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舞蹈作品不排斥技巧,特别是在关键的时刻,在情节或情感发展到关键的时候或最紧要的关头,高超的、准确的技巧将对着一切的展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将情节或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沁人心脾或酣畅淋漓或震隆发匮。但优秀的舞蹈作品坚决拒绝炫技,在作品中,一种毫无理由、莫名其妙的技巧展览,会把一个好端端的作品推向死亡,甚至会毁了编导和演员原本不错的声誉。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三届电视舞蹈大赛中,不少作品中的炫技到了可笑的地步。似乎整个作品题材的选择就是为了炫技,从头到尾的炫,毫无目的的炫、莫名其妙的炫,到头来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要干什么?到底在干什么?这些技巧和作品的主题毫不相干。
这是编导的问题?还是演员的问题?是编导将特技用的很准确、很是地方,而因演员只顾完成技巧而没有表达清这些动作的含义?还是编导就是为了展现演员的特殊技能而为他特别加入的?管他是不是地方,炫起来就行!
然后,那些学生啦啦队就开始疯狂的鼓掌,不管是好人遭了冤屈还是英雄即将死亡,他们照样鼓掌!轰轰烈烈的鼓,连呼带叫的鼓,实在是不可理解。
记得20年前,在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时,就出现了“13条腿”,舞蹈表演者不管时间、地点、人物、理由,通通把自己的腿高高的举起180度,当时,大家笑称有“13条这样的腿”。尽管事后在报上或杂志上有些批评,却可能因说得不痛不透,而使这个毛病至今已泛滥成灾。到处可见这样莫名其妙的“腿”,还加上抱着转、翻着转、跳着转……
确实,演员们的能力是大大的加强了,只是用得不是地方。怎么会这样了?在课堂里,对初学者,为他们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而鼓鼓掌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那是在学习阶段;在为学生举办的“桃李杯”舞蹈比赛中,为审视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成果而专门设计的跳、转、翻技能的组合展示,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还是学生,需要对他们单一的技能进行审视;但对专业舞蹈工作者或可称为舞蹈家的表演者,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时,盲目的乱用技巧,或称为添入了一堆花枝招展的技巧的表演,将“艺术家的表演”跌入到“技巧课的展示”,从“艺术家”跌到了学生或“匠人”的层面,实在是可惜!在艺术的表达中,技巧是要不露痕迹的、自然的、恰倒好处的、准确的、仅仅作为手段来使用,而不是目的!为技巧而技巧的表达,作为初学者、作为学生是可以理解的,做为“特技者”或“匠人”才是理所当然的。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