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化 时评 狂言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汪晖的学风和社会学风

2010-04-02 11:37:14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

   

作者:王乾荣

  我这一辈念过几天书的很多人,根本谈不上“治学”:旧学,没正经系统修过;摩登学问,又没赶上趟儿。在老夫子面前,我们自惭形秽;在新锐学者面前,又颇觉落伍。

  当然作为中国学生,对于旧学,尽管学得不深不透,总见识过一些皮毛。而新锐学问,光那曲里拐弯的语言,就能把人憋死——上世纪90年代前后流行的所谓“研究生语言”者,即是。请看,“城市在信息、全球经济时代所占据的节点区位使其成为全球性的或者是某一区域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这话,怎么理解呢?有个叫“和菜头”的先生,似乎也反感这类梦呓般的语言。他在《中国青年报》发文道,干脆这么说得了:“城市在狗屎时代所占据的狗屎位置使其成为狗屎的中心。”

  和菜头是在批评当年《读书》杂志的语言倾向时,把它惯用的佶屈聱牙天语,比为“狗屎”的。那时《读书》杂志的主编,是新锐青年学者汪晖。我一直看沈昌文、董秀玉当主编时期的《读书》,汪晖主编以后,不敢看了,因为多数时髦华章即使费了牛劲,也看不懂。

  今读3月25日《南方周末》王彬彬文《汪晖<反抗绝望>的学风问题》,方知汪先生作文,“向以晦涩著称”(王彬彬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当年《读书》凸显那样的语言风格,便不足为怪。王彬彬举了汪晖“他频频使用‘挣扎’,‘从沉重的东西’中‘冲出’等意象,使人感觉到鲁迅是以他的全部身心经历着内心深处的思想风暴”这句话后,说,这里前面已用了“他”,后面就不能用“鲁迅”代替“他”,好像“他”和“鲁迅”是两个人似的。又,“以全部身心”去做某事,意味着“心”已被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又如何再去经历“心”中的风暴?难道可以说“以所有的手指去搔自己手指上的痒”吗?

  在列举大量例证后,王彬彬得出结论:“如果有意识地写得平易、朴素,就可能少犯语法和逻辑错误。而如果刻意追求晦涩和华丽,就可能多犯语法和逻辑错误。”为什么刻意追求“晦涩和华丽”呢?因为可使文章“显得高深莫测,会让人不由得仰视、敬畏”。汪著《反抗绝望》,大概就是因“高深”而被尊为“经典”的吧。可很多时候,貌似高深实则混乱的语言,往往掩盖着作者学养的不足。

  其实新锐学问不管多么摩登,也是可以叫一般读者多少读懂一点的,问题在,新锐学者让不让咱们懂。王彬彬博士的年龄,似乎没有汪晖博士大,就作文来说,前者平实而后者晦涩,也可见新锐不新锐,与年少年老,没太大关系。即是说,别叫《反抗绝望》般的“高深”,把咱们吓跑,在平易、朴实的新锐学者面前,咱们这些半吊子,也是可以放松一下,不致太过紧张的。

  上述王彬彬文章,还揭发了汪晖论文的大量剽窃问题,均有一条一条证据。晦涩不通和剽窃,似乎是两个问题,但王彬彬把二者放在一起论述,自有其理。王说:“一个人经常性地文理不通,说明思维过程中有着经常性的障碍,说明逻辑感不好。这样的人,能够提供多少深刻的、新颖的、有独创性的思想,是不免令人怀疑的。”剽窃,或者是用以修补自己“独创”的“不足”吧?

  令我奇怪的是,一些有头有脸的所谓学者,在看到王彬彬文章后,抛开王所说事实,只是一味替汪晖作无力辩护,甚至怀疑王彬彬“动机不纯”。王彬彬大义反击:“有人把一个小偷扭送到派出所,你不去审小偷,反而问我扭送的动机,这叫什么道理?”

  是呀,这世道,真有点莫名其妙。越晦涩不通的文章,越有价值;晦涩加抄袭,容不得批评揭发——这恐怕不是汪晖一人的学风问题吧!或者,这竟是汪晖学风的风源之一端呢!

  (编辑:崔婷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