题立意超越了传统的道德层面,即通过张元秀夫妇和张继保这一对“大善”、“大恶”人物的鲜明对比,鞭挞了功名利禄对人性的扭曲,从而呼唤和感召人性“本善”的回归,在父母子女等很多问题上也多了一些警世的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在故事合理化之外,全剧对人物唱腔、动作设计及舞台美术的风格都作了新尝试。舞台上只有简洁的一桌二椅和写意布景,但通过灯光的变化,很有现代剧场的视觉美感。
男女主角可称为此次演出的亮点。中国剧协副主席、豫剧表演家李树建领衔饰演张元秀,而另一豫剧名角柏青饰演张妻,两人的表演可谓珠联璧合,尤其是演唱极富艺术感染力,将豫剧唱腔特有的自然本色和慷慨苍凉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多观众都边落泪边鼓掌,为演员叫好。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