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几十篇短篇小说都很难成就一个作家

2015-05-18 14:51:15来源:文学青年    作者:

   

  采访者:严彬

  被访者:蒋一谈

  蒋一谈,他曾以《透明》、《在酒楼上》两部作品分别入围2014年、2015年“羊城晚报花地文学榜·年度短篇小说”榜单。

  

  困惑、创意、温度、

  素简、平衡感、

  我手写他心、

  离、幽暗、在路上

  问:如果用几个词语形容自己的短篇小说写作,您会选择什么样的词语?

  答: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想了很久。我在四十岁那年开始写作,之所以突然想写,是因为遇到了生活的难题,心里有了很多的惑。

  我虽然没有达到古人“四十不惑”的成长要求,却也不想急于为困惑找到答案。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首先想到的词语是“困惑”。我写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是《公羊》,之后又写了《ChinaStory》、《鲁迅的胡子》等作品,感觉脑子里和肚子里的故事创意能力和笔下的温度还在,所以接下来我会选“创意”和“温度”这两个词语。我对“文学的温暖”这个写作理念抱有警惕,“有温度的伤感”和“犹豫不决”的彷徨情绪是我要努力保持和追寻的。

  1994年至2009年间,我虽然没有写作小说,但一直在读诗、写诗,喜欢朴素简洁的诗歌语言,这也是我写作小说的语言标准,所以我会选择“素简”这个词语。我的作品绝大多数取自现实,但与我的实际亲身经历无关。每个人对现实的理解不一样。我觉得,梦里的人和事可能比睁开眼之后看见的人和事更真实,更能触动我。我对现实持怀疑态度,更相信尘埃落定之后的那部分真实,而小说写作就是努力追求现实和艺术之间的平衡感。我不喜欢写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我希望自己能够把这些年的生活体悟投射到他人身上,然后再反照自己。所以,我想到这两个词语:“平衡感”和“我手写他心”。

  我作品里的人物关系和情感交错多是别离或者疏离,我想到“离”这个词语。今天从昨天的幽暗里浮现出来,明天等待着今天的幽暗。幽暗、幽静和昏暗,里面裹挟着可能的释然。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多地写出这样的故事和人物。我想到“幽暗”这个词语。在写作上,我起步时间晚,作品还有很多欠缺,所以我选择最后一个词语:在路上。

  困惑、创意、温度、素简、平衡感、我手写他心、离、幽暗、在路上。这几个词语会是我现在的选择。

  

  没有谁能时刻陪伴你,只有自己的感受才能陪伴你一辈子

  问:我曾听您讲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有宽度的,可以三代人共读”。请问,这种宽度如何理解?

  答:读大学的时候,文学课老师给我们讲过,读书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某一天找到自己,可是读什么样的书籍和文章呢?要读具有“三易”品格的文章:“易见事,易识字,易读诵。”后来渐渐明白“大文易读易传”的道理。这种“易”不是指语言的低俗和口水话,而是指语言“活”的同时具有“文学性”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在前人的作品里,更是在每个喜欢写作者的审美里。

  “三代人共读”这句话是在表述如下:首先,对一个读者而言,每过十二年,他都是之前那个自己的长辈。如果还有某种机缘,他重新翻阅过去没有读太懂的那篇作品,他可能在这个时候读懂了;其次,在写作短篇小说时,如何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面投射多个感觉主题,让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都能感知到某种文字联想,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只有复杂的作家才可能创造出复杂的人物谱系。如果不是复杂的作家,他的作品只能为某一个年龄阶段的读者服务。也可以换句话来说:一座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和气温的变化,山上的植被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恰恰说明了这座高山的复杂丰富。这些植被并没有随着变化飞走,依然属于这座高山。

  问:就我的阅读体验,您的作品总保持温和,但其中的孤独氛围也很浓郁,又比如小说《故乡》中“他是一个多余的人”。你如何体悟和书写孤独?一个作家的孤独是什么样的?

  答:人生阅历不同,阅读者的感受各不同。在一次读书活动中,有读者在下面问我,《故乡》到底想表达什么?我无法用一句话阐释,这是我的真实感受。如果非要说,我只能这样表达:谈到《故乡》,我首先想到的还是那个西班牙男人,那个“RightMan”,但在作品里,他不是主人公,只是一个影子。

  在《故乡》里,主人公对人类有这样的基本认识,“孤独感”和“侵略性”是人类共同的遗传基因,是真实的人性。我觉得对写作者,尤其是对那些想在写作上挑战自己的写作者而言,失败感比孤独感更强烈。写作者首先是读者,需要阅读大量书籍,补充自己同时也把自己的即刻感受激发出来,读到好作品时,虽然很高兴,可是失败感和沮丧感又是实实在在的,作品的影子会在脑子里盘桓两三天甚至更久的时间。可是没有办法,继续努力是唯一的方法。

  我妻子和女儿在国外,我一个人在家,读书、写作、看电影,习惯了之后也不觉得寂寞。但是在没有灵感和写作思绪的时候,孤独感会浮出水面,但也只能默默承受。人生就是这样,没有谁能时时刻刻陪伴你,只有你自己的感受才能陪伴你一辈子。

  问:《在酒楼上》曾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我是读到这个短篇小说,才因为一篇作品从而对一个作家产生巨大的好感,进而读到他的其他作品。您的作品《赫本啊赫本》和《在酒楼上》,都引入书信的形式,信写得很感人,如点睛之笔,又牵动全身。这是巧合吗?或者是擅长?

  答:谢谢你的阅读。一切都是缘分,强求不得。一个国家最真实的历史在老百姓的信件里,这是我对国家历史的理解。《赫本啊赫本》这篇作品两万多字,由父女间的两封通信构成,《马克吕布或吴冠中先生》、《刀宴》、《ChinaStory》、《夏末秋初》等作品里也有信件呈现。我觉得,这是普通的文本写作内嵌技法,关键在于文字要有真实的力量,这不是官方的公对公的文字表述,所以人物的情感和内心感受可以借助隐秘的道具表达出来。

  问:茶馆和餐厅这一环境,也数次进入您的文学写作。《透明》里充分展示和满足人的欲望和私人空间的黑暗餐厅,《在酒楼上》那个意味着艰难和责任的空间,都很有意味。想请您谈一谈。

  答:茶馆和酒楼是大家习以为常的空间,我喜欢琢磨熟悉空间里的另一种可能性。事实上,时间和空间在我的作品里是两个特别重要的写作要素。时间是瞬间的,而某一个瞬间很可能改变人物的选择和命运;空间是很难变化的,但能否把空间的物理属性弱化,进而提升空间的化学效力,让这个空间有压缩饼干的属性,是我关注的问题。

  

  对“当代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早已经不在”保持沉默

  问:大多数作家的短篇小说集很难出版,即便出版,一旦贴上严肃文学的标签,发行量过万已经是文学畅销书。你如何看待当下中国文学出版市场的现状?

  答:当代中国还是半农业、半工业的国家,民生问题是第一大问题,艺术活动不是生活必需品。而在众多的艺术文化领域中,文学是其中一支。看到、听到周围的人抱怨说当代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早已经不在了,我会保持沉默,因为争论没有意义。

  我认为,当代中国文学正在出现复杂多变的文学气象,故事的素材比过去的时代多很多,呈现作品的通道和载体也有很多,类型作家群落各自在发展。个人浅见,写作者可以多思考如何对待素材,如何不浪费素材,让素材在文本里呈现出独特性,与别人不一样的独特性。

  资本(决定规模和资源储备)和人才(决定创意和谈判能力)决定着出版的未来。儿童文学书籍的市场很大,作家为孩子们写绘本书籍,是一个方向。成人文学出版,竞争很大,规模小、品牌弱的出版机构可能拿不到最好的作品版权。但是,有特点的独立文学版权和文学创意工作室,会是数字出版的新生力量,因为能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延伸化、视频化等更多形态的文学阅读服务。在数字传播时代,文学出版市场的竞争其实才刚刚开始。

  问:我想请您对自己设问,自问自答,解剖内心对于自己创作的疑惑或矛盾。

  答:我自问过,如果时间倒转到2009年,我还会选择写作短篇小说吗?我恍惚了好几次,还是给了自己一个回答:不会选择写作短篇小说。在当代中国文坛,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可以成就一个作家,但是几十篇短篇小说却很难成就一个作家。短篇小说写作之路很陡峭。文学阅读需要一颗安静的心,可是能够静下心的文学读者现在还很少。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只能等待。若能重新选择,我会把精力放在诗歌写作上面。可是怎么办呢?已经写了短篇小说,心里放不下了。

  问:如果您愿意,想请您谈谈日常生活。您目前在什么状态下写生活和写作?

  答:我喜欢简单的生活。一周去公司一两次,其他的时间分给三部分:读书、见亲朋好友、写作。家人不在国内,一个人在家里生活,除了书房其他地方挺乱的,乱到不好意思的时候我再收拾。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可是我又很感谢这样自由懒散的状态,可是自由懒散过了头,有时也会令人无所事事,甚至颓废。这几年,新作品会在4、5月份出版。在春天和夏天,我会配合出版社做一些读书活动。我更喜欢在秋冬季节写作,也盼望着秋天的来临。

  蒋一谈简介:

  蒋一谈,1969年出生,小说家、诗人、出版人。祖籍浙江嘉兴,生于河南商丘。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图时代公司创始人。已出版短篇小说集《伊斯特伍德的雕像》、《鲁迅的胡子》、《赫本啊赫本》、《栖》、《中国故事》等。《透明》是他最新的短篇小说集。近年来获得首届林斤澜优秀短篇小说家奖、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小说选刊短篇小说奖等多个奖项。

  (实习编辑:葛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