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
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于北京时间4月18日凌晨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87岁。上个月6号,他刚刚度过87岁生日。
他的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哥伦比亚总统曼努埃尔·桑托斯当天在其个人社交媒体上说,马尔克斯是史上最伟大的哥伦比亚人,伟人永远不会与世长辞。墨西哥总统培尼亚·涅托当天表示,他以国家名义向当今最伟大作家的去世表示哀悼和惋惜,认为马尔克斯使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走向了全世界。
马尔克斯1999年就被查出癌症,在美国接受化疗后,肿瘤缩小。今年3月,马尔克斯再次因肺部和尿道感染在墨西哥接受治疗,医生对其进行检查时发现,马尔克斯的癌细胞已经扩散至肺部、肝脏。4月8日,马尔克斯出院回家做保守治疗。本周一,他的病情再次恶化。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出生于哥伦比亚。1961年移居墨西哥继续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马尔克斯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等。行销全球的《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所有作品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部。
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年表
1947 《第三次辞世》
1955 《枯枝败叶》
《枯枝败叶》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于1955年的处女作,也是《百年孤独》的雏形,从此小镇马孔多成为马尔克斯笔下最知名的地标。《枯枝败叶》是描述了马孔多的一家祖孙三代,在一个上吊身亡的大夫死后到其居所为其收殓的半小时内,三人各自的所见与所思,叙述视角在三人间不停转换,折射出具有象征意义的马孔多镇被香蕉公司侵入后20多年来的变迁。
1958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出版于1961年,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第二部作品,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作家对其外祖父等待千日战争抚恤的回忆。该作与马尔克斯其他作品相比显得过于“简单”,但是简单之下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学味道。
1962 《蓝宝石般的眼睛》《恶时辰》《格兰德大娘的葬礼》
1966 《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1970 《落难海员的故事》
1972 《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纯真的埃伦蒂拉和残忍的祖母》
1975 《家长的没落》
《家长的没落》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问世于1975年,从1968年动笔到1975年成书,历时长达八年,被公誉为“盼望已久的作品”。这是他继《百年孤独》之后又一部作品。小说面世后,再次轰动拉美和世界文坛,美国《时代》周刊推荐该书为1976年世界十大优秀著作之一。有的文学评沦家把它推崇为加西亚·马尔克斯“又一部新的经典性著作”,认为“这部小说无论从结构还是语言来看,在拉美文学界以及作家本人的作品中,都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赞扬作者“是无与伦比的语言巨匠”。同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先生》、乌斯拉尔·彼特里的《独裁者的葬礼》、何塞·路易斯·加西亚·桑切斯的《暴君班德拉斯》合称为“拉美四大反独裁小说”。1990年9月,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与作家合作,着手把这部巨著搬上银幕。
1981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马尔克斯继《百年孤独》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小说,是他唯一一部侦探小说,也是他掌控得最好的作品。小说的内容源于一场真实事件。写就此作的次年,马尔克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2 《番石榴飘香》
1985 《霍乱时期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它讲述了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角恋,展现了种种不可思议的爱情和爱情的不可思议,小说穷尽世间爱情,洞穿爱情真相,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
1989 《迷宫中的将军》
《迷宫中的将军》描写了1830年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领袖西蒙·玻利瓦尔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四天,沿著马格达莱纳河去圣玛尔灯塔作的一次幻影般的旅行。透过旅途中的种种事件与追忆,我们也逆溯这位英雄人物辉煌的一生。他的一切爱与憎,理想与破灭,以及宿命的孤寂,都在流亡的旅途中,划上了句点,留给历史的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1992 《奇怪的朝圣者》
1994 《关于爱和其它恶魔》
1996 《绑架》
2002 《活着为了讲述生活》
2004 《苦妓追忆录》
《苦妓追忆录》的故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讲一个老记者为了庆祝自己的九十大寿,特地找了个14岁的处女圆房,以示自己雄风犹存。没想到上床之后,他才发现,少女已被鸨母用了药,整夜昏睡不醒。老头子看着身边少女的青春胴体,不仅打消了取其贞操的念头,而且发现自己竟然爱上了她。
2010 《我不是来演讲的》
《我不是来演讲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2010年的最新作品,其中收录了1944到2007年间他公开演讲的名篇,共计21篇。该作品让隐藏于文本背后的马尔克斯切实的走入了广大读者面前。书名则是取自马尔克斯17岁首次登台演讲时所说的一句话“我不是来演讲的”。[NextPage]
《百年孤独》
《霍乱时期的爱情》
加西亚·马尔克斯生平
1927年3月6日,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北部贫困小镇阿拉卡塔卡。8岁前,马尔克斯一直居住在外祖父家。他的外祖父是上校,曾经两次参加哥伦比亚内战,作为一个自由激进分子和两次内战的老兵,算是年轻的马尔克斯政治上的启蒙老师。他的外祖母是一个勤劳的农妇,对拉美传统神话故事非常熟悉,从他的外祖母那里,马尔克斯听到了很多神话和民间传说,他的外祖母不动声色地讲述那些死去的祖先、鬼魂和幽魂围绕房子起舞的故事,这些都成为他日后最伟大小说的养分。
1940年,马尔克斯迁居首都波哥大。1947年入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并开始文学创作,在大学期间,马尔克斯如饥似渴地阅读西班牙黄金时代的诗歌,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马尔克斯因哥伦比亚内战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1955年,他因连载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任《观察家报》驻欧洲记者。他在该年出版了他的第一篇小说《枯枝败叶》,他花了7年时间才找到愿意出版它的人。马尔克斯曾经写道,“在所有他的作品中(截至1973年),《枯枝败叶》是他最喜欢的作品,因为他觉得它最真诚和自然。”
1958年,马尔克斯结婚,次年有了第一个儿子。1960年,马尔克斯任古巴拉丁通讯社记者。1961年至1967年,他移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之后他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欧洲,继续其文学创作。
1965年,在他开车驶往阿卡普尔科的路上,他获得了《百年孤独》第一章的灵感。他直接掉转车头回家,将自己锁在了房间里,每天以六包香烟为伴。18个月后他重新出现,发现家里欠了12000美元的债务。不过幸运的是,他手上握有1300页的最畅销书的手稿。
1975年,他为抗议智利政变举行文学罢工,搁笔5年。1982年,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同年,哥伦比亚地震,他回到祖国。
1985年,《霍乱时期的爱情》发表,被加西亚·马尔克斯称为“一个老式的幸福的爱情故事”。
1986年,他的报告文学《里丁智利历险记》第一版被智利政府在圣地亚哥公开销毁,不过这一事件保证了它后来几版的畅销。小说描述一个流亡国外的著名电影导演,秘密地回到他的祖国智利,拍摄一部皮诺切特政府统治下的人民的生活纪录片的经历。
1990年,马尔克斯与代理人卡门到访京沪,随处可见的盗版书惹恼了马尔克斯。此行后马尔克斯撂下狠话,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自己的作品,包括《百年孤独》。
1999年,马尔克斯得淋巴癌,此后文学产量遽减。据悉,由于受家族遗传、癌症化疗等因素的消极影响,马尔克斯已罹患老年痴呆症,其写作能力受到严重打击。
2010年中国农历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马尔克斯的代理人、被誉为“拉美文学走向世界的幕后推手”的卡门·巴尔塞伊丝女士正式授权新经典文化公司出版《百年孤独》中文版,新经典总编辑陈明俊欣喜地在微博中写道:“这是一个在中国出版史上可以载入史册的日子。”
2014年4月18日凌晨(北京时间),马尔克斯于墨西哥城逝逝世,享年87岁。[NextPage]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马尔克斯家中拜访
马尔克斯和劳尔·卡斯特罗
评《百年孤独》
由于他在长篇小说代表作《百年孤独》中,运用丰富的想象能力,把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幻象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大陆的生命与斗争。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在那些刚出版就畅销的文学作品里,有些与世长存,比如《百年孤独》;另一些则销声匿迹,也就没有比如了。
——余华
《百年孤独》这部标志着拉美文学高峰的巨著,具有骇世惊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他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莫言
我对《百年孤独》有非常真实的、崇敬的感觉。这样的作品会不停地卖,一代一代的人都会读,是畅销书。我没有办法预测如果重新出版的话是否会轰动,当年文学青年几乎人手一本。
——苏童
当聂鲁达被记者问对于《百年孤独》的看法时,聂鲁达从容不迫地说:“这是继堂吉诃德之后,写得最好的西班牙语小说。”但是他当时根本没有看过《百年孤独》。但聂鲁达读完《百年孤独》后,没有修正对《百年孤独》的看法。
——聂鲁达(智利当代著名诗人)
马尔克斯是诺贝尔文学奖“唯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
——韩素音
难说诺贝尔奖能给马尔克斯增添多少光彩,但他的获奖必将使该奖的声誉有所恢复。
——乌拉圭文豪贝内德蒂
这位哥伦比亚的小说家年仅五十多岁,因为看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近几年内不大有可能将诺贝尔奖再次授予拉美作家,所以有人觉得这次奖金应授予年长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
——美国《国民评论》 1982年11月12日
其作品有着永恒的魅力。
——《时代》周刊 1982年11月1日
一些评论家还指出:“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当代作家的佼佼者——不仅现代主义和实验小说的拥护者欣赏他,托尔斯泰和旧式小说的忠实读者也会为之倾倒。”
——选自《加西亚·马尔克斯小传》
这是一个果断的选择。他是个强有力的作家,有着丰富的想象。马尔克斯善于将个人生活与历史危机联系在一起。从他的作品中,你得不到关于拉丁美洲问题理论上的系统阐述,但当它们以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会看到它们。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继承了欧洲政治小说的伟大传统,其结果是历史剧与个人戏剧合二为一。
——评论家欧文·肖
拉美文学当年的氛围奠定了金字塔的底座,这时会有人能登上金字塔的顶尖,这个人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这本书的背后是强大的文学传递。这本书有很大包容性,表面上是在写他的故乡,写马孔多这个小地方,但实际上把人类历史上万年的走向都浓缩在一起,从最早的朦胧、蒙昧原始状态一直发展到后来的资本主义时代,每一个历史阶段可以把家族一代代显示出来。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西班牙文学专家陈众议[NextPage]
加西亚·马尔克斯
重温《百年孤独》经典开篇 众多中国作家曾效仿
“多年以后,站在行刑队面前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想必会记起父亲领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该开卷句式,曾出现在众多中国作家的笔下,从马原的《虚构》、莫言的《红高粱》、韩少功的《雷祸》、洪峰的《和平年代》、刘恒的《虚证》、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到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余华的《难逃劫数》、格非的《褐色鸟群》和陈忠实的《白鹿原》中,等等。甚至在余华2007年的新作《兄弟》的开篇中,余华也一直重复这样的马尔克斯式的句子。
《百年孤独》开篇节选: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象史前的巨蛋。这块天地还是新开辟的,许多东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点点。每年三月,衣衫褴楼的吉卜赛人都要在村边搭起帐篷,在笛鼓的喧嚣声中,向马孔多的居民介绍科学家的最新发明。他们首先带来的是磁铁。一个身躯高大的吉卜赛人,自称梅尔加德斯,满脸络腮胡子,手指瘦得象鸟的爪子,向观众出色地表演了他所谓的马其顿炼金术士创造的世界第八奇迹。他手里拿着两大块磁铁,从一座农舍走到另一座农舍,大家都惊异地看见,铁锅、铁盆、铁钳、铁炉都从原地倒下,木板上的钉子和螺丝嘎吱嘎吱地拼命想挣脱出来,甚至那些早就丢失的东西也从找过多次的地方兀然出现,乱七八糟地跟在梅尔加德斯的魔铁后面。“东西也是有生命的,”吉卜赛人用刺耳的声调说,“只消唤起它们的灵性。”霍·阿·布恩蒂亚狂热的想象力经常超过大自然的创造力,甚至越过奇迹和魔力的限度,他认为这种暂时无用的科学发明可以用来开采地下的金子。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