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巴士底:剧场还是废墟?专访安塞姆·基弗

2009-08-28 12:55:45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作者:杨思思

  7月7日,巴士底国家歌剧院成立20周年纪念演出,是经过历时一年半策划的新类型剧目《初始》的全球首演。1989年7月13日,巴士底国家歌剧院成立时曾举办过轰轰烈烈的歌剧首演。

  巴士底歌剧院是当时法国总统密特朗钦定的巴黎几大现代风格的“形象工程”之一,与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及新凯旋门齐名。据说修建歌剧院时,施工人员还期待能在地下挖出两百年前巴士底监狱犯人逃跑的密道,最终一无所获。

  这次20周年纪念演出的总导演是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出生于1945年法德边境小城多瑙艾辛根的基弗,被看作当今国际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却又在四十年的艺术生涯中频频引发争议。

  基弗曾师从德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师波伊斯(Joseph Beuys),波伊斯凌厉的创作总是绕不开战争的记忆、创伤这样的主题,以作品直击纳粹时代。基弗自然受到波伊斯的影响。1969年基弗的一组“自拍”照,引来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照片中的基弗高举右臂,做出那个尽人皆知的纳粹手势。基弗在作品中直白到近乎挑衅的态度,大大地刺激了观者的神经。有些评论家认定,基弗的作品止步于对纳粹时代符号的再现,缺乏一种确凿的批判,几乎可以将其解读成是对过去的“哀悼”。

  对此批评,基弗解释:“我并非将自己化身成尼禄或希特勒,我仅仅需要重复一下他们做过的,从而明白他们的疯狂。”“在照片中,我希望对自己提问:我是不是法西斯?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不可能立刻给出答案,否则就太容易了。权力、竞争意识、高人一等的感觉?这些是我或者其他任何人都有的人性的一个方面。

  无论褒贬,自1980年代表德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后,基弗的国际声誉扶摇直上。他在继续将德国历史的断面熔入画布的同时,日益倾向于探索更广义的人类文化和命运以及宗教神学和神秘主义。1996年基弗定居法国后,重拾若干年前对自然、生命的轮回以及宇宙起源的思考。

  2007年,基弗接过了“不朽之作”展览项目的第一棒,这个项目是法国最著名的艺术展出场所之一的巴黎大宫与法国文化部合作创立的,每年邀请一位国际知名艺术家作专题展览。

  同年,基弗受卢浮宫邀请为其馆内空间作永久性的装饰创作。在他之前,1953年的受邀人是立体主义创始人之一的乔治·布拉克,再早是1850年的德拉克洛瓦。

  基弗这次为巴士底歌剧院创作的《初始》动用了上百人的团队。这出大剧展开的背景是基弗想像中末日之后的城市。舞台上,9座《星之陨落》系列中的巨塔,像上帝胡乱堆砌的积木,仿佛下一秒就会坍塌。

  两个女人贯穿这出戏剧的始终,一个是“夏基娜”,一个是莉莉特。“夏基娜”(Shekhina)在犹太教圣经中表示“神的存在”,基弗将她化为人物形象:一个金发女人,由背景深处的阴影中降临。她的角色是先知,预言幸存者们的命运。

  夏基娜述说着《旧约》中先知以赛亚和耶利米的预言:“世界彻底毁灭,也就是新的创造。我们不是世界的中心,历史的瓦砾也就是新的开始。既是结束,也是开始……”

  另一个女人是莉莉特,犹太教《圣经》中的第一个女人,在夏娃之前的亚当的恋人,却被赶出了伊甸园。在舞台上,莉莉特披散着一头红发。与金发、纯洁无瑕的夏娃不同,莉莉特在犹太教的传说中,象征了邪恶危险的阴柔力量。莉莉特是基弗极为欣赏的一个圣经人物,因为她叛逆,是第一个敢于违抗上帝的女性。基弗在戏中把莉莉特安排成一个影子,在废墟间游荡出没。

  从头至尾伴随的是德国作曲家魏德曼创作的交响乐,带有瓦格纳式的沉重庄严。

  首演次日,巴黎各大媒体对演出的反响并非如预期的热烈。《解放报》和《费加罗报》仅仅报道了演出信息。《世界报》则称《初始》“粗糙而无力”。

  我们的记忆可以追溯到恐龙时代

  南方周末:这个戏剧最初是由何而来?

  基弗:有一次巴士底歌剧院的负责人杰拉德·莫赫提耶先生联系我,希望我能为他们搞一个创作。他说可以随便我做任何想做的东西。其实有框架的话创作起来比较容易,没有限制反而更难。我最后答应了,因为我认识一位曾经合作过的作曲家魏德曼。我要求剧院开放所有的舞台空间供我使用。要知道一般供演出的只有中间那么一块舞台,可是我要打开空间,将舞台两侧和后方的九个场地都动用起来。我不希望像魔术师,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制造幻象。我想创造整个舞台上的风景。但是,观众不能完全看见所有舞台上发生的事情,最左边的观众会看见右边舞台深处,最右边的观众则能看见左边舞台深处。这其实是一个集体作品,这个人看到一部分,那个人看到另一部分,每个人看到的都不完全,而所有人的所见加起来就是全部。

   
当初我想让观众穿过整个舞台,但这太难了。出于实际操作的考虑,我放弃了这个想法。所以从前沿到舞台最深处那面墙,都变成了演出空间。

  瓦雷里有一本书,书里的主人公在剧场里眼睛并不是盯着舞台,而是左顾右盼看周围的人。就好像现在,你在看着舞台,我在看着你。

[NextPage]
    南方周末:这个舞台剧的故事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基弗:故事来源于《旧约》,其中的先知以赛亚和耶利米,他们语言的力量和诗意总是让我震撼。故事发生在被称作“新月沃土”的地带,也就是从埃及,经过黎巴嫩、巴勒斯坦,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到伊朗的这一弧形地区,这是人类文明发源的地方之一。该地在一万二千年前就有文明存在。犹太人当时聚居于这一地带的中心。我对这一地带非常感兴趣。收藏在卢浮宫的我的作品,就安放在苏美尔展区和埃及展区之间:那是我的地方。

  我的作品总是与现实分不开,但又不是刻意为之。为了认识将来,必须回到过去。我们对历史的记忆一直存在,不能以出生的时刻计算,我们的记忆可以追溯到恐龙时代。记忆不仅存在于大脑之中,人的每个细胞里都有记忆。

  南方周末:这不是你第一次参与戏剧创作。

  基弗:我最开始是和一个非常棒的戏剧导演克劳斯·格卢伯尔在维也纳合作,第二次是在那不勒斯。我非常珍惜和他工作的机会,没有他,我不可能转向舞台创作。前两次我只是设计服装和布景,而这次从导演到作曲者的选择到音乐都是我的工作。这里面有些东西我原本不会做,但人有时就需要挑战他不擅长的,否则不能成长。

  南方周末:在你的绘画创作里已经有戏剧导演的成分。

  基弗:对,我从最早开始艺术创作时,就会先做些装置,拍照,由此再开始一幅画。眼前我们看到的舞台景象,其实是早就构想好的,大概能追溯到四十年前吧,在更小的空间,一个小村庄的谷仓里。当时我的想法和现在舞台上的东西不尽相同,但已经很像了。

  南方周末:在你的绘画里人物形象总是抽象而非常渺小的,可以说微不足道。但在戏剧舞台上,却是真实鲜活的人物。

  基弗:对,要调动真实的演员,首先的一个问题就是沟通。我在工作室里创作,很清楚自己要做的;在这里,我却需要将想法传达给演员。而舞台上那些敲打砖块的演员,她们本身就构成了一幅画。艺术家既可以将活生生的人当成雕塑和创作的材料,也可以使材料变得像人一样生动。

  《一千朵花盛开》来自毛泽东“百花齐放”

  南方周末:“莉莉特”这个人物在你的作品中几次出现,在这次的戏剧中也是。

  基弗:她是一个很有趣的人物,是圣经中的一个女性形象,第一个不顺从于男性权威,甚至敢于反抗上帝的女人,这很好。这是一个独立、自由、放纵的女人。我非常欣赏这个人物。

  出演“莉莉特”一角的是个舞蹈演员。一开始我打算在剧中安排一段她的舞蹈,但后来打消了这一念头。对我来说,这出剧最重要的是音乐,还有画面。如果混入其他元素,那就变成另一出戏了。

  南方周末:为什么你没有安排男性角色?

  基弗:会有一个上帝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而且,我喜欢女人,喜欢和女性一起工作。

  南方周末:另外一个问题,你2000年创作了《一千朵花盛开》。

  基弗:对,这个你应该知道,是来自毛泽东的那句“百花齐放”。我读过很多关于毛泽东的书。事实上,在“百花齐放”这个词背后,不是真的花朵,而是政治运动的牺牲者。而毛泽东的东西里同时又有很美的一面,他是个诗人。

  南方周末:中国对你有吸引力?

  基弗:是。我曾经用3个月的时间穿越了中国,从北京到西安,然后走丝绸之路南边的一线,最后到巴基斯坦和印度。

  我妻子两年前去中国旅行,她遇见很多知道我的画家。我希望有机会能在中国办展览。

  (实习编辑:魏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