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北京土壤还能否长出京味戏剧?

2008-01-31 09:34:45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贾薇

    话剧《莲花》让我们感受到京味戏剧久违的感动,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首演结束,记者就京味戏剧与评论家解玺璋进行了一次访谈。

  京味戏剧面临作家断档

  记:京味戏剧是北京文化土壤中培育生长出来的艺术奇葩,它生动传神地展示着北京城独特的风貌神韵,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其浓郁鲜明的特色已经成为人们对北京地域文化的一种情感寄托。但是,近年来,北京舞台上的京味戏剧似乎越来越少。

  解:说到京味就会自然联想到北京人艺,其他剧院没有这个传统。近年来,北京人艺也新创、复排了不少京味题材的作品,像《万家灯火》、《北街南院》、《骆驼祥子》等,但是还没有一出剧目达到《茶馆》、《天下第一楼》那样的辉煌,还没有一个人物能像王掌柜、卢孟实那样让人久久难忘。同时,一些京味题材的作品也在发生变异。像去年李六乙导演的《我这一辈子》,虽然也是京味题材,但是导演在其中加入了很多主观形式上的探索,削弱了原来的味道。这种探索对于导演来说很有价值,但是对于一个戏剧品种而言,却是一种遗憾,因为它少了一个可以传承的东西。

  记:京味作品自成体系,前有老舍,之后小说界有邓友梅、汪曾祺、刘心武、韩少华、陈建功,戏剧界有苏叔阳、李龙云、何冀平、过士行,但是现在这些人基本上已经退出了视野,作家缺位、剧本缺失、京味戏剧好像从根本上动摇了。

  解:京味作家面临断档,京味戏剧最大的危机也在于此。老一代有成就的京味作家像汪曾祺等已经进入暮年,写不动了;中间一批有的转入其他研究领域,有的离开北京,有的志向不在于此;新成长起来的几个因为文化积累不够,文化准备不足,暂时还难以形成气候。如今,80后的创作群体这么活跃,却没见一个带有京味特色的作者。再过10年,现在二三十岁的人谁还能接着写?北京这块文化土壤里还会不会长出这样的东西来?真是很难说。

  京味的核心不是语言

  记:掌握了京味语言是不是就能写好京味戏剧?京味戏剧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解:京味语言只是京味作品表面的形式,更主要的是通过作家对生活的深刻体会把握,利用具有京味特色的语言,反映出北京人的精、气、神,进而传递出作者的文化反思和文化评价。所以说京味语言好学,京味戏剧难写。近年来舞台上的一些京味作品,因为种种原因在这些方面没有写到位,所以难以留给人像《茶馆》那样经典作品的震撼。

  记:人艺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跟一代人艺老艺术家的精湛演技分不开,他们的台词、表演百看不厌,成为后辈演员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但是近年来人艺招收的新演员中,北京人都很少。那些来自全国各地优秀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可以把老艺术家模仿得很像,但是让人感觉缺少内在的精神气质。

  解:人艺的舞台确实是靠老一代艺术家支撑起来的。人艺有着深厚的优秀传统,每一个进入剧院的人都会受到熏陶,我们确实很容易从年轻演员身上看到老艺术家的影子,他们可以模仿得很像,但是真正属于自己独特的创造却看不到。缺少演出实践的机会,年轻演员自然无法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

  为京味戏剧传承提供土壤

  记:北京是一个开放的城市,今天的生活已经与半个世纪前的老北京不一样了,城市变了,生活变了,人也变了,京味语言在多元化的今天是不是本身也有它的局限性?是不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解:现在,北京的老北京人也越来越少,有的创作人员担心再拿出过去那种老京味能否被观众接受?我认为,整个社会都在找寻传统,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受重视。很多人对过去的东西感兴趣,在这样的氛围下,纯正的京味应该受到重视。当然,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王朔为代表的新京味语言在文学界、戏剧界兴起,逐渐取代了传统京味语言的地位。现在很多小剧场话剧中就非常盛行充满调侃味道的新京味语言,它们是新一代北京人生活形态的象征,这与老一代人谦卑、周全、醇厚的语言味道完全不同。

  记:当下,大概很少有院团愿意去排没有市场、没有票房的戏,那么对文化传统传承保护的责任应该谁来承担?怎么承担?

  解:当然是靠国家支持的国有院团。商业戏剧可以发展,但国有院团在市场中有树立标杆的作用,通过排演主流戏剧提升商业戏剧的品质。像人艺的《茶馆》、《骆驼祥子》等经典剧目应该经常演,而且连演几个月,首先要让观众看到什么是好的京味戏剧,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对那些有志于此项事业的年轻人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如果连最起码的土壤都没有,其他也就无从谈起了。

   (编辑:全炯)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