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空间生产:世博会的启示

2010-09-13 14:46:59来源:《探索与争鸣》    作者:

   

作者:兰洁

  2010年上海世博会几乎就是多个浓缩的城市空间,也是一个集经济、文化、科技于一体的大型会展空间。借助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指引,我们会看到上海世博会所构想的“城市博览”所透视出的城市生产,及其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两者的亲密关系也将为上海乃至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启示。
  
  世博会场馆建设与空间生产
  
  在早期哲学、社会学领域,学者们对时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却把空间仅仅当作一种自然、静止的存在。后来,人们渐渐开始注意到空间的非自然性。西美尔在1903年便认为空间是社会互动的形式,人们之间心灵的互动填满了空间,并把空间变得有生机和有意义。
  
  但真正从“生产”意义上关注“空间”问题,则要归功于列斐伏尔。他在1974年首次发表了《空间的生产》一书。在列斐伏尔看来,“生产空间是令人惊异的说法,在概念上与实际上是最近才出现的,主要是表现在具有一定历史性的城市的急速扩张、社会的普遍都市化,以及空间性组织的问题等各方面。今日,对生产的分析显示我们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production in space)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1]由此可见,列斐伏尔所谈的空间在很大意义上是指向“城市”的。正如他所言,空间在当下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是产物,又是生产者,是经济与社会关系的支撑物。飞速的城市化进程是“空间生产”的有力佐证。列斐伏尔摆脱了空洞、静止的空间观念,认为空间是具有社会性的,在空间日益社会化、复杂化的过程中,空间逐渐走向了自身的生产。这使得空间内部的生产相互流动,不再独立。
  
  “生产资料、消费对象、政治工具和阶级斗争的介入”,是列斐伏尔所论述的空间的四种功能。在空间被划分和组织建立的同时,空间也同时被群体填充,群体的要求、气质、感受逐渐凝结成空间的记忆,它与城市化进程一道使空间内化为一种生产方式,并成为推动生产实现的重要力量。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设计所折射出的城市理念,就生动地再现了空间在生产资料和消费对象意义上的功能。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址位于上海市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沿黄浦江两岸搭建世博会“舞台”,在城市中心区的布局体现了此次世博会的“城市”主题。各场馆的建筑凝聚当今尖端元素。以“快乐街”为主题的荷兰馆就是现实生活环境的缩微版,住宅、商店、工厂、办公楼、农田、加油站、体育场、汽车修理站……每一个风格迥异的房子都是一个小展馆,都有一项发明,一个雕塑或者一个神秘装置,这些设施让生活变得充满乐趣。韩国馆的建筑设计为“符号”(象征)和“空间”的融合体,符号即空间,空间即符号,韩语字母是符号的主要构成要素,建筑师利用符号来创造展示空间,在建筑中彰显了朝鲜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德国馆的建筑被设计得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有机体,一座可漫步其间的、三维空间体的雕塑,它将德国城市生活及田园风景的多姿多彩再现其间。还有英国的“种子圣殿”、法国感官上吸引观众的感性城市、比利时的“脑细胞”馆等等,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与文化都只有在“城市”这个空间中才更有意义,只有在“城市”这个空间中才更诱人,才能产生最大化的效益。这也正是空间自身所拥有的生产意义。
  
  “城市、都市空间以及都市现实,不能被认为仅仅是消费货物的地方与生产的地方之总和。城市、区域、国家或大陆的空间配置增进了生产力,就如同工厂中或商业里的设备机具一般,但是却属于另一层次。利用空间如同利用机器一样。”[2]反观荷兰馆、韩国馆和德国馆,不难发现,它们所营造的城市气氛都是在多种要素作用下共同形成的。住宅、商店、工厂、办公楼、田园风景、各种新技术……城市空间本身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空间犹如微小的分子一样,充斥在各种物质实体中,与它们一道共同构成生产资料,完成生产。可以假想,倘若没有空间的生产作用,城市中的每一部分就不会生产出更多的效用。同时,空间又作为一个整体在生产中被消费,城市空间与其中的每一部分一道完成了最大化的生产;同样,缺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不能形成一个城市空间,我们需要在一个空间整体中进行消费,从而体味更多的消费乐趣。
  
  文化创意与空间生产处于
  
  相互制约的循环链之中
  
  爱德华·苏贾曾深受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影响,提出“第三空间”概念:第一空间指空间形式的物质性;第二空间指人类认知中的空间概念;第三空间则结合了前两种意义空间的视角,鼓励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空间的意义和意味,思考地点、方位、方位性、景观、环境、家园、城市、地域、领土以及地理这些有关概念,是它们构成了人类生活与生俱来的空间性。[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空间并不是指某种特定的产品——某事物或某物体,而是“一束关系”的集合。

[NextPage]

  然而,在空间生产所蕴含的复杂关系束中,有一种要素却可以勾连各种要素以形成整体性空间,即“文化”。因为只有“文化”才可以成为空间里各种力量的粘合剂。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创意当然是空间生产的灵魂。世博会各展馆的设计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毋庸置疑,上海世博会展馆空间的吸引力与展馆整体的创意设计,特别是其所蕴含的文化创意亮点成正比;展馆本身所折射出的城市空间的生产力同样与其中的文化创意亮点成正比。韩国馆的“符号”设计最明显地体现了文化创意与城市生产之间的关系。符号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创意元素,它凸显了文化符号的生产在空间生产中占据关键地位。在这里,文化创意意味着一种新经济观念与城市发展模式,它无疑可以使空间整体充满激情与活力,使空间超越自然概念。因此,当下创意产业被称为传统三大产业之外的第四大产业,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创意产业打造了一流的国际都市,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虽然“文化创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空间的生产力,但同时,空间整体对我们的文化也有很强的控制力。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凝聚着各种社会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关系再生产的所在地,因此空间本身会把所有关系形式投射到全部的日常生活之中。詹姆逊在讨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时认为,我们的文化成了一种“日益受到空间和空间逻辑支配”的文化;本雅明也曾探讨过拱廊街在都市人精神气质的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的角色。由此我们不妨再把列斐伏尔的理论推进一步:“文化创意”可以使城市中的各个部分更好地串联起来,更好地完成空间生产;同时,人们也在生产中消费城市整体,进而城市整体所蕴含的逻辑控制着人们的文化及日常生活。因此,充分借助空间生产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自然地理意义上的空间,直接受到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自然有其重要的意义,但常被我们所忽略的精神意义上的空间在社会发展中显得更为重要。在未来,我们应对精神意义上的空间给予最大的考虑,因为精神空间与空间中每个个体的生活态度与幸福感紧密联系。空间环境可能呈现出的多样性,可以与电影、广告等其他视觉景观一样对人类的内心情感产生作用。在场景、建筑的分化与合成中,空间会在人们的内心产生境遇之美;长久的空间环境也可以对其所在群体形成习惯性影响。文化创意通过利用空间对人们所造成的影响实现别样的发展,让充满文化创意的空间成为内生于个体的力量。
  
  从空间中物的生产到空间本身的生产,正是列斐伏尔言及的“现代经济的规划倾向于成为空间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生产着的空间,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社会必定无从谈起。世博会的各场馆向我们展示了这种规划,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文化创意与城市生产的相互依存,以及文化创意与空间生产之间始终都存在着的张力。
  
  其实世博会本身就是一种空间生产,通过各场馆的设计、组织,我们感受到了它其中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也感受到了城市空间既作为生产资料又作为消费对象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看到在上海世博会各场馆建设中所体现出的空间生产与文化创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世博园区中各个国家馆的建设都充分彰显了本国文化元素: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东方之冠”以“匠人营国”中的九经、九纬之道搭建屋顶平台建筑构架,以“和谐”为中心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智慧和现代科技成就;瑞典国家馆突出展现城市和乡村的互动;卢森堡国家馆则以袖珍的森林和堡垒为亮点作国家形象展示……这些场馆的设计和布局是一种凝结着文化创意的空间生产,同时也暗含了对充分利用空间和文化关系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启示。
  
  空间生产与文化创意的互动带来的启示
  
  从场馆的建设到世博会展品的选取、提供,我们可以感受到各国都坚持着一些相同的理念:一方面充分展示各国、各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古代文明成果以彰显民族个性,另一方面在古典文化元素与世界当代艺术潮流之间找到契合点,从中发掘更具吸引力的创意元素;同时,各国展馆都尽量在整体上保有一种空间“展示”的原则,充分体现所属国家、城市的“空间生产力”,从会馆主题、内容规划到科技元素、具体装饰等等,都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空间性规划理念,让游客在一个个缩微版城市中享受到全方位的体验。这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第一,紧紧围绕“空间气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空间生产与文化创意的良好互动。目前我国各地在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方面虽然都十分注重与本地特有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相结合,但我们还应该注重与本地特有的“空间气质”有效融合,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空间生产和文化创意的相得益彰。以上海为例,它既不同于北京、西安、杭州等颇具中华古典魅力的城市,也不同于香港等殖民地城市,其自身独特的发展经历使得上海既具有东方色彩又处在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的最前端位置,成为中国最“洋气”的城市。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建筑样式在这里交融并存,充分认识这种独特的空间气质必将对发展上海本地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只有契合上海气质的文化创意才能使上海在整体上实现空间生产的效益最大化。

[NextPage]

  第二,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在空间生产意义上的作用,增强空间的可视化效果、景观化程度,使静止的空间成为流动性的符号,成为一种“展示”意义上的可读性材料。与西方发达城市相比,我国的城市发展还有很大空间,这就特别需要在整体性的空间生产中发挥文化创意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生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如今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中,经过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洗礼的创意产业恰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和城市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上文的分析会让我们更加确信创意产业对于提升城市生产力的重要性。而我国大多数城市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以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城市整体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还不足,更没有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作为一种更高附加值的经济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对增强城市实力显示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给予足够重视。
  
  第三,打破人与空间的对立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与城市空间的紧密联系,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大众的贴合,实现形式与功能的浑然一体。上海世博会的各展馆无不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有的设计元素均体现出很强的大众元素,特别是在居住空间和环境中实现了美学上的大众特性。以建筑为例,我们不应该一味追求颇具艺术抽象意味的建筑构造,每个城市都不缺少钢筋、混凝土,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情感和精神上与我们有亲近感的历史与文化的记忆。上海世博会中以“感性城市”为主题的法国馆让人们通过五大感官最直观地感受法兰西的魅力,就是最直接地体现了与大众零距离的文化创意。
  
  第四,发挥空间的超能指作用,利用空间生产的扩展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通过打破空间与空间之间界限,发挥空间生产的拓展性,从而扩大各地区的文化创意影响,并促进不同文化创意之间的碰撞。从历届世博会所连带的旅游效益中也可看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的结合将惠及两者。同时,打破都市与自然的对立也是一个方面,将自然及纯朴的田园风格纳入到城市的空间生产中,上海世博会瑞典馆和德国馆的设计都注意到了展现城市与乡村、田园的互动,这种互动同样会为文化创意带来更多发展的契机。
  
  第五,充分认识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从历届世博会对举办城市的影响可以预见,作为会展空间的世博会本身就是上海建设国际化都市可靠的文化创意源泉。汉诺威世博会后,其园区规划致力于发展城市多媒体中心,会后多家信息和通讯公司入驻园区核心部分,核心广场四周也入驻了不同的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从这一点来说,充分利用世博展区,建设相关创意产业园区与特定设施,是发挥世博会对举办城市相关作用的最直接方式。同时,各国的参观场馆都是最好的文化交流设施和旅游亮点,像鸟巢在北京奥运会后成为游客的必经之地一样,世博展区中的各种创意建筑本身就是上海今后旅游发展的最大资源。从这一点来讲,世博会的所有建设应该力图在满足短期的参观需求与长期的永久性城市使用需求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以充分发挥其效用。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城市”主题蕴含了对城市生产的重视,蕴含了城市空间生产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上海世博会展览的整体设计与建设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全程式愿景,它将会把当今时代中最重要的生产——城市空间生产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实习编辑:季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