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幸运地赶上中国舞蹈发展高峰期——陈维亚访谈

2009-02-18 11:51:20来源:    作者:

   

作者:金涛

 

  陈维亚:既然做舞剧,就是要表达人物情感的。我总是会在人物的情感、矛盾冲突方面多下力气。做好了,整个舞剧就起来了。舞剧和舞蹈不一样,首先要找到情感冲突的亮点、高点展开,这是我的经验,他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副总导演、闭幕式执行总导演;他在不到20年的时间中创作了《大梦敦煌》、《情天恨海圆明园》、《绿地》、《神曲》、《秦始皇》、《大话西游》、《江山美人》等十余部舞剧作品,创作了《木兰归》、《秦俑魂》、《挂帅》、《哪吒闹海》、《飞天》等150余个舞蹈作品;他是我国目前执导大型开幕式文艺活动最多、成功率最高的总导演……他就是当代著名舞蹈编导,东方歌舞团艺术总监、副团长陈维亚。从安徽淮北一个小城歌舞团的演员到当代中国中年舞蹈编导中的佼佼者,陈维亚的经历见证了中国大地3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给了他进入中国舞蹈最高学府深造的机会,国门打开让他呼吸到了外来的新鲜艺术空气,国力的强盛则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我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谈到改革开放对他的影响,陈维亚如是说。

 

  记者:您说自己今天的成功得益于几次难得的机遇。在您的人生道路上,哪些机遇对您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zEg中国舞蹈网

 

  陈维亚:首先是进入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上学,这是改革开放给我的机会。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鼓励年轻人去求学,我可能永远都在安徽淮北的一个小歌舞团工作。我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上学期间,我们恰逢解放思想大讨论,中国开始敞开国门、对外交流,大量新鲜“空气”进来,这为我提供了特别好的创作氛围。1987年我创作第一个作品《木兰归》时,大家正渴望学习吸收一些新东西,所以这个作品虽然创编于20多年前,在艺术方面却做了许多探索,大家有意识追求一些高精尖的东西。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的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经常组织舞蹈团去台湾,去美国、法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交流。我一般是编了作品跟演员一起出去,有机会接触更多流派、更多新鲜的东西,反过来促进自己的创作。假如我们一直关着国门闭门造车,就不可能有那么宽广的眼界来纵观世界的发展。 zEg中国舞蹈网

 

  另一个重要的转折是2000年创作舞剧《大梦敦煌》。当时兰州市市长跟我说,改革开放以后甘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但他们的文化发展还没跟上去,因此想请我过去跟他们合作创作一个作品,打造兰州的城市文化名片,跟上城市经济的发展。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水涨船高的关系,经济发展上去了,文化事业必然会跟进。如果兰州地区经济发展不发达,兰州方面不可能考虑请人来做大型的舞剧,因为没有产生大型舞剧的土壤。我觉得编导《大梦敦煌》的成功对我的启发很重要。从那以后我开始涉及大型舞剧创作,一发不可收,一直走到了今天。 zEg中国舞蹈网

 

  记者: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舞剧有哪些发展? zEg中国舞蹈网

 

  陈维亚:我觉得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舞剧的发展惊人地快。有时候我们一两年、两三年的舞剧创作总量抵得上欧洲一二十年的创作量。因为舞剧创作很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虽然我们国家还在发展中,不算非常富裕,但恰恰是改革开放之后,许多地方愿意花大力气在文化上。我觉得这个阶段是近代中国舞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zEg中国舞蹈网

 

  记者:您的作品中大都透着一股英雄气,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zEg中国舞蹈网

 

  陈维亚:谈不上艺术风格怎么形成,但我觉得我自己有一个爱好,希望在艺术作品能够充满强烈的情感撞击和矛盾冲突大起大合,我喜欢阳刚、喜欢感情色彩比较浓的作品,这是我情感上的爱好。另外我也觉得,虽然平时生活中间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但总体说来还是平淡的,人们从平淡的生活中走进剧场看你的文艺表演,就希望在这里得到强烈的艺术洗礼、熏陶、撞击,然后再回到平静的生活中去。 zEg中国舞蹈网

 

  记者:您个人舞剧创作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zEg中国舞蹈网

 

  陈维亚:既然做舞剧,就是要表达人物情感的。我总是会在人物的情感、矛盾冲突方面多下力气。做好了,整个舞剧就起来了。舞剧和舞蹈不一样,首先要找到情感冲突的亮点、高点展开,这是我的经验。 zEg中国舞蹈网

 

  记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文艺演出成功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您作为奥运会开幕式副总导演、闭幕式执行总导演如何看待这段经历? zEg中国舞蹈网

 

  陈维亚:举办奥运会是一个国家真正走向成熟、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在中国办奥运会和在别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一样,因为我们憋了一百年的气,终于可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一下子扬眉吐气了,大家都很振奋。但奥运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漫长的、高强度的创作过程是令人窒息的。我们策划组每天都会收到北京奥组委转来的世界各地华人寄来的信件,这其中有四五岁的孩子,也有80多岁的老人,各种希望、各种建议源源不断地聚集过来。所以整个过程的创作时间之漫长、创意强度之艰巨、自我要求之高、承受各方面压力之大都是第一次遇到。 zEg中国舞蹈网

 

  此外,面对要表达的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我们选择的难度非常大。好在我们最后找到一个方式,就是用一幅中国画卷缓缓地、自信地、优雅地在全世界面前展开。中国就像一幅画,中国的过去是灿烂辉煌的,中国的现在是充满生机的,这个形象找到以后,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画卷这一主体形象一以贯之,一直到奥运会圣火熄灭。在闭幕式表演上几个外国运动员登上飞机舷梯那一刹那,回头从包里拿出画卷,记忆的画卷再次打开,“碗边”出现了这 17天的精彩画面。当运动员收起画卷时,“碗边”上的画面也渐渐收拢,画卷最后收起之时,圣火熄灭,记忆永远珍藏在画卷里。 zEg中国舞蹈网

 

  大形式找到了并不代表每一个段落都精彩。闭幕式文艺演出不能放开表演,受限制很大。后来我们想到了云南丽水的少数民族“登刀梯 ”表演:一个梯子,刀刃向上,赤脚向上攀登。我感到“登刀梯”这个形式好像最能表达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会精神,这个灵感也成就了后来奥运会闭幕式演出中的“记忆之塔”。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在奥运会闭幕式上再一次对奥运精神致敬。但如何表演呢?在塔上放风筝吧,放17个风筝出来,用投影仪在风筝上投放17 天比赛的精彩纪录,很好,但因技术原因放弃。怎么办?塔上放树叶吧,每个人要扛3米的树叶,但树叶太大,扛不动;干脆直观些,把17天的日历挂上去,字又太大,人也无法扛上去。经过一通摸索,我们又回到起点。塔立起来,人来爬。几百个战士在八九月天训练,先是3米高一层塔,然后5米高两层塔,最后是20多米高的塔。我爬过,爬一半就不敢爬了。那些战士,18岁的壮小伙,爬上去,结果下不来了,太高了。后来慢慢训练,一直练到上下自如,可以双手脱开,腾跳,可以表现花开,表现无极之塔的攀登等,最后设想的效果都实现了。我们这个导演组和战士在一起生活了大半年。塔上所有动态形象,绝大部分是战士和编导在现场找出来的。最后这个塔伫立在全世界面前,300多名战士在塔上演绎了奥林匹克精神,演绎了17天惊心动魄难忘的日子,演绎了中国人向上的、不屈的、无畏的精神状态。一直到最后,记忆之树变成了欢乐之树,全世界人民在欢乐之树下欢庆歌唱。

   

 

(编辑:李赟)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