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漫谈文艺的中国特色

2010-05-01 11:22:07来源:北京文艺网专稿    作者:

   

作者:关勇

    (几年前,一位就读北大的朋友要写一篇论文,论社会主义文艺与中国特色,请我帮忙谈点什么,以资借鉴,于是有了此文。——作者手记)

    1949年以降,以社会主义之名的政体重塑了我们的生存镜像。中国改革、苏东遽变后,“老社会主义”宣告消亡(早年对老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一个经典的概括: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被西方人称为后社会主义(阿里夫·德里克),以模糊的概念把握历史情况的高度暧昧性。90年代邓小平关于姓“资”还是姓“社”问题的不争论主张,是明智的闪现。

    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经济主体完全多元化了,产生了资本经营。“社会主义”之上冠以“中国特色”,许多人不以为然,说它是掩饰社会性质转化的挡箭牌,甚至诋毁“中国特色”是块遮羞布,什么丑都能遮,然而时至今日,我想很多人也会感受到中国的脉搏,感到确实中国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不是中国特色又是什么?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做的、发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自然就具有了“中国特色”,——或许这也是一种说法。中国特色究竟是什么?中国人自己也在寻找答案,理论界颇有争议,没有给出确切的说法。

    其实,不管中国特色是什么,它都在从中国走向世界。目前所谓“中国特色”的争论不免有些狭隘,从文艺上讲,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世界的、整个人类的高度上,来看待和探讨生存的问题,在自然守恒的大势中创造意义,而不是天天胶着于所谓民族性和一己之私,有自己的特色固然好,但不能抱残守缺。

    *(在撰写此文多年后的今天,我在美学博士、画家杨佴旻那里听到了一个声音,他说,九十年代他从海外归来,从机场到市区,看到的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他的内心是疼痛的,两千年后,他再度回来,欣喜地看到了中国的变化,然而又覆上一种焦虑,经济在发展,而文化在收紧,甚至是倒退的;技术是克隆的,文化是山寨的;这是一种灾难;中国的文艺在复仇,在酝酿仇恨的一种情绪;而西方强国在文化的扩张,美国的一些文艺大片已站在一个人类的高度思考救赎。中国文艺不能陷于狭隘的民族性,更要走出山寨与克隆。)

    文学

    80年代末以《厚土》声震文坛的李锐在三年前曾批判说,“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金钱和权力双重专制的时代”,“中国知识分子,中国每一个普通国民的精神阉割,思想奴化,自我审查,自我欺骗,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延续至今的”,他因此被人曲解诟病,支持者说“中国的学者们,总是把富人的减肥药,当作穷人的救命粮”。其实,思想的此起彼伏、相互冲撞与融合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也植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生态。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奇),站在今天回溯过去,十年梦魇,唤来了艺术的苏醒。新时期文学的崛起(“正变”)始于十年历史祛魅,对一个时代的批判与人性启蒙,努力告别“当代”回归“五四”,它也承袭了“十七年”(1949——1966)文学的“精神蜕变”、朴实崇高的传统,文学的表现对象也基本上以底层社会与底层民众为主。发轫于《班主任》(刘心武)的“伤痕小说”(得名自卢新华小说)冲破了极左文艺的清规戒律和现实题材的禁区,结束了“非人”的文学历史,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意义,旷新年甚至将“新时期文学”统称为“伤痕文学”;“大墙文学”(起于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从“伤痕”中开辟了“劳改题材”领域;目光更为深邃、理性的“反思文学”(以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为发端)不再踯躅于展示苦难与创伤,而力图追寻其历史动因,浸透了人生血泪,把沉重的思考带进了文学;“改革文学”(以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为先声)回到当下,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文化寻根”(韩少功《文学的“根”》拉开了“寻根小说”的最后一道帷幕)超越了纯粹的政治、道德评判的价值尺度,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发掘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对民族现代化的牵动作用;“知青小说”开始了苦难的蝉蜕,来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现代派”与“伪现代派”之辩带来了思想与生活观念的文化蜕变;“谁也没有想到,‘各领风骚三五载’的新时期文学浪潮最终会陷在沉闷、琐碎、低调的‘新写实’泥淖之中不能自拔苦苦挣扎,直至终结”(王干《诗性的复活》),而它对生活中那些“一地鸡毛”式的人生烦恼的“原生态”描摹,还原小人物以历史原貌和俗世状态,零度介入与冷漠的叙述却正是一种现实的观照。视点下沉的“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似乎标举着一个新的文学历史时期到来(丁帆语)。“然而,我们时代的先锋派并没有强化他们同所给予的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历史条件的变动促使他们在形式的苛求面前退缩了。尽管这也可以理解为‘自我救赎”的另一种形式,或许是更深厚的形式。”(陈晓明《无望的救赎》)

    告别了“新时期”。当我们“回眸1994文坛时不能不记上一笔旗幡林立的‘新’字号诸家小说”(张韧《突围与误区》)。《北京文学》提出“新体验小说”,《钟山》倡导“新状态文学”,《特区文学》与《当代小说》不约而同打出“新都市文学”与“新都市小说”,《春风》推出“新闻小说”……此外,《上海文学》还推出了“文化关怀”小说,张颐武等倡导的“后”学也逐步朗现出来。他们林立于文学之林,为文学的生存与发展摇旗呐喊,为人类之精神纳凉遮暑蔽日(见本人95年拙作《回首与展望》)。

    在众声喧哗的文化语境(后新时期文化语境)中,一批被称之为“晚生代”(陈晓明语)的作家以“文学精锐”的形象进入了此时的中国文坛,“他们是继承先锋派和‘新写实’之后文坛的又一支生力军”,《钟山》《大家》《作家》《山花》《青年文学》《作家报》(五刊一报)以联网的方式“聚集力量”,“扶持这一批生力军”,“重新发挥文学期刊对整个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NextPage]

    值得一提的是,93年王蒙就王朔小说展开的“躲避崇高”的吟味,本意是反对伪崇高(他撕破了那些伪崇高的假面),“它不一定是出于超越现代主义绝望境界的意识,而具有了十分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作品有着十分深广的思想背景:‘文革’记忆。”(樊星《九十年代的思想裂变》)

    面对着“杂语喧哗”(王一川语)的文化格局,女性主义、后先锋、新左翼、“伪民间”倾向,凡此种种演绎着置身于被命名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背景下国人的悲欢和对我们的血统、历史的追怀,基于对弱者、小人物、被剥夺话语权的普通民众的尊重,一些作家和批评家倡导和实践着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底层叙事”。现时的文化背景也“给了我们作家表现这个五光十色的生活的极好历史契机”(冯立三语)。典型的时代将成为历史,这一样制约着文学在这个时代的命运。

    (因原文件诸多内容几成乱码,以下仅作提要,概括总结了电影、美术近一个世纪的代继与派别,每一组随机排名不分先后)

    电影

    第一代(一二十年代,启蒙的一代):郑正秋、任彭年、沈浮、史东山、何非光、袁牧之

    第二代(三四十年代):陈怀皑、桑弧、崔嵬、蔡楚生、孙瑜、吴永刚、费穆、沈浮、沈西苓、郑君里、史东山、袁牧之

    社会主义:

    “红色”电影,十七年电影,主旋律电影

    第三代导演:成荫、水华、崔嵬、谢铁骊、谢晋、凌子风、白沉、鲁韧、李俊、王炎、郭维、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李前宽、肖桂云、严寄州、王炎、王家乙、沙蒙

    《芙蓉镇》(1986年,谢晋)

    《天云山传奇》(1980年,谢晋)

    《高山下的花环》(1984谢晋)

    《最后的贵族》(1989谢晋)

    《骆驼祥子》 (1982凌子风)

    《边城》(1984凌子风)

    《伤逝》(1981水华)

    《大桥下面》(1983白沉)

    《茶馆》(1982谢添)

[NextPage]

    《七品芝麻官》(1979谢添)

    《阿Q正传》(1981岑范)

    第四代导演: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张子恩、宋崇、丛连文
   
    《小花》(1979张铮)

    《苦恼人的笑》(1979杨延晋,邓一民)

    《少爷的磨难》(1987年,吴贻弓)

    《城南旧事》(1982吴贻弓)

    《庭院深深》(1989史蜀君)

    《人·鬼·情》(1987黄蜀芹)

    《日出》(1985于本正)

    《小街》(1981杨延晋)

    《如意》(1982黄健中)

    《知音》(1981谢铁骊)

    《今夜星光灿烂》(1980谢铁骊)

    《乡音》(1983胡炳榴)

    《湘女潇潇》(1986谢飞)

    《本命年》(1989谢飞)

    《红衣少女》(1984陆小雅)

    《沙鸥》(1981张暖忻)

    《老井》(1987吴天明)

    《香魂女》(1992谢飞)

    《黑骏马》(1995谢飞)

    《益西卓玛》(1999谢飞)

[NextPage]


    第五代: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周晓文、张建亚、吴子牛、黄建新

    (艺术电影)

    《晚钟》(1988吴子牛)

    《最后的疯狂》(1987周晓文,史晨风)

    《红高粱》(1987张艺谋)

    《轮回》(1988黄建新)

    《孩子王》 (1987陈凯歌)

    《都市里的村庄》(1982滕文骥)

    《黑炮事件》(1985黄建新)

    《顽主》 (1988米家山)

    《黄土地》(1984陈凯歌)

    《一个和八个》(1984张军钊)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张艺谋)

    《人约黄昏》(1995陈逸飞)

    《三毛从军记》(1992张建亚)

    《红河谷》(1996冯小宁)

    《甲方乙方》(1997冯小刚)

    《大撒把》(1992夏刚)

    《李莲英》(1990田壮壮)

    《九香》(1995孙沙)

[NextPage]

    《红灯停,绿灯行》(1995黄建新,杨亚洲)

    《站直了,别趴下》(1992黄建新)

    《青春无悔》(1991周晓文)

    《我的父亲母亲》(1999张艺谋)

    《一个都不能少》(1998张艺谋)

    《大红灯笼高高挂》(1992张艺谋)

    《风月》(1996陈凯歌)

    《那山,那人,那狗》(1998霍建起)

    《不见不散》(1998冯小刚)

    《黄河绝恋》(1999冯小宁)

    《心香》(1992孙周)

    《霸王别姬》(1994陈凯歌)

    《背靠背脸对脸》(1994黄建新)

    《漂亮妈妈》(1999孙周)

    《凤凰琴》(1993何群)

    《红粉》(1995李少红)

    《荆轲刺秦王》(1998陈凯歌)

    《菊豆》 (1990张艺谋)

    《有话好好说》(1996张艺谋)

    《秦颂》(1996陈凯歌)

[NextPage]

    《双旗镇刀客》(1990何平)

    第六代:贾樟柯、张杨、王小帅、娄烨、路学长、胡雪杨、张元、刘冰鉴、唐大年、管虎、李欣、陆川

    (新生代:姜文、贾樟柯、张扬、施润玖、金琛)

    《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5姜文)

    《巫山云雨》(1995章明)

    《扁担·姑娘》(1996王小帅)

    《长大成人》(1996路学长)

    《梦幻田园》(1997王小帅)

    《我血我情》(1997李欣)

    《爱情麻辣烫》(1997张扬)

    《过年回家》(1999张元)

    《非常夏日》 (1999路学长)

    《秘语17小时》(2001章明)

    《花眼》(2001李欣)

    《卡拉是条狗》(2003路学长)

    《绿茶》 (2003张元)

    《紫蝴蝶》 (2003娄烨)

    《盲井》(2003李杨)

    《头发乱了》(1994管虎)

    《爱情麻辣烫》(1997张杨)

    《过年回家》(1999张元)

[NextPage]

    《洗澡》(1999张杨)

    《苏州河》(1999年,娄烨)

    《紫蝴蝶》(2003年,娄烨)

    《寻枪》 2001《可可西里》2003*(陆川)

    无代期(王一川语)

    第七代:李春波、王光利、孟京辉、张一白、徐静蕾、马俪文、李玉

    王光利《横竖横》2000《血战到底》2006

    楼健《父亲·爸爸》2000

    孟京辉《像鸡毛一样飞》2002

    张一白《开往春天的地铁》2002

    李春波《女孩别哭》2002

    程裕苏《我们害怕》2002

    张番番《天使不寂寞》 2002《漩涡》 2002

    宁浩《疯狂的石头》,《银牌车手》

    徐静蕾《我和爸爸》200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4《梦想照进现实》2006

    马俪文《我们俩》2005《我叫刘跃进》2007

    彭韬《血蝉》2007

    李玉《苹果》2007

    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特有现象

    陆川《可可西里》审查没有删除一个镜头。

    马俪文《我叫刘跃进》拍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玩笑”,刘氏的幽默。

[NextPage]

    摘录:

    李玉《苹果》片名原为《迷失北京》,审片委员会认为北京是一个有政治意味的词,不能用。片中被删减的部分:梁家辉召妓的场面;暗示佟大为与金铃发生性关系的场面;配角打工的“小妹”变为妓女,后来被嫖客杀死的整条线索;影片中引用的旧北京纪录片和天安门升国旗的部分;北京居民楼内地面上的污水镜头。

    这是一部集合了各种被禁理由的电影:

    第一,社会主义的老百姓们是不可能住在首都的廉租房里的。

    第二,社会主义的老百姓们是不可能在宾馆里从事性交易的。

    第三,社会主义的老百姓们是不可能在电影上看到露点镜头。

    第四,社会主义的老百姓们是看不到首都的破烂角落画面的……

    难道对周边的底层生活现状和丑陋行径视而不见、一味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吗?“不要光演一些歌功颂德的东西,暴露和批判阴暗面的东西也应该演一些。”(周恩来,1956年)

    宁浩《疯狂的石头》,原来想叫《贼中贼》,电影局没通过这名字,改叫《疯狂的石头》。于表于理,它都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非常商业的类型片”。它的走红印证了草根文化的兴起。

    美术

    国画四大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

    先行者: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蒋兆和

    建国后:叶浅予、黄胄、李可染、石鲁、钱松岩、张大千

    新时期

    吴冠中(“风筝不断线”)、周思聪、郭全忠、江兆申、龙瑞、萧海春、常进、陈平、赵卫、刘勃舒、张立辰、王晋元、尚涛、郭怡孮

    伤痕美术 

    高小华的《为什么》、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罗中立的《父亲》《春蚕》、何多苓的《春风又苏醒》、周春芽的《剪羊毛》、程丛林的《同学》、张晓刚的《藏女》

[NextPage]

    星星画会

    朱朱,参展艺术家为艾未未、包泡、薄云、陈延生、何宝森、黄锐、李爽、马德升、毛栗子、曲磊磊、邵飞、宋红、王克平、尹光中、严力、杨益平、赵刚

    “85新潮”

    张群、孟禄丁、李山、张晓刚、毛旭辉、王广义、靳尚谊等

    王克平、黄锐、王川、王亥、王广义、张晓刚、张培力、徐冰、黄永冰、谷文达、吴山专、顾德新、王鲁炎、毛旭辉、丁方、舒群、王友身、李邦耀、温普林

    七○后艺术家:尹朝阳、曹静萍、熊莉钧、李继开、孔巍蒙、陈波、王衍如、邱黯雄、张晨初、周洋明

    学院写实:

    石冲、冷军、郭润文、高鸣峰、刘昕、朱晓果、罗中立、何多苓、高小华、艾轩、陈逸飞、吴冠中、陈丹青、孙为民、李贵男、刘丽萍、常青、聂鸥、洪凌、白羽平、任传文、刘孔喜、龙力游、沙耆、金一德等都有重要作品推出。

    后89运动(“光头泼皮”方力钧等)、90年代“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后感性”“艳俗”、2000后的“卡通一代”“新媒体”

    新写实画派:

    艾轩、杨飞云、王沂东、刘孔喜、龙力游、李贵君、翁伟、夏星、袁正阳、张利、郑艺、张义波、朱春林、陈逸飞、徐芒耀、何多苓、郭润文、冷军

    新生代:

    喻红、申玲、王玉平、韦蓉、姜杰、刘小东、王华祥、苏新平、陈淑霞

    女性艺术,四世同堂(陶咏白)

    潘婴、刘丽萍、申玲、喻红、韦蓉、姜杰、林菁菁、林天苗、李秀勤、陈淑霞、宁方倩、李辰、余陈、兰子、蒋丛忆、李虹、袁耀敏、蔡锦、刘虹、施慧、孙国娟、尹秀珍、张蕾、阎平、徐虹、叶楠、奉家丽、刘曼文、廖海瑛、向京、施慧、喻高、张温帙、尹秀珍、王迎春、王彦萍、徐晓燕、夏俊娜、庞璇、包蕾、杨殊睿、廖若薇、刘岚、黄茹、刘明凤、石志洁、徐飒、王芃、宋红雨、张永红、张笑蕊、周芫、王田田

    岭南画派:

    开山祖师居巢、居廉,始于晚清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

    第二代: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

[NextPage]

    第三代:陈金章、梁世雄、林镛、王玉珏

    后岭南画派:王璟生、李劲堃、陈新华、方土、苏百钧、朱永成、陈永锵、李宏伟、左正尧、周涌、黄国武、黄一潮

    浙江画派:

    周昌谷、卢坤峰、童中焘、王伯敏、吴山明、姜宝林、曾宓、陈向迅、卓鹤君、尉晓榕

    海派:吴湖帆、蒲华、王震、应野平、朱屺瞻、谢稚柳、陈佩秋

    长安画派: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刘文西

    彩墨画派:林凤眠、袁运甫、黄永玉、吴冠 

    京津画派

    民国时期:金城、陈师曾、齐白石、蒋兆和、溥儒、刘奎龄、胡佩衡、陈半丁、陈少梅、江采白、姚茫父、王梦白、汤定之、王雪涛、董寿平、李苦禅、周怀民、吴作人等

    社会主义:叶浅予、李可染、陈半丁、尹瘦石、许麟庐、启功、徐希、田黎明、白雪石、田世光、孙其峰、崔子范、俞致贞、贾又福、刘力上、杨延文

    新金陵画派:缘起于上世纪60年代,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

    喻继高、范保文、卢星堂、华拓、叶维、朱葵、盖茂森、贺成、赵文元

    云南画派:蒋铁峰、袁运生、丁绍光、王晋元

    四川画派:

    罗中立、何多苓、周春芽、程丛林、郭晋、郭伟、赵能智、杨冕、蔡国强、徐冰、夏小万、毛焰、蔡锦、曾梵志、夏俊娜、季大纯

    “宇宙流”水墨画:谷文达、卓鹤君、冯远、刘子建、阎秉会、沈勤、丁方、任戬、余友涵、李山、张建君、陈箴、丁乙、杨志麟、黄雅莉、王川

    新文人画派:

    朱新建、刘二刚、王镛、徐乐乐、朱道平、陈平、田黎明、江宏伟、边平山、王和平、北鱼、王孟奇、方骏

    新水墨(现代派):杨佴旻

    实验水墨(“反笔墨性”):李华生、梁铨、张羽、魏青吉、 王南溟、王天德(立体水墨)、徐冰(文字水墨)、张彦远、于振立,谭平、孟禄丁、文凤仪、雷虹(意派)

[NextPage]

    国画:

    丁绍光、阳太阳、周绿云、陈东阳、蔡国强、陈忠志、贾又福、俞明、陈佩秋、林晓、周韶华、崔如琢、徐邦达、宋雨桂、萧朗、徐累、何百里、晏济元、冯大中、韩美林、白雪石、田拂晓、刘旦宅、何家英、饶宗颐、曾 宓、刘国松、方凤富、孔仲起、林 凡、贾广健、李华生、喻继高、边平山、范 曾、石 齐 、江雄伟、杨之光、董希源、周雅玲、刘克刚、赵志田、黄格胜(漓江画派)、陈家泠、庞子东、李延声、沈耀初、许麟庐、王自美

    艺术群落:

    圆明园画家村、上苑艺术村、东村、小堡艺术村、宋庄艺术区、索家村艺术营、费加村香格里拉艺术公社、草场地艺术区、环铁艺术区、798艺术区、酒厂、西村

    西南艺术群,浙江“85新空间”
   
    艺术批评家:

    马学东、马钦忠、孔长安、尹吉男、水天中、王小箭、王明贤、王林、王南溟、王璜生、邓平祥、冯博一、卢杰、叶永青、左靖、皮力、艾未未、刘建龙、刘骁纯、吕澎、朱大可、朱朱、朱其、朱青生、朱晓钧、江梅、何桂彦、余虹、冷林、吴亮、吴鸿、岛子、张明安、张颂仁、张晴、张朝辉、李小山、李旭、杨卫、杨小彦、汪民安、邱志杰、邹跃进、陆蓉之、陈孝信、陈荣义、周爱民、孟禄新、尚辉、巫鸿、易英、林似竹、罗世平、范迪安、郎绍君、金宁、查常平、柳淳风、费大为、赵力、夏可君、徐小庚、徐虹、栗宪庭、殷双喜、贾方舟、郭小彦、郭雅希、陶咏白、顾振清、顾维洁、高士明、高铭潞、黄专、黄笃、彭锋、彭德、温普林、程美信、舒可文、舒阳、董箐、鲁虹、鲍昆、廖雯、管郁达
    
    雕塑家:

    陈育村、傅中望、李象群、李秀勤、刘建华、申晓南、隋建国、孙绍群、唐颂武、向京、项金国、于凡、于小平、余志强、展望、张永见、张志平、姜杰、朱智伟、陈丽乔、陈可、傅中望、高强、靳勒、李亮、林天苗、米丘、琴嗄、瞿广慈、隋建国、史金淞、唐颂武、王东、王功新、王芃 、王中、喻高、赵半狄、仲松、朱铭、朱焯信

    抽象艺术:

    于振立、阎振铎、白明、祁海平、张国龙、申伟光、伊灵、阎秉会、张宇、徐宏民,丁乙、秦一峰、申凡、施慧、傅中望、仇德树、陈墙、徐虹、李华生、杨述、王川、刘子建、梁铨、赵葆康、黄渊青、曲丰国、燕飞翔

    观念艺术:仇树德、管策、焦应奇、张水见、宋海冬、张培力、王毅、戴光郁

    海上油画:邱瑞敏、王劼音、夏葆元、徐芒耀、周长江、俞晓夫、蒋昌一、李磊、殷雄

    架上绘画、环境艺术、装置艺术、景象艺术、方案艺术、行为艺术
   
    金陵红色旅:丁方、杨志麟、沈勤、曹晓冬、柴小刚、徐累、徐一晖、管策、杨迎生

[NextPage]

    北方黑龙帮,西南生命党,厦门达达会,古杭新池社,两湖辣椒族

    昆仑派,渤海派,东村身体行动派

    后娘(后现代)主义(尹吉男语)。后殖民。

    (实习编辑:罗谦)

    版权声明:

    本文系北京文艺网独家稿件。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北京文艺网)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